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在青少年多生牙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30 02:2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牙邻牙牙列

付 娟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作为口腔科一种常见的疾病,多生牙以上颌骨前部为主要的发病部位,牙列不齐、恒牙迟萌、乳牙未退、牙齿间间隙过大等均是导致青少年出现多生牙的主要原因,该病一般无明显症状,主要在对其他牙病治疗过程中发现[1]。本院将锥形束CT应用于2019年5月—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多生牙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锥形束CT诊断的效果和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1月期间在我科就诊的青少年多生牙患者75例,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45例、30例;年龄10~18(14.55±1.66)岁;共有105颗多生牙。

纳入标准:(1)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确定符合该病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齐全者;(3)依从性好者。

排除标准:(1)存在肿瘤、唇腭裂等疾病者;(2)存在牙颌外伤史者;(3)无法正常交流者。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接受锥形束CT扫描:本次研究应用的设备为普兰梅卡ProMax 3D CBCT设备,指导患者采取头部直立的坐位,让患者保持上下牙列咬合状态;将电压设定为90kV,将电流设定为7.1mA,12s的扫描时间,将照射野设置为15cm×8cm,对患者进行锥形束 CT 扫描得到上、下颌骨的三维影像,在扫描过程中要保证图像不存在运动伪影[2]。

1.3 图像观察

对锥形束CT数据利用Invivo5.4.5(美国)软件完成重建工作,详细观察图像,对患者多生牙的具体情况(例如位置、数量、方向以及与周围骨组织以及邻牙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记录,对多生牙与邻牙压根的吸收情况要重点观察,并通过测量工具计算得出多生牙的牙齿长度。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结果进行完整的收集,并运用SPSS 22.0 软件来数据进行处理,组与组之间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用t来进行检验;组与组之间的临床效果(%)用χ2来进行检验;同时按照P<0.05的标准,来衡量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生牙的数目和位置

75例患者共有105颗多生牙,单个多生牙、2颗多生牙、3颗多生牙、4颗多生牙分别为50例(占比66.67%)、21例(占比28%)、3例(占比3.06%)、1例(占比1.33%),平均每例患者有1.4颗多生牙;多生牙的位置:上颌前部、前磨牙区、磨牙区多生牙分别为84颗(占比80%)、18颗(占比17.14%)、3颗(占比2.86%);上颌多生牙和下颌多生牙分别为94颗(占比89.52%)、11颗(占比10.48%);已萌出多生牙和未萌埋伏多生牙分别为10颗(占比9.52%)、 95颗(占比90.48%)。

2.2 多生牙生长方向和形状

多生牙生长方向:倒置多生牙、近远中方向的多生牙、唇腭向的多生牙、正常方向生长的多生牙分别为58颗(占比55.24%)、19颗(占比18.10%)、14颗(占比13.33%)及14颗(占比13.33%)。多生牙在正常牙列的唇腭、舌向位置关系如下:腭、舌侧多生牙、唇侧多生牙、正常牙列内的多生牙分别为81颗(占比77.14%)、4颗(占比3.81%)、20颗(占比19.05%)。多生牙牙齿形状:圆锥形多生牙、补充型多生牙、结节形态多生牙分别为68颗(占比64.76%)、15颗(占比14.29%)、22颗(占比20.95%),见表1。

表1 多生牙生长形状(颗)

2.3 多生牙长度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

与正常恒牙相比,多生牙的体积和长度均较小,多生牙牙根未发育、牙根发育完全的分别为17颗(占比16.19%)、88颗(占比83.81%);牙根弯曲的多生牙以及牙根不弯曲的多生牙分别为25颗(占比23.81%)、80颗(占比76.19%);有16颗(占比15.24%)多生牙引起邻牙吸收;进入切牙管的多生牙、突破鼻底的多生牙、伴随囊肿的多生牙分别为2颗(占比1.90%)、3颗(占比2.86%)、4颗(占比3.81%)。

3 讨论

作为常见的口腔症状,多生牙指的是患者口腔中存在的牙齿数量多于常规数量,多生牙的存在会导致牙列拥挤或者造成临近牙齿生长延迟,有可能影响患者的面部外形,甚至是生理功能,因此对于多生牙需要进行及时发现、诊断以及治疗[3]。随着医疗科技以及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影像学(例如X线)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就多生牙而言,多生牙生长的位置较为复杂,多生牙长度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较为复杂,手术治疗过程中如何选择入路等问题均需要清晰、精准的图像来进行分析[4]。

锥形束CT这种设备在口腔头颅影像设备中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给口腔领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重大的变化。锥形束CT是围绕投照体应用X线做数字式投照,在软件中获得相关数据,并进行重建,从而得到相关的三维图像[5]。就传统的螺旋CT检查比而言,因此需要多次投照,进行多次重复检查,因此X线辐射量相对较大;其次就是受到层厚以及螺距等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图像质量以及准确性不佳[6];最后图像重建工作需要专业影像人员来进行,操作相对较为复杂,因此临床诊断准确率有限。而锥形束CT则弥补了上述缺陷,并且具有以下优势:(1)射线量极低:只相当于传统CT的1/40左右,其投照放射量与4次数字化曲面断层相符[7];(2)应用范围广:该检查方式适用于正畸科、牙体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正颌外科以及种植科等;(3)应用更加方便:对下颌神经管、下颌骨等区域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并且锥形束CT能够多方向层面成像以及三维成像,应用于多生牙疾病的检查、诊断工作中,能够对其位置、形态、邻牙是否存在移位或艮吸收、与邻牙的关系等进行精确的了解,能够对上、下颌弓呈正交垂直关系形成明显的纵断面影像[8];(4)能够得到更加清晰的轴向位图像。因此锥形束CT能够对多生牙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能够为临床医生选择入路途径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口腔科的临床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75例患者共有105颗多生牙,平均每例患者有1.4颗多生牙,以单个多生牙为主(50例,占比66.67%),多生牙的位置以上颌前部为主(84颗,占比80%),上颌多生牙和下颌多生牙分别为94颗、11颗;已萌出多生牙和未萌埋伏多生牙分别为10颗、95颗;多生牙生长方向以倒置多生牙较为常见(58颗,占比55.24%),多生牙好发于腭、舌侧(81颗,占比77.14%);多生牙牙齿形状以圆锥形多生牙较为常见(68颗,占比64.76%);大部分的多生牙牙根发育完全(88颗,占比83.81%),并且牙根不弯曲(80颗,占比76.19%)。综上所述,青少年多生牙应用锥形束CT诊断的临床价值十分显著,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是一种安全、方便、科学、有效的检查手段,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生牙邻牙牙列
恒牙列多生牙CBCT 观测研究
上颌前牙区多生牙362 例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上颌正中4 颗多生牙1 例
锥形束CT在青少年多生牙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三种智齿不能留
种植义齿邻接触丧失的研究现状
左上颌第二磨牙颊侧多生牙1 例
非阻生第三磨牙对邻牙健康的影响
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应用
种植修复与固定义齿修复对牙列缺损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