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诊断肺小结节的效果分析

2021-03-30 02:20平,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造影剂良性螺旋

路 平,王 靖

(1枣庄市肿瘤医院CT室 山东 枣庄 277500)

(2枣庄市肿瘤医院彩超室 山东 枣庄 277500)

肺小结节指的是肺部内有清晰边界,直径在3cm以内的高密度软组织影,在初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当患者有局部淋巴结增大、肺不张或肺炎等疾病时,会增加肺小结节的诊断难度,无法有效鉴别结节性质[1]。常规X线检查受到肺组织反差高,X线吸收率低的影响,不能对结节特征进行准确具体的分辨,而多层螺旋CT能够多方位成像和任意平扫,在肺小结节的临床诊断和性质鉴别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2]。本次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小结节患者共100例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小结节患者共100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结节组43例,恶性结节组57例,良性结节组内男性患者22例,女性21例,年龄25~68岁,平均(46.8±3.4)岁,包括15例炎性结节,13例结核瘤,10例错构瘤以及5例肺囊肿;恶性结节组内男性患者34例,女性23例,年龄24~70岁,平均(47.3±3.6)岁,包括鳞癌16例,腺癌30例,鳞腺癌11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各项一般资料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多层螺旋CT诊断,选择NeuViz 64多层螺旋CT诊断仪,参数设置包括0.562螺距,512×512矩阵,20 kV电压,180 mAs电流,1.25 mm层厚和重建间隔,肺窗值(-700,1000)。患者呈仰卧位,深吸气后屏住呼吸,从胸廓入口向肋膈角进行全面扫描,根据扫描数据进行图像二维重建,并将扫描的数据传送至计算机内进行三维建模,便于医师进行观察。本次检查至少需要2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和阅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分布情况和CT灌注参数。

影像学特征包括钙化、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以及棘状突起。其中病灶边缘有切迹,两个切迹间呈外凸状轮廓为分叶征;病灶边缘向四周出现放射状不分支短线或细线条影为毛刺征;肺结节内部有类圆形低密度影为空泡征[3]。

CT灌注参数指标包括表面通透性参数(PS)、血容量参数(BV)、血流量参数(BF)和平均通过时间参数(MTT)。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完成,患者的基本资料用描述性研究记录,计数资料均用绝对数和百分数(n,%)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两组间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比较

良性结节组患者钙化、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以及棘状突起等影像学特征分布均低于恶性结节组,进行统计学检验后显示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比较[n(%)]

2.2 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比较

恶性结节组患者CT灌注参数中PS、BV、BF相比良性结节组患者更高,进行统计学检验后显示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MTT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后显示数据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比较()

MTT(s)良性结节组 43 3.72±2.65 4.13±1.55 28.43±3.58 6.22±1.56恶性结节组 57 37.44±5.43 15.36±2.74 96.76±4.72 6.35±1.54 t - 40.874 25.928 82.325 0.415 P -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PS[ml/(100g·min)]BV(ml/100g)BF[ml/(100g·min)]

3 讨论

肺小结节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肺部病变,国外对该疾病的研究相对较早且有较多成果。从整体上来看,肺小结节病灶的恶性率约为10%到20%,是早期癌症,若不及时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4]。临床中肺小结节性质包括良性和恶性,虽然不同性质的肺小结节病变程度和死亡风险有较大区别,但是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性质鉴别诊断难度较高,需要通过优质设备进行有效诊断,降低误诊率或漏诊率[5]。引发肺小结节的疾病较多,例如炎症、结核、霉菌等,虽然良性结节在总数中的占比高达80%以上,但若不能及时确诊并开展对应治疗,也有进展为恶性结节的风险,故早发现、早治疗对该疾病临床治疗的核心理念。

现阶段临床中针对肺小结节的诊断方法以X线检查等多种影像学技术为主,其中X线检查方法在该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多,属于常规检查手段之一,但是该种方法对肺组织检测有效率存在一定局限性。CT近年来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多,CT扫描在灵敏度较高的探测设备下,利用X线束、超声波以及γ射线等技术对固定部位开展断面扫描,能够对病灶进行立体诊断,耗时短,精准度高,图像分辨率清晰,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均有良好应用[6-7]。常规CT扫描虽然可以对肺小结节的病变情况进行观察,但是受到扫描速度以及层厚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其诊断效果也较差,且选取范围较小,无法对其范围外的结节进行检查和诊断。而多层螺旋CT将受检对象分为多个层次,分层有序的开展检测。大范围薄层扫描能够进行立体诊断,影像有纵轴分辨率,可有效降低漏层风险。同时螺旋CT扫描能够完全显示处结节的大小、形态、分布以及范围内结节数量,有利于对患者病变情况进行综合了解和分析,进而提升诊断效果[8]。本次研究中肺小结节良性和恶性影像学特征有明显差异,提示该种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此外CT灌注成像原理指的是先在患被注射造影剂的组织内同层次开展多次扫描获得时间密度曲线一条,该曲线通过对组织内部造影剂浓度变化进行显示后反映出组织血流灌注情况。通过该曲线能够计算出MTT、BF、BV和PS等多种灌注参数,其中MTT指的是造影剂经特定组织内动静脉血管所用的平均时间, 是造影剂通过结节病灶内毛细血管所用的平均时间的一种表达。PS指的是组织内造影剂的扩散速度,可对组织间隙密度进行反映。BV以及BF能够对组织血管的丰富和开放程度进行反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恶性结节患者PS、BV、BF相比良性结节组患者更高,说明结节性质不同其附近血管结构变化也存在差异,恶性结节细胞代谢比较旺盛,更加依赖血管组织,会导致BV和BF指数增加[9-10]。同时结节病灶的生长和周围组织间无更紧密的黏附性,导致组织间隙越发增大,PS值也明显上升,由此可见PS、BV和BF等灌注参数的异常上升提示着肺小结节的恶化程度。

综上,肺小结节的性质鉴别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法效果确切,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因此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造影剂良性螺旋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旋风“螺旋丸”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