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火理论论治支气管扩张症迁延期

2021-03-28 15:03吴梦滔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6期
关键词:阴火李东垣元气

吴梦滔 林 琳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120;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支气管扩张症(以下简称支扩)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树的病理性、永久性扩张,导致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或反复性咳嗽、咳痰,有时咳脓痰或伴有咯血[1]。支扩近年来的发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增加[2]。目前其病因学暂不明确,国内有研究发现特发性、感染后(包括结核后)及免疫功能缺陷是支扩的常见病因[3-4],西医治疗以抗感染治疗、祛痰治疗、改善气道受限、止血和手术介入治疗等为主[1]。

古代医籍中并无“支扩”之病名,由于其以“咳嗽”“咯血”为主症,可归属于中医学“咳嗽”“肺痈”“咯血”等范畴[5-6]。支扩的病因包括外因、内因。外因主要为六淫之邪,风、寒、燥、热之邪外袭入肺,损伤肺络;内因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肺体素虚等。治疗上,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分期辨证而治,急性期患者咳剧、咳黄脓痰、甚至出现咯血,多治以清热化痰、凉血止血,迁延期病症表现为偶有咳嗽咯痰,伴有脏腑亏虚、血瘀内阻证候,治疗宜在补肺脾肾,兼以清热化痰止咳,活血化瘀。临证中,部分患者可以收到满意疗效,但也有部分患者疗效不显,反复加重。鉴于此,通过总结各医家的相关论著及经验发现,许多支扩患者迁延期急性加重时均具有肺热和脾虚的证候特点。部分医家运用补土派李东垣的阴火理论,结合支扩的病因病机和脏腑证候特点,认为脾虚是支扩迁延期反复加重的病因,而阴火内生伏肺,“火与元气不两立”为其核心病机,通过补脾胃、泄阴火,调节气火关系的治法,在临床上可以收到不错疗效。现将相关认识介绍如下。

1 支扩病机探究

支扩迁延期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肺、脾、肾虚为本,痰、瘀、热(火)为标[7-8]。支扩发病的根本原因为肺体虚弱,这些患者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肺气亏虚或者肺阴虚,导致风、寒、热、燥等六淫之邪侵袭娇肺,肺失宣肃,津液不布,气逆上作而咳;外邪蕴久化热,灼津为痰,痰热壅滞,热盛肉腐成脓,乃至热盛迫血妄行,损伤肺络,发为“咯血”,血溢脉外留滞成瘀血。《济生方·吐衄》云“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乃吐衄”。热(火)则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是导致支扩咯血的主要病机,痰、瘀是支扩的病理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疾病的进程,导致疾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此外,邪热也损伤肺气、肺阴,加重了素体气阴亏虚的证候。脾为肺之母脏,肺脏虚弱,病久及母,导致肺脾气虚,脾虚则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无法滋养肺脏,更加重肺脏虚损,同时脾虚津液输布失职,酿成新痰,致新痰旧痰不绝。《仁斋直指方》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久咳不仅损伤肺气,而且“久病及肾”,同时肺脾气虚,金水相生,先天之本无法得到后天之本的充养,也导致肾脏亏损。

2 阴火理论与支扩

2.1 阴火理论的基础 关于阴火理论,历代医家认为其起源于《素问·调经论》中关于“阴虚则内热”的论述“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篇文字虽未明确提出“阴火”二字,但已说明内伤正气而导致发热的发病机理。《素问·调经论》又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其中的阴邪与阳邪,分别对应的是内伤之邪与外感之邪,内伤之邪侵袭机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损伤机体脏腑气血,正气不足而生热。因此,“阴火”指的是内伤之邪导致的火(热)内蕴的一种病理状态。李东垣基于上述含义对“阴火”理论进一步阐述和发展,《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云“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此外,《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及《医学发明》4部著作的共43处出现“阴火”一词[9],含义各不相同,包括心火、肾火、脾火、肺火、相火、经脉之火、五志之火等。因此可以看出,“阴火”的主要病位在脾胃,并与多个脏腑经络相关。病机方面,李东垣继承了《黄帝内经》的“阴火”内涵,认为内伤之邪引起的脾胃虚弱,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郁而化火。李东垣在原来基础上还提出新的理论,认为“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观点,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气虚-发热-气虚”的恶性循环。气火关系失调是阴火致病的核心病机。治疗方面,根据其病理性质,李东垣确立“补脾胃,泄阴火”治法,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

2.2 从阴火理论认识支扩 支扩迁延期患者由于肺金虚弱,子病及母,日久导致其母脾亏虚。李东垣言“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脾运不健,则内生阴火袭肺,且阴火损耗元气,致气火关系失衡,导致疾病反复急性加重,迁延难愈。现代医学认为,支扩的发病和定植菌引起的感染及气道炎症反应有密切的关系。Cole“恶性循环”假说认为,在遗传易感背景下,病原菌定植在气道中,引起慢性支气管感染,这种慢性支气管感染引起支气管炎症持续存在,这反过来促进了支气管树中的病原菌的定植和感染[10]。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定植菌变成优势菌,引起支扩再感染,导致其急性加重。而中医学中“火热之邪”和“炎症反应”相类似[11],结合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王书臣[12]认为热毒(炎症)即由阴火引起,贯穿于疾病始终,各种内外因导致脾胃亏虚,内生阴火,脾虚肺失所养,阴火乘虚入肺络,耗损肺气,烧灼肺脏,进一步耗损元气,元气无力制约阴火,致气火关系失衡,最终阴火独盛于内,伤其气则肺失宣肃降,伤形则肺络扩张,形成支扩。苗青[13]、边永君[14]看法与其类似,他们从临证中观察到迁延期患者急性加重时同时存在肺热证候(咯吐黄脓痰,甚至咯血)及脾气虚证候(食少纳差,乏力懒言,面色萎黄等),支扩患者肺热与脾虚形成矛盾,肺热盛则脾虚更重,脾充实则肺热有制,与李东垣提出的“火与元气不两立”正相吻合,认为肺脾气虚往往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抗邪能力减弱,导致阴火(包括气道定植菌、慢性炎性反应等)为患,疾病急性加重,损伤元气,若元气充足则阴火内敛不发病,即“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这是导致感染-复发-免疫功能抑制的恶性循环是导致疾病进展、反复发作的关键[15]。

3 健脾胃,泻阴火,调节气火关系为本病迁延期基本治法

3.1 补气健脾,甘温除热是根本 李东垣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支扩迁延期患者大多具有脾胃虚弱的表现:脾胃虚弱,则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四肢九窍、五脏六腑失养,则消瘦困倦,少气乏力;脾虚无法运化水湿,则痰湿内生而痰多;脾与胃居中焦调畅气机升降,脾胃受损则气机升降失职,肺间气机不利而咳嗽;中气不健,水谷精微生成不足,元气无法得到充养,则卫气不固,易受六淫外袭,导致疾病反复急性加重。李东垣认为,“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芪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能补元气,甘能泻火”,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这些药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或抗菌、抗衰老等作用[16-18],各医家临证时也首要重用黄芪,最大用量甚至用至30~80 g[12-13],以提高补中培元之力。同时,此3味药也被李东垣作为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补气健脾之要药,以行甘温除热之效。

3.2 升阳泄火,祛邪扶正是关键 《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言“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气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脾胃亏虚,则气机升降失职,清阳不升反而下行,郁而化为阴火,上袭心肺,潜伏于肺络、肺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火盛则元气受病,“一胜则一负”,导致荣卫无法保卫机体,其人不任风寒,易造成感染,导致疾病反复急性加重。因此,我们在甘温补脾时,针对阴火伏肺的情况,注意采用具有升散之性的药物,“郁而发之”,既泄肺中之阴火,又恢复阳气的升发之能,临床中常使用升麻、柴胡、羌活、独活等辛甘或辛苦微寒之“风药”。“泻阴火以诸风药……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但是,切不可选择过于温热之品,防止助生阴火,损耗元气。此外,支扩迁延期痰火未尽,肺脾肾虚,治疗兼以扶正祛邪,方选千金苇茎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若气阴两虚,加生脉散扶其正气,若伴瘀血,则配伍当归、赤芍、丹参等活血化瘀[19]。

4 结语

阴火的概念最早由《黄帝内经》中提出,由李东垣进一步的详细阐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阴火理论。支扩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反复急性加重,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中西医多将治疗重点放在急性期,对于其迁延期反复加重也缺少良策。部分医家根据迁延期患者肺热与脾虚并存的证候,运用李东垣阴火理论进行论治,取得了一定疗效。脾胃受损,元气不充,阴火内生伏肺,气火关系失衡,是导致支扩迁延期反复急性加重的病机关键,治疗时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并在此基础上升阳散火,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迁延期积极调节气火平衡,使脾胃健运,元气充足,阴火得散,方能起缓解患者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延长稳定期之效。因此,从阴火理论论治支扩迁延期,将为中医药防治支扩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阴火李东垣元气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of the cyclo[18]carbon molecule irradiated by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pulse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浅析“阴火”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