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双能量CTA成像在活动性脑出血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03-30 02:20侯佳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诊断法活动性头颅

侯佳辰

(柳州市工人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西 柳州 545005)

脑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急症性疾病,因为脑实质血管因为受损发生破裂,血液进入脑室,出血程度严重,该疾病也是一种危重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1]。及时接受有效的诊治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意义明显。单单使用头颅CT平扫无法有效诊出该病症,所以当患者病情严重才复查,主要是通过CT进行复查,该过程中血肿持续增大,行CT检查增加辐射剂量。常规CTA技术的主要原理为对斑点征进行检测,具有一定的诊断特异度,但是敏感度较低,具有漏诊风险[2]。主要原因为高密度血肿对斑点征产生掩盖,导致误诊率上升,所以探索一种高效准确的诊断方法十分重要。双源CT机架具有两套探测器和球管,能够获得能量不一的两组图像。并且碘的CT值衰退情况和其他组织具有明显不同,对于活动性脑出血的诊断优势明显[3]。基于此,本研究对头颅双能量CTA成像在活动性脑出血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51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之比为31:20,年龄区间33~78岁,平均年龄(58.3±8.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区间为3~166 h,平均时间为(6.2±2.1)h。纳入标准;(1)均接受头颅双能量CT成像检查;(2)均为知情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外伤性脑出血、梗塞性脑出血;(2)合并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患者。

1.2 方法

开展检查之前,放置静脉留置针,制动处理。合理应用造影剂团注跟踪软件,使自动延迟有效触发。方式为平扫,单能量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为120 kV和160 mAs,将探测器层厚和重建层厚为0.6 mm和0.75 mm,CTA扫描参数强化处理,A管电压=80 kV,B管电压=140 kV;A管和B管的电流均为160 mAs,FOV在210~240之间;将重建层厚设置为0.75 mm,重建层距为0.5 mm。扫描后形成140 kvp、80 kvp及非线性融合图三层薄层图像。将两种图像同时放入工作站进行处理,选择相应处理程序,将CT图像及碘覆盖混合比设为50%,阶与热体位8位,得到融合碘图。之后将CT覆盖设为100%,碘覆盖设为0%,得到平扫图及CTA三维图像。

1.3 观察指标

观察血肿形态、位置和体积并进行记录,对冠、矢及轴状位置进行观察,测量最大长径、最大横泾及最大上下径,明确实际体积。活动性出血诊断标准:金标准:双能CTA复查结果。脑血肿体积增加30%,确诊为活动性脑出血,发病后48 h行2次检查。活动性脑出血CTA成像诊断标准:第一,能看到造影剂聚集强化斑点;第二,实际密度大于120HU;第三,未连接周围正常及畸形血管[4]。融合碘图与非线性融合图对斑点征的诊断相同,不限定CT值,对比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肿位置及形态

全部患者中34例患者为规则血肿,呈肾形和椭圆性,17例为不规则血肿,呈不规则的团片状;位置分布:30例(58.82%)位于丘脑及基底节区、15例(29.42%)位于脑叶区。6例(11.76%)位于幕下。12例活动性出血,39例非活动性出血。21例(41.18%)患者的初始血肿体积≥30 ml、30例(58.82%)患者的血肿体积<30 ml。如表1所示。

表1 血肿位置及形态情况

2.2 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对比

通过碘图诊断法和非线性融合图诊断法对活动性脑出血进行诊断,前者的敏感度为91.67%(11/12)明显高于后者66.67%(8/12),(χ2=15.093,P<0.05);碘图诊断法和非线性融合图诊断法对活动性脑出血的特异度分别为94.87%(37/39)和89.74%,二者差异较小(χ2=1.012,P>0.05)。如表2所示。

表2 融合碘图诊断法和非线性融合图诊断法对活动性脑出血敏感度及特异度的诊断对比[n(%)]

3 讨论

活动性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常发生于脑出血后,血液出现病变,血管皮损使得血肿出现,该疾病早期阶段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预后并不理想。目前关于活动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多认为是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血肿产生,血管病变导致血液持续渗出,最后导致血肿扩大,同时血肿产生导致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出现继发性损伤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活动性脑出血的诊断方式也变得愈发丰富,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为CTA诊断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头颅双能量CTA对活动性脑出血诊治的价值,本次研究将两种诊断方法进行对比。再出血通常出现在初期血肿稳定后,如果患者症状缓解后突然病情严重,出现新的体征,则极有可能为再出血[5]。为了有效防止再出血造成的影响,本研究规定头颅CT复查时间在48h之内,并将复查结果当作诊断结果。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碘图诊断法的敏感度高于非线性融合图诊断法(P<0.05),两者的特异度差异较小(P>0.05)。该结果也显示融合碘图对于活动性脑出血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早期发现病变情况,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通过头颅CT平扫能够及时发现患者颅内是否存在出血情况,但是因为静态瞬时影像,因此诊断活动性出血存在明显不足,所以导致诊断准确率较低。相关临床研究显示,通过血肿特征对活动性脑出血预测,血肿破入脑室后发生活动性脑出血的风险较大[6]。但是如果只通过形态学诊断活动性脑出血,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斑点征出现的原因为造影剂渗漏,对于提高早期血肿扩张诊断准确性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不同阶段CT增强图像显示的斑点征有所不同。相关研究显示,脑CTA期检测斑点征的准确性高于增强后期。本研究患者全部接受双能CTA检查,所以CTA期图像通过处理后进行对比分析。常规CTA成像的斑点征检出率不佳,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高密度血肿将斑点征掩盖。双能量CTA期融合碘图通过通过肉眼辨别图像中的彩色碘剂,有助于及时发现斑点征。但是非线性融合图和120kVp常规CT图像在信噪比和图形质量存在一定的相似,所以将其应用于诊断中。融合碘图对斑点征的清晰度更高,主要为分散状,形态布局十分规则。通过对非线性融合图的分析可知,因为高密度血肿的影响,辨别斑点征较为困难。并且通过手工绘制感兴趣区得到的融合碘图显示斑点征区的CT值为81~94HU[7],不符合线性融合图的诊断标准,效果不佳,所以融合碘图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对活动性脑出血患者使用头颅双能量联合碘图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诊断敏感度较高,实施头颅双能量CTA成像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采纳。

猜你喜欢
诊断法活动性头颅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卡车液压故障诊断法的应用研究
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藏医试探性诊断法探讨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车型漏水的预防及诊断
油菜花
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血小板参数、D-D检测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