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A大调第二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伴奏分析

2021-03-29 01:09吴雅昊
黄河之声 2021年1期
关键词:勃拉姆斯大调乐段

吴雅昊

一、勃拉姆斯音乐特征

勃拉姆斯的音乐特征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第一个特征就是古典的浪漫性,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价值在于表现具有人的主观感情,特别是到了中期,随着浪漫性极大化,古典主义的产物—秩序和理性、严谨和客观性变得更为广泛,想要容纳音乐以外要素的作曲家随之增多。而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勃拉姆斯仍然忠实于重视形式和内容之间均衡的古典主义理想,进一步来说,在坚持绝对音乐纯粹性的同时,吸收浪漫的感性,使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互相牵制、完善、统一,以这种模式创作的作品表面上是按照古老的古典技法或自古以来的形式来写作,但其中会富有新的内涵,这就是古典主义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其次,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巨匠的勃拉姆斯,创作领域十分广泛。[1]勃拉姆斯作品富于创新性,多数作品主题包含了较多不规则的结构,强调主题的鲜明性。而从这种不规则性结构中可以看出勃拉姆斯想要摆脱目前广泛音乐思潮的形式限制的意图。和声进行方面,强调全音阶和声体系,全音阶转调的手法广泛的运用至作品的各个领域中。

最后,勃拉姆斯音乐也体现出了民族性的特征。直到勃拉姆斯时代,德意志形式依然根深蒂固地留存于意大利和法国,但勃拉姆斯在编曲德国民歌和儿童歌曲时,将民族主义精神呈现在音乐中,并通过艺术歌曲表现出浓郁的民间色彩,在民间大众性上融入艺术性,从民歌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特征深入到他作品的所有领域,并不是单纯的兴趣爱好和创作手段,而是创作从最初的出发点到实现最后的理想目标。

二、勃拉姆斯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从1853 年创作的《钢琴三重奏作品Op.8》开始,相继创作了24 首室内乐作品,其中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只创作了三首,但这三首是他45 岁后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与贝多芬和莫扎特相比,虽然作品数量不及,但作品质量却并不逊色。在19 世纪,勃拉姆斯就已经被公认为是贝多芬的继承者。[2]这三首作品的创作初衷作和贝多芬,莫扎特一样,将更多的作曲技法与创作重点放在了钢琴伴奏上,做到了小提琴和钢琴并驾齐驱的效果,属于浪漫派小提琴不朽之作。

《G 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一号》作品Op.78,于1878-1879 年在奥地利完成,作品旋律让人联想到奥地利美丽风景的清爽与优雅,而又名《雨之歌奏鸣曲》。第一乐章为活泼的快板,G 大调,6/4 拍子的奏鸣曲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E 大调,2/4 拍子的三部曲式,整体情感带着哀愁,中间部分有葬礼进行曲式的旋律;第三乐章为中速的快板,调性为g 小调,回旋曲式,旋律流畅优美。

《A 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二号》作品Op.100,完成于1888 年,是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最受欢迎的晚期作品之一。[3]乐曲旋律风格是三首作品中最为浪漫动人的作品,因此又被称为《赞美诗奏鸣曲》。同年创作的作品还有《F 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作品Op.99,《c小调钢琴三重奏》作品Op.101。乐曲于1886 年12 在维也纳公开首演,由小提琴家约瑟夫·黑尔梅斯伯格演奏,勃拉姆斯亲自伴奏。第一乐章为A 大调甜美的快板,3/4 拍子的奏鸣曲式。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可爱的乐章,但偶尔情绪起伏,对位法因素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乐章为F 大调安静的行板,2/4 拍子的歌谣曲式,为一首优雅的歌曲和舞曲组合在一起的乐章;第三乐章为A 大调优美的小快板,2/2 拍子的回旋曲式,情绪比前面乐章更为庄重,类似悲歌的特点。

《d 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号》作品Op.108,完成于1888 年,是三首作品中,最为饱满,辉煌的一首。该作品戏剧性色彩浓郁,情绪跌宕起伏,钢琴与小提琴巧妙地融为一体,也是三首作品中唯一的四乐章作品。作品反映了勃拉姆斯因好友的去世感到悲痛与伤感,最终还是以积极肯定的态度赞美生活,体现出信念与希望。乐曲于1888 年12 月由小提琴家耶诺·胡鲍伊演奏,勃拉姆斯担任钢琴伴奏。第一乐章为d 小调快板,4/4拍子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D 大调的慢板,3/8 拍子的三部曲式,为一首充满优美浪漫情感的乐章;第三乐章为#f 小调稍稍加快的多愁善感地急板,3/4 拍子三部曲式,情感稍诙谐;第四乐章为d 小调激动的快板,6/8拍子的回旋曲式,乐曲旋律仿佛要抛开一直以来沉浸在感性的忧愁中的感情一样,充满朝气地开始,渐入高潮,不失激情地结束。

三、A 大调第二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伴奏分析

第一乐章以3/4 为节拍,调性为A 大调,演奏速度为甜美的快板,并以2 个主题作曲的奏鸣曲式。

(一)呈示部

1、主部

呈示部主题旋律较为明确,乐曲开始1-4 小节以柱式和弦为中心展开,旋律清晰较为婉转,在清晰的演奏出旋律的同时应注意和弦力度的横向支撑进行,并在第5 小节能够准确的与小提琴声部的第一个音衔接。6-7小节为开始旋律的上行大二度模进,8-9 小节则为下行的大二度模进,巩固了第一主题。10 小节第二乐句旋律为第一句旋律的下二度模进,演奏时应适当的比第一乐句柔和。11-20 小节为连接句,11-15 小节作为第一乐句,右手伴奏音型为A 大调主音持续性的反复。15 小节伴奏整体对14 小节的低八度反复。16-20 小节钢琴上方声部旋律以上行B-♮C-#C-D-E 半音级进的方式,伴随渐强做旋律扩张,演奏时应注意突出旋律的横向进行,帮助小提琴较好的产生主题旋律感。21-25 小节,小提琴声部接替钢琴声部主题旋律后,25 小节钢琴上方声部两个和弦外音E-D 连接#F-C,本小节可看作是对24 小节小提琴旋律的模仿。然后主题旋律紧接着在26-30 小节继续模进。演奏过程中为了使左手低音与小提琴相协调,钢琴要集中于低音的横向移动。

2、连接部

31-50 小节是11-20 小节的进一步发展,为主部与副部的连接,音强也以f 与前面乐句形成对比,由于35-38 小节是对31-34 小节的下行模进,所以演奏应注意音强应低于前四小节,而在41-48 小节,达到连接部高潮,应突出小提琴声部。44-48 小节左手为上行分解和弦的跳进,踏板应适当的踩浅一些,保证织体的流畅运行。[4]

3、副部

副部主题调性转为A 大调的属音E 大调上,与主部主题钢琴织体不同,左右手主要以三连音与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二对三为主。由于右手上方声部织体为副部主题,以两句为单位交替进行并表现出对位法形态,需要用充分的音量来突出旋律。整个副部主题钢琴声部要行云流水般的一气呵成。59-66 小节以和声性结构的独奏形式展现,由于此处和声功能性较强,右手以柱式和弦的大小附点为主,演奏应于前面乐句有所区分,要有紧迫的感觉。66-74 小节,为副部主题的对比乐段,小提琴替代钢琴演奏副部主题,钢琴声部则与副部主题的开始乐段结构相反,左手为八分音符,右手为连续的三连音进行,演奏时要跟随副部主题节奏,右手应比左手弱,突出低音声部的横向进行。

4、结束部

75-88 小节为副部主题的结束乐段,钢琴织体回归柱式和弦,并再现59 小节处的节奏形式。79-82 小节,钢琴与小提琴对话的元素,预示着呈示部的高潮出现,84 小节随着旋律的下行进行与减弱的出现,并在88 小节出用了整个小节的休止结束了呈示部。

(二)展开部

1、主部展开

展开部分为主部展开和副部展开两个主题,主部展开又分为两个乐段,89-96 小节为a 乐段,调性E 大调,主旋律由小题演奏。97-105 小节为b 乐段,为a 乐段的对比乐段,小提琴与钢琴声部互换,钢琴声部则高八度进行,调性回归至A 大调。在演奏97 小节时应该充分呼吸后再演奏主题旋律。106-116 小节为主部展开的过渡连接乐段,106-108 小节的钢琴低音织体在109-110 小节的右手八度旋律中出现,小提琴同样模仿主题旋律。这种小提琴与钢琴的交替呼应,反映出了勃拉姆斯特有的声部对位元素。

2、副部展开

副部展开分为四个乐段,117-124 小节为a 乐段,此乐段为呈示部81-84 小节的反复进行,120-121 小节中,钢琴声部左右手节奏要把握准确性,更加注意左手三连音的匀称,防止速度的加快。整个a 乐段为发展部的高潮部分,钢琴最好较轻地弹奏,以便充分体现以小提琴为主的旋律。

125-136 小节为副部展开的b 乐段,124 小节开始到128 小节,钢琴下方声部采用#G 的持续音贯穿。132、134、136 小节小提琴声部出现八度重音奏法。此部分钢琴声部从节132 小节始旋律下降,演奏时应充分感受减弱,像放松心情一样从容地跟随小提琴应对速度变化。

137-145 小节为c 乐段,此乐段钢琴与小提琴全部呈分解和弦的织体形式,使得音乐色彩更为丰富,钢琴织体以117-199 小节为基础高二度模进进行,触键时应果断,清脆且流畅的演奏。

146-157 为d 乐段,此乐段的前半部分可看错为c乐段的对比乐段,小提琴充分模仿c 乐段的钢琴旋律,而在150-157 小节随着#C 大调的转入,主题动机得到进一步发展。155-157 小节伴随着小提琴声部和钢琴的下方声部出现#C 主音的持续,发展部预示着结束。在一般奏鸣曲式中,发展部结束的调式以再现呈示部的调式为主,此处以#C 大调作为发展部的结束,充分体现勃拉姆斯浪漫的作曲技法。

(三)再现部

1、主部再现

158-175 小节为呈示部主部主题再现部分,调性回到A 大调。呈示部中,小提琴声部为一个小节,而在再现部中162-166 小节对小提琴声部做出扩充,强调主部主题的回归。钢琴声部较呈示部变化不大,演奏注意低音的横向进行。

2、连接部

176-186 小节为呈示部中连接部的再发展框架,小提琴和钢琴同时演奏了分解和弦,展现了呈示部并未出现的形态,这也能体现出浪漫的勃拉姆斯奏鸣曲的特征。此部分钢琴织体稍复杂,演奏有一定的难度,180-184小节以较快的速度连续演奏不规则琶音下行,应注意两两小节之间较大的跨度,可充分利用左右交替的方式。

3、副部再现

186-258 小节为奏鸣曲式较为规则的副部主题再现,187-202 小节是51-66 小节的反复再现,203-210 为副部主题,211-216 小节是75-80 小节的反复再现,217-258 小节是79-88 小节音乐材料的反复。钢琴的演奏技法应参照呈示部的注意事项,但因其为再现部,根据音乐的情绪,需要和呈示部形成一定的对比,由于此乐段的整体素材与呈示部类似,故此处不作重复叙述。

4、结束部

259-280 小节为结束部,可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为259-267 小节,为主部主题节奏的上行进行变形扩张,259-260 小节钢琴与小提琴上行声部做相同的平行进行,这种情况下,因小提琴声部充分地展现旋律,所以钢琴声部应,充分演奏左手低音,实现小提琴和钢琴音响的协和统一。262-264 小节的钢琴的低音声部同样尤为重要。第二乐段268-280 小节,小提琴以A 音的持续,钢琴声部以小二度和弦的反复,配合f 的音强,增加了乐曲力量,并以连续的上行琶音至A 音上结束。因272-275 小节是268-271 小节的上行纯四度模进,所以演奏时应注意力度的把控。276-278 小节,应根据小提琴和弦的长度,调整呼吸、感觉和音量,做到钢琴与小提琴同时结束。

结 语

勃拉姆斯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二号,是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最富有浪漫元素内涵的作品。该作品钢琴部分的重要程度可以说与小提琴齐驾并驱,作品难度并不亚于钢琴独奏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第一乐章钢琴伴奏的分析,能够较好的在演奏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内涵,掌握实际演奏技法,为更好的实现与小提琴完美的和谐统一,提供理论依据。[5]

猜你喜欢
勃拉姆斯大调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亲爱的克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