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木村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2021-03-30 02:20孔凤贝张蒂荣魏小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涎腺木村声像

孔凤贝,张蒂荣,石 宇,魏小燕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影像科 广东 深圳 518036)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目前文献报道大约1000多例,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患者常以头颈及四肢皮下结节,涎腺或淋巴结肿大就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1]。超声检查在浅表器官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外有关木村病的超声影像学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总结不同部位木村病的超声图像特征,旨在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未行超声检查或超声图像不佳的病例,最后入组的病例数为16例(病灶数43个)。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9~63岁,平均年龄36.9岁。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 IU22,Mindray DC-8等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4 Hz。

按病灶出现的部位分成三组,A组为涎腺组,病灶数7个;B组为皮下软组织组,病灶数6个,C组为淋巴结组,病灶数为30个。A、B组分析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回声,内部有无液化钙化、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血供情况。C组分析淋巴结所在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皮髓质回声、淋巴门及血供情况等。血流信号分级判断按Alder方法。

2 结果

16例患者,单器官受累7例,2个器官受累8例,3个器官受累1例。超声表现如下:

A组病例,腮腺、颌下腺受累共6例(6/16,37.5%),病灶数7个(11/43,25.6%),均为单侧受累。所有涎腺受累的病例中均合并周边淋巴结受累。本组的超声表现为:6个病灶呈弥漫浸润型, 1个呈局限肿块型。病灶平均长径35.4 mm(26~46 mm),平均横径20.2 mm(18~28 mm)。病灶内部均呈混合回声,可见低回声区与斑片状或短棒状高回声交杂相间,部分呈类结节状,内部未见液性暗区及钙化灶(见图1)。血流主要分布在低回声区域,高回声区域乏血供。I级血流病灶数5个,II级血流病灶数2个,未见杂乱血流信号。

病灶内部呈混合回声,低回声与条索状高回声区相间。

图1 木村病累及腮腺的二维声像图

B组病例,皮下软组织受累6例(6/16,37.5%),病灶数6个(6/42,14.2%)。其中2例合并周边淋巴结受累。超声表现:左侧耳廓内的病灶为局限肿块型,边界清。右侧腋窝、右侧眼眶,1例面颊部病灶为弥漫浸润型,边界不清晰。上述4个病灶平均长径26.4 mm(10~59 mm),平均横径17.4 mm(7~26 mm)。上述病灶内部呈混合回声,可见低回声区与斑片状或短棒状高回声交杂相间。血流主要分布在低回声区域,高回声区域乏血供。I级血流2个,II及血流1个,III级血流1个。其余两例位于面颊部及左小腿内的病灶,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结节。

C组病例,淋巴结受累13例(13/16,81.2%),病灶数30个(30/42,71.4%)。4例单纯累及淋巴结,9例伴发其它器官受累。平均长径30.2 cm(22~42 cm),平均短径9.5 cm(6~14 cm),平均纵横比(L/T)2.7(1.5~3.25)。呈均质低回声,椭圆形,边界清晰,25个淋巴门消失,5例淋巴门可见,未见偏移。所有病灶内部未见明显液性暗区及强回声钙化灶。其中1例7个淋巴结融合。14个病变淋巴结内可见门样血流分支。27个I~II级血流,3个III级血流。

3 讨论

木村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炎性疾病。病因不明,根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和血清IgE水平增高的特点,shetty等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过敏、炎性反应或免疫反应有关。病理组织学主要显示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扩大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见嗜酸性脓肿[1-2]。全球的文献报道显示木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多见于亚洲中青年男性。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发病高峰年龄20~40岁。男女性别比例为3.5~6.0:1[3-4]。本研究中男女发病比例为3:1,发病平均年龄37岁,基本符合流行病学规律。

目前国内外对于木村病超声特征的报道较少,以往文献仅总结其二维声像图特征,尚未见关于血流特征的分析。Shin 等报道木村病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背景下的高回声曲线,呈“羊毛样”外观[5]。

本研究显示,木村病累及涎腺及皮下软组织时,多为单侧发病并伴有周边淋巴结受累。病灶具有相似的特征性的超声表现。二维图像上可见低回声及斑片状或短棒状高回声相间。彩色多普勒见血流分支走行于病灶的低回声区域,高回声区域无血流或仅见点状血流,这在以往文献中没有提到这个特点。分析原因考虑与木村病的病理特征相关。 本研究还发现病灶越大,病程越长,病灶内部的高回声区域比例增大,血流越稀疏。这可能与病程越长,病灶内纤维化程度越高,血流灌注越差有关。木村病的发病部位与病灶形态、边界有一定的联系[6]。发生在腮腺、面颊等软组织丰富的部位,病灶多呈弥漫浸润型,边界不清;发生在颅骨紧贴耳后以及长骨附近时,肿块较小且边界清晰,本研究与该文献的报道基本相符。

由于木村病少见且对其声像图认识不足,涎腺内的病灶容易误诊为多形性腺瘤或腺淋巴瘤,甚至是腮腺的恶性肿瘤。后三者超声表现上多为局限性的低回声肿块,占位感明显,较大时出现液化。木村病当病程较短,病灶范围较小时,超声可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区,声像图上难以跟其它炎性病灶鉴别。

淋巴结是木村病最容易受累的器官之一。大多数伴发其它器官受累,也可单独发病。超声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常需与其它淋巴结病变相鉴别。淋巴瘤同样可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低回声,椭圆形,但似乎回声更低,淋巴门的血流也更加丰富。淋巴结核内部回声常不均匀,内可见液性暗区或钙化,病程较长时可出现淋巴结融合。病毒性淋巴炎以及其他的肉芽肿性淋巴结增生超声表现与木村病类似,超声鉴别较难,可结合实验室检查及穿刺活检帮助诊断。

木村病的治疗方法各异,局灶病变,界限清楚者多主张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多发、病变范围较大及界限不清者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放疗等[4],但均容易复发。超声正确判断病灶的部位、个数及性质对于后续诊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超声医师在检查颌面部无痛性肿块时,图像显示病灶内出现斑片状或条索状高回声与低回声相间,血流主要分布在低回声区域,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应考虑到木村病的可能。同时还应重视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则本病的可能性更大。超声引导下细针细胞学检查对于该病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存在不足之处:(1)未统一检查机器及操作者,可能出现观察者与仪器间的差异。(2)未对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弹性成像等新技术的检查。今后将针对上述不足进一步深入研究。

4 结论

累及涎腺、皮下软组织的木村病具有较特异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木村病的提示诊断及鉴别诊断。

猜你喜欢
涎腺木村声像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
《台声》画坊
涎腺干细胞在放射性口干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基于声像档案管理强化谈企业科技发展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