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骨折块大小固定与否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1-03-28 12:32纪建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6期
关键词:后踝中度分值

纪建刚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 引言

踝关节是人体主要负重关节之一,它是内关节骨折疾病的一种,同时也是骨科临床上较为多发的一种疾病,而后踝复位的稳定性、平整度等,对患者关节的功能恢复、远期关节炎症等均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截至目前,临床上对此类疾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对于后踝骨折块的固定与否却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有专家学者指出,可依据后踝骨折块在胫骨远端关节面中所占百分比,可对骨折块≥25%的后踝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而对于后踝骨折块<25%患者实施非固定治疗,因此,为进一步探究后踝关节骨折块大小、固定与否对患者骨折预后的影响,选择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来我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96 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来我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96 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59 例,女性37 例;年龄16~74 岁,平均(47.30±18.70)岁;摔伤、撞伤、扭伤、高处坠落伤、运动伤、其他受伤患者分别为44 例、21 例、11 例、6 例、9 例、5 例;骨折部位:单独后踝骨折、内后踝骨折、三踝骨折分别为7 例、12 例、77 例;AO 分型:44A 型、44B 型、44C型分别为27 例、48 例、21 例;受伤到接受治疗间隔时间为2~137 h;平均(28.34±2.85)h。比较96 例患者个人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诊断明确;(2)年龄为16~74岁,无性别限制;(3)积极配合研究的患者;(4)诊治资料完整且存档;(5)所有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心、肝、肾脏等器质性病变患者;(2)患有精神疾病者;(3)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4)有过敏体质或药物禁忌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仰卧位,复位固定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于腓骨远端后外侧做弧形切口显露外踝,将其进行复位处理,并使用腓骨远端解剖接骨板进行内固定。固定组:后踝骨折块≥25%者,再同一切口内,腓骨长短肌腱向前牵开,复位骨折块,同时对骨折块进行固定处理。未固定组:骨折块<25%者,可通过采用C 型臂、X 线机对其进行复位。此外,在对内踝进行固定处理是应选取内侧切口,将内踝剥离、暴露,采用螺钉进行内固定,置入下胫腓螺钉患者严禁于术后进行肢体负重,并于8 周内取出螺钉[2]。

1.3 疗效标准

对比、评估不同骨折块大小与是否固定的预后、不同骨折块大小的影像学评价。

1.4 影像学评估标准

关节面平整度包括4 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轻度:关节面差异<1 mm;中度:关节面差异1~2 mm;重度:关节面差异>2 mm。关节退变同样分为4 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正常:关节面光滑,无毛刺、无游离体;轻度:关节面较为光滑,有少量毛刺,无明显分散游离体;中度:关节面不光滑,有毛刺,无分散游离体;重度:关节面粗糙,有明显分散游离体。由于此次研究中关节面平整度、关节退变各级数量均较少,因此分为正常和非正常2 类,非正常囊括了轻度、中度、重度。

1.5 统计学分析

对各项计数、计量数据采用SPSS 17.0 软件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骨折块大小与是否固定的预后

由表1 可知,后踝骨折块≥25% 时,固定组的AOFAS评分、Hawkins 评分更高,VAS 评分更低(P<0.05);后踝骨折块<25% 时,固定组的AOFAS、Hawkins、VAS 分值均无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踝骨折块<25% 时固定、未固定组的AOFAS 评分、Hawkins 评分较之后踝骨折块≥25% 时的固定、非固定组更高,而VAS 评分则更低(P<0.05)[3]。

表1 不同骨折块大小与是否固定的预后(±s, 分)

表1 不同骨折块大小与是否固定的预后(±s, 分)

骨折块大小 项目 AOFAS 评分Hawkins 评分 VAS 评分≥25%固定组(n=34)91.20±3.40 11.30±1.60 0.54±0.21未固定组(n=8)87.10±2.90 9.80±1.10 0.76±0.25 t 3.14 2.50 2.57 P<0.05 <0.05 <0.05<25%固定组(n=45)96.10±3.10 13.70±1.40 0.32±0.13未固定组(n=9)94.70±2.90 13.10±1.50 0.36±0.12 t 1.25 1.11 0.85 P>0.05 >0.05 >0.05

2.2 不同后踝骨折块大小的影像资料对比

由表2 可知,骨折块≥25% 或<25%,固定 组、非固定组间的关节面、关节退变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骨折块大小的影像对比[n(%)]

3 讨论

当踝关节因扭曲暴力而骨折时,其负重区域便会发生非常大的改变,导致胫距接触面减少、踝关节不稳定;而当骨折块移位严重时,则会破坏下胫腓的稳定性,会引发后踝疼痛、肿胀,甚至是皮下淤青,或行动不便利等症状,对关节功能、正常生活能力均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如果治疗不当,继发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僵硬等并发症[4]。

由于踝关节主要受力为中间的两个1/4 关节面,而后侧1/4关节面则无负重,因此,大多数临床学者提出后踝骨折块≥25%者可采取后踝固定术,而后踝骨折块<25%时可采取保守治疗,不需要进行内固定。后踝骨折为后外侧入路,能够安全、清楚地将后踝骨折块显露,方便手术操作及内固定;而后踝骨折块是韧带的着力点,通过对后踝骨块解剖复位固定,增强下胫腓稳定性,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在本文研究中,后踝骨折块≥25% 时,固定组的AOFAS、Hawkins 分值更高,VAS 评分更低(P<0.05);骨折块<25%时,固定组的AOFAS、Hawkins、VAS 分值均无明显差距,即,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踝骨折块<25% 时固定、未固定组AOFAS 分值、Hawkins 分值较之骨折块≥25%时的固定、非固定组更高,而VAS 分值则更低(P<0.05);骨折块≥25%或<25%,固定组、非固定组间的关节面、关节退变率无明显差异,即,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踝关节骨折时需要依据后踝骨折块大小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对于后踝骨折块≥25%者,可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较非固定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而后踝骨折块<25%者,采取切开复位固定治疗与非固定治疗效果差异不大[5]。

猜你喜欢
后踝中度分值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后踝骨折的生生物力学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指印特征点编辑差异对档案指印匹配分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小米手表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