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21-03-30 02:20赵存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阑尾阑尾炎腹部

赵存华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CT室 江苏 兴化 225700)

由于人们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急腹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其中较为常见的便是急性阑尾炎。人体盲肠中的一小段盲管便是阑尾,受其管腔狭小的影响,极易出现阻塞或者炎性反应,而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发病原因便是阑尾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其病理变化在于:机体阑尾壁纤维肉芽组织出现增生现象,使其明显增厚,阑尾腔内出现了不规则的局部或者全长狭窄现象,阑尾部位受周边粘连的影响而呈现扭曲现象,这一病症并不存在发病年龄的限制,以20~30岁中青年人群更加多发,发病一般较为急骤,病情进展快速,发病后2~3 h往往会伴有右下腹疼痛、阑尾区点压痛等临床表现,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是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特征的临床症状,相似于肠道疾病或者泌尿系统疾病症状,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疗,很容易造成腹腔脓肿、感染性休克或者穿孔等危及病人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状。因此,临床需要快速准确的进行相关诊断与治疗。在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研究后,有专家指出:腹部CT可有效诊断出急性阑尾炎病症,其准确率与手术病理学检验结果相差无几,应用价值高。故而本次实验尝试对我院2017年4月—2020年8月间收集到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给予腹部CT检查,取得显著效果。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试验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都选自本院,时间是2017年4月—2020年8月,研究病例数共计35例,包括男性病员20例,女性病员15例,最小年龄是27岁,最大年龄是90岁,中位值为(43.64±3.7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范围是2~6h,中位值为(3.42±0.35)h。

纳入标准:(1)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试验主体参加试验前,充分知晓试验内容;(3)患者及其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

排除标准:(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合并恶性肿瘤患者;(3)心肝肾脏器功能病变患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诊断方式

本组患者均接受腹部CT诊断,所用仪器是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机,设置相关参数:设备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5mm,间距5mm,矩阵512×512。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由机体上浮膈顶至肝脏下部进行认真扫描,然后平扫机体上中腹部膈顶至肾脏下部其区域,重点扫描患者中下腹部位与全腹部位,把扫描到的三个层面(如冠状面、矢状面以及曲面)进行三维重建处理,清晰观察患者阑尾情况。腹部CT扫描后对每位患者实施手术病理学检查。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学检验结果作为试验检验依据,比较腹部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分析临床应用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本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组间数据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描述,χ2检验;试验检验标准是α=0.05,待P值低于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35例病员中,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病员数16例,慢性阑尾炎16例,坏疽性阑尾炎3例;腹部CT检查后发现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各16例(100.00%)、16例(100.00%)、2例(66.67%),诊断准确率高达97.14%。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准确率,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本组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比较[n(%)]

3 讨论

阑尾是人体盲肠末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解剖部位,一旦人体阑尾腔遭受粪石、寄生虫以及异物等物质的堵塞,便会引起阑尾腔缺血现象,增加管腔中黏液蛋白物质的分泌量,从而引起细菌繁殖,造成阑尾炎症,在临床中便称之为“阑尾炎”。根据严重程度临床将其分成急性与慢性两种病症,其中急性阑尾炎在当前临床中相对常见,而慢性阑尾炎是在急性阑尾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亦可是因管腔梗阻或者刺激所致[1]。

在当前临床中,阑尾炎有多种病理类型,如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以及坏疽性阑尾炎,因早期并无典型性临床表现,加上阑尾末端可发于人体腹部任意部位,导致临床误诊风险高。另外,有报道称:急性阑尾炎在我国的发生率在10%左右,病情进展快,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引起内腔阻塞和血液循环障碍病症,甚至部分患者阑尾壁存在坏死现象,严重累及生命。这类疾病人员在发病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明显的右下腹部疼痛症状,但是不少急腹症也会出现这一症状,临床辨别较为困难,所以需要临床加强诊断。

随着医学技术的显著性发展,超声技术越发成熟,在临床多种疾病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对于急腹症疾病,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便是腹部CT,因这一诊断方式成像时间较快,空间分辨率较高,深受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认可与青睐。腹部CT在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检验过程中,可在直观下判断出病人的阑尾状况,包括大小、形态、病变程度等,为临床医师良好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参考依据[2]。通常情况下,人体的阑尾直径在0.4~0.6 cm之间,CT影像学中大多数患者并不显影,当前临床学者把CT作为急性阑尾炎的主要诊断标准,一旦人体阑尾遭受感染,便会出现阑尾管腔水肿现象,且直径增粗,CT影像学技术下能够清晰观察到机体阑尾直径最粗部位在2 cm左右,亦可观察到阑尾肿胀、阑尾壁水肿、阑尾周边组织的脂肪间隙呈现模糊状、阑尾周边渗炎性物质。如果机体阑尾脓液渗出过多,亦可形成周围脓肿,呈现出混杂性的密度影,中间亦可发现阑尾脓肿,液性脓液[3]。另外,腹部CT诊断下,可帮助临床操作者清楚观察到急性阑尾炎患者的阑尾根部状况,如位置、粗细与走行,同时准确判断出阑尾周边是否呈现脓肿与炎性反应,并判断出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确定手术治疗方案与手术切口,确保临床治疗成功机率[4]。在急性阑尾炎病人的腹部CT影像学图像中,分为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两种,其中间接征象的影像表现是:机体回盲部位与阑尾周边呈现高密度影,以条线状或者片状为主,脂肪间隙并不清晰,筋膜明显增厚,且多为渗出性筋膜,阑尾周边呈现脓肿状,甚至清晰可见炎性肿块,阑尾中心呈现液体状密度影,边缘尚不清晰,有气体游离在人体阑尾周边,而且部分患者的回盲部位出现了肠壁增厚现象;而直接征象的影像表现在于以下方面:机体阑尾明显变粗和肿胀,管壁显著变厚,在CT增强扫描后亦可明确观察到机体阑尾壁呈现均匀性强化状,阑尾腔内呈积液与积气现象[5]。在本次试验中,与手术病理学检验结果相比,腹部CT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7.14%(34/35),两数据之间并不见统计学差异(P>0.05),这一数据证明:腹部CT在急性阑尾炎病症中的应用价值是非常显著的,与手术病理学检验结果相近,可为临床医师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提供科学参考。在高连冬[6]的文献中,对其收集的96例急性阑尾炎病人给予腹部CT检查,共计检出41例病人,其中蜂窝织炎性阑尾炎44例,占比100%;慢性阑尾炎29例,占比100%;坏疽性阑尾炎20例,占比87.0%;诊断正确率是96.9%;而病理诊断出蜂窝织炎性阑尾炎44例,慢性阑尾炎29例,坏疽性阑尾炎23例,诊断正确率是100%,两组数据差异并不明显(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腹部CT在急性阑尾炎病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作为理想的诊断方式进行临床推行。

猜你喜欢
阑尾阑尾炎腹部
老年急性阑尾炎行开放阑尾切除术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疗效对比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腹腔镜高位阑尾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戳孔对比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Meckle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5例外科治疗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阑尾先切法与传统阑尾切除法比较
比较对照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急性阑尾炎92例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单纯急性阑尾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