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儿积滞汗出

2021-03-28 10:10钟升兵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0期
关键词:食积莱菔子口臭

钟升兵,王 艳

(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小儿汗证为儿科常见疾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多迁延不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儿的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1]。历代医家多从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心脾积热、阳气亏虚、阴虚血虚等角度辨治小儿汗证[2-3],少有论述积滞汗出者。然而,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随着我国生活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的喂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喂养杂乱、进食过多、过食肥甘厚味等易致使乳食积滞,因积滞而导致出汗者较多。本文将从小儿积滞汗出的定义、症状特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论述积滞汗出,以期为中医诊治小儿汗证提供参考。

1 小儿积滞汗出的定义

小儿积滞汗出是指小儿因喂养不当,摄入过多,乳食积滞,久郁化热,邪热迫津外泄而致异常出汗的病证。该病属中医“小儿汗证”范畴,历代医家多将其病机归于心脾积热或胃肠积热[2,4]。

2 小儿积滞汗出的症状特点

2.1 汗出特点 小儿积滞汗出多表现为盗汗,亦可盗汗、自汗并见,但与其他疾病的汗证特点有所不同[2-3]。小儿积滞汗出之盗汗,有其独特性,多表现为刚入睡即出汗,或头颈大汗湿透枕巾,或全身大汗淋漓,湿透衣被,入睡一段时间后逐渐汗止,少数患儿亦可见持续出汗,但后半夜汗出减少,直至睡醒方止;自汗特点为动则汗出,甚至汗出湿衣。

2.2 兼见症状 除上述出汗症状之外,兼见睡眠不安,烦躁易哭闹,食欲减退,口臭,大便酸臭,或便秘,或腹胀,时有呕吐,或餐前干呕,面色萎黄,舌红,或舌尖红,苔白,或白腻,或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3 小儿积滞汗出的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多以虚辨治汗证,然脏腑实热亦可致汗液外泄[4]。本证主要因为长期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过食肥甘厚味、甜腻糕点,或过食水果、零食,或喂养杂乱,导致反复积滞。其病机为乳食积滞,久郁化热,迫津外泄而汗出。«素问·阴阳别论»言:“阳加于阴谓之汗。”积滞久郁化热,邪热积滞于胃肠,据«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内伏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可知,入睡则阳入于阴(入里),入阴之阳气与积滞于胃肠之邪热结合,两阳相合,热势更高,其热迫津外泄,故入睡即出汗;邪热随汗外泄,热势逐渐降低,故入睡一段时间后逐渐汗止,或汗出逐渐减少。动能生阳,故运动可助郁热之势迫津外泄,故动则汗出。反复积滞者,往往脾胃损伤,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卫外不固,亦可导致自汗[5]。«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乳食积滞,肠胃不和,其气上逆,故夜卧不安;邪热扰心,故烦躁易哭闹;«御纂医宗金鉴»言:“青主惊风赤火热,黄伤脾食白虚寒。”面色萎黄乃伤食、伤脾之色;积滞留于胃肠,气机不畅,胃气上逆,故可见腹胀、呕吐或干呕等症;食欲减退、口臭、大便酸臭、便秘、舌红苔腻、指纹紫滞、脉滑数等皆为乳食积滞、积滞化热之象[6]。

4 小儿积滞汗出的治法及方药分析

4.1 治法选方 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小儿积滞汗出因乳食积滞,久郁化热,迫津外泄所致,故以消食和胃、导滞清热为治疗大法,方选«丹溪心法»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物如焦山楂、莱菔子、建曲、法半夏、陈皮、茯苓、连翘、麸炒枳壳、麸炒白术等[4]。

4.2 方药分析 方中焦山楂、建曲、莱菔子消食和胃、降气化痰,其中焦山楂长于消油腻肉积,建曲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长于消谷面之积,且有下气化痰之功。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云:“其子下气尤捷,有推墙倒壁之功。”黄元御«玉楸药解»云:“莱菔子辛烈疏利,善化痰饮……利气消谷。”可见,莱菔子消谷化痰、下气之功尤良。因积滞易于阻滞气机,阻碍脾之运化,易生湿、生痰、化热,故以陈皮、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茯苓健脾和胃、利湿止泻,连翘清热散结,祛除积热。麸炒枳壳宽中下气,可增强导积除滞之功,白术可增强健脾、消食、止汗之功。«神农本草经»记载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叶天士«本草经解»云:“术性燥湿,故止汗除热也……术性温益阳,则脾健而食消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保和丸主要成分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有机酸,以及橙皮苷、连翘苷等,具有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调节胃肠道菌群等作用[7]。

4.3 随症加减 便秘腹胀者,可加槟榔、酒大黄理气通便;食少、纳差、嗳腐吞酸者,可加鸡内金增强消食化积之功;热盛烦躁不安者,可加黄连、胡黄连清积热;兼见外感风寒者,加紫苏叶、防风疏散风寒;久病脾虚者,加太子参健脾补气;兼见咳嗽者,加苦杏仁、前胡;汗出久不缓解者,可加龙骨、牡蛎敛汗保津;腹痛者去枳壳,加木香、延胡索理气止痛。

5 病案举隅

患者,男,7岁,2020年2月3日初诊。反复汗出2年,加重1周。患儿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反复汗出、汗多2年,1周前因过食蛋糕、水果后症状加重,入睡1 h后全身汗出,大汗湿衣,睡眠不安,烦躁易惊醒,饮食差,口臭,干呕,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淡,舌尖红,苔白厚,脉细滑。中医诊断:汗证(积滞汗出)。治以消食和胃、导滞清热,兼健脾安神。嘱其家长控制患儿饮食,暂不吃零食、水果,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宜。方拟保和丸加减。处方:焦山楂10 g,炒麦芽15 g,建曲10 g,法半夏6 g,陈皮10 g,连翘9 g,莱菔子10 g,淡竹叶6 g,茯苓10 g,远志6 g,太子参10 g,石菖蒲9 g,龙骨20 g(先煎20 min)。5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

2020年2 月8日二诊:家属述患儿服用两剂后汗出明显好转,睡眠好转,入睡后有少量汗出,眠尚可,已无惊醒,口臭减轻,无干呕,二便调,舌质淡,舌尖稍红,舌苔薄白,脉细滑。效不更方,前方续服3剂而愈。随访3个月未发。

按语:患儿本次病情加重前有明确的饮食不节病史,结合汗出特点、舌脉象及睡眠不安、口臭、饮食差等症状,可明确诊断为汗证(积滞汗出),故选用保和丸治疗。方中加炒麦芽可增强消食化积之功,淡竹叶清热除烦,远志、石菖蒲祛痰开窍、宁心安神、化湿和胃;患儿久病汗出,气津耗伤,故加太子参健脾、补气生津;龙骨既能敛汗保津,又能镇静安神。全方配伍,共奏消食和胃、导滞清热、健脾安神之功。

6 小结

积滞汗出为小儿汗证的常见证型,临床多表现为盗汗,亦有盗汗、自汗并见。其盗汗特点为刚入睡即出汗,入睡一段时间后逐渐汗止,常兼夹他症,病因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导致反复积滞,久郁化热,邪热迫津外泄而汗出,治当消食和胃、导滞清热,方拟保和丸加减治疗。

猜你喜欢
食积莱菔子口臭
口苦口臭,可能是肝脏不好受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莱菔子的新用途
何晓晖应用莱菔子治疗脾胃病经验
为什么人闻不到自己的口臭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四)——小儿食积莫担心
食积病证治汇补❋
去除口臭小窍门
治排尿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