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肾细胞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的效果

2021-03-30 02:20冯兴义郑自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例数准确率病理

冯兴义,郑自刚

(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 湖北 十堰 442000)

肾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肾皮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是泌尿系统中恶性度较高的肿瘤。肾细胞癌发病率占所有肾恶性肿瘤的80%以上,占成人恶性肿瘤疾病的2%~3%,占小儿恶性肿瘤疾病的20%左右,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1]。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当患者出现血尿、腰痛、肿块等相关临床症状时,患者大多已发展为II期以上[2]。此时若及时诊治,采用手术等有效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均能有效控制其病情发展。若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后,仍未得到有效诊治,则可能发生肿瘤细胞转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3]。因此及时诊断肾细胞癌是降低该病对患者伤害的关键。本研究将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肾细胞癌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肾细胞疑似病例112例。所选患者相关临床症状、超声检查结果等均符合肾细胞癌相关特征。所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患者包括男75例,女37例;年龄27~88岁,平均(57.29±15.18)岁。

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症状、超声检查结果符合肾细胞癌的相关特征;②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为18周岁以上,具有独立行为能力。

病例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智力障碍、精神性疾病或其他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患者;②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③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④有碘过敏或易过敏体质患者;⑤孕、产妇及哺乳期妇女;⑥已经其他方式明确诊断为肾细胞癌或其他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手术前完成CT影像检查。患者检查前做好肠道准备,排空大小便。采取平卧体位,双上肢向上摆放。应用16排32层螺旋CT扫描仪(型号GE Optima CT520Pro),设定电压120 kV,电流300 mAs,层厚1.25~5 mm,螺距为0.938:1,床移动速度为23.43 mm/s。扫描范围从肾上腺区及肾下极。完成平扫后再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注入碘海醇对比剂1 ml/kg,注射速度为2~3 ml/s,皮质期延迟时长25~30 s,皮髓质期延迟时长60~80 s,平衡期时长120~150 s。经计算机软件对相应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处理以及容积再现处理。

患者完成CT检查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病理穿刺检查或手术治疗中取样病理检查。

1.3 诊断标准

由3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医师联合读片诊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联合CT影像检查结果或病理诊断结果给出其诊断诊断意见,当诊断意见不一致时,3人投票决定。

1.4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患者病理诊断方式诊断结果,CT影像诊断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CT影像诊断方式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准确率=(总例数—误诊例数—漏诊例数)/总例数×100%)]、灵敏度[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与特异性[特异性=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不同诊断方式诊断结果比较

两种不同诊断方式诊断结果显示肾细胞癌I期、II期、III期、IV期以及其阴性患者所占比率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表1 两种不同诊断方式诊断结果比较[n(%)]

2.2 CT影像诊断方式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方式诊断结果肾细胞癌I期误诊2例(其中1例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II期,1例病理诊断为阴性),肾细胞癌II期误诊3例(3例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均为肾细胞癌III期),肾细胞癌III期误诊2例(此2例病理诊断为IV期),另有1例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I期患者漏诊。CT诊断方式合计误诊7例,漏诊1例。CT诊断方式准确率为92.86%,灵敏度为97.62%,特异性为82.14%。

2.3 肾细胞癌患者CT下影像表现

82例患者肾脏不同程度增大,肿瘤向肾外突出,肾盏肾盂受压移位,肾门结构改变。6例患者肿瘤病灶较小,位于肾实质内,肾脏外形无明显改变。72例患者肿瘤组织内密度略低于肾实质,10例患者肿瘤密度与肾实质相当,其余患者肿瘤密度略高于肾实质。74例患者肿瘤形态呈椭圆形,13例患者呈不规则分叶状,另有1例患者肿瘤累及全肾。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肾细胞癌的治疗方法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临床治疗方法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肾动脉栓塞术、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4]。肾细胞癌虽然发病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危害较大,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预后效果良好。但临床上仍有很大部分患者由于没有在早期得到及时治疗,以至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增加了后期治疗难度,也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5]。除患者在发病初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外,由诊断失误,误诊、漏诊而引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提高对肾细胞癌诊断效率和质量也是当下十分紧迫的问题。

临床上对于肾细胞癌的诊断方式较多,但最为可靠的诊断方式仍为病理诊断[6]。但病理诊断方式虽然可靠性高,但需要取得病灶组织的样本,进行病理检验。而在获得检验样本的过程中是需要对患者进行有创操作。所以病理诊断方式难以作为肾细胞癌的筛查手段在临床上大规模应用。影像学诊断方式是除病理诊断方式外,又一有效的诊断方式。当下临床常用的影像学肾细胞癌诊断方式主要包括超声诊断、CT诊断、MRI等[7]。其中CT诊断方式,尤其是多层螺旋CT影像技术,不仅能对病灶区域进行常规平扫,也可以通过注入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可使检查图像更加清晰,且操作便捷、检查速度快、像素高,能通过计算机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从而更利于对恶性肿瘤疾病的诊断[8]。

为探讨多层螺旋CT应县对肾细胞癌的诊断效果,本研究分别对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疑似肾细胞癌患者分别进行了多层螺旋CT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检查各项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差异。CT诊断方式准确率为94.64%,灵敏度为97.62%,特异性为82.14%。可见多层螺旋CT影响诊断肾细胞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其诊断结果接近病理诊断方式。肾细胞癌患者肾脏外形多不同程度增大,肿瘤密度略低于肾实质,肿瘤形态多呈椭圆形或圆形。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诊断肾细胞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其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较为接近,患者在CT影像下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同时兼具应用方便、快捷、创伤小等优势,可作为肾细胞癌影像学诊断首选方式。但单纯依靠CT诊断尚不能完全准确诊断该疾病,应在CT检查后,再应用病理诊断方式作为确诊依据。

猜你喜欢
例数准确率病理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更正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