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021-03-30 02:20路金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学影像病灶常规

路金生

(镇原县中医医院放射科 甘肃 庆阳 74450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影像技术是以X线的发现为开端而发展壮大起来的,现代临床中的医学影像技术已经十分多样,包括B超、X线、CT、MRI等多种技术,各种技术的实际应用也较为成熟,能够有效且无创地将患者身体内部病灶的情况以图片或者动图的形式清晰的展现出来。相较于常规的问诊、体格检查、简易实验室检查来说,在诊断准确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有效减低漏诊率,本文就对这其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深入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间收治的94例不同类型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影像组各47例。常规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分布28~63岁,患者的疾病类型包括:宫颈囊肿5例,妇科相关肿瘤8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消化系统肿瘤10例,胸腔积液9例;影像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分布26~65岁,患者的疾病类型包括:宫颈囊肿4例,妇科相关肿瘤7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消化系统肿瘤9例,胸腔积液11例。研究人员在选取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患者的疾病类型确诊方法为病理学检查,实验中使用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与其他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②排除合并有多种疾病或者严重程度较高的疾病的患者。③患者及其家属实验前均了解实验风险并签署同意书,依从性较好[1]。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常规诊断方式进行诊断,包括仔细观察患者临床体征,进行详细问诊,视触叩听病灶部位,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但是不使用影像技术,综合分析上述情况后对患者疾病做出诊断,最后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结果的正确与否。

1.2.2 影像组 研究人员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问诊和体征检查外,要选择合适的影像技术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观察分析,主要使用的影像技术包括:

1.2.3 超声诊断技术 超声诊断技术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B超检查,这种技术方法主要利用超声波及其性能对患者身体进行检查。医生首先要求患者憋尿,然后使用超声诊断仪的超声探头接触患者病灶处的皮肤,超声诊断仪产生连续的超声波到达患者的身体内部,然后在接触到身体内组织器官和病灶时发生反射,不同组织之间反射的声波有差别,以此来显示患者身体内部的具体情况,对病灶内部的详细情况的展现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临床中动态超声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常用于妊娠期女性子宫内部胎儿情况的检查[2]。

1.2.4 X线诊断技术 X线诊断主要使用X射线穿透人体进行诊断分析,X射线本质来说是一种光波,X线分析仪可以使光波穿透人体后形成X线潜影,同时借助扫描仪对潜影信息进行扫描,将光波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呈现在计算机中进行观察和分析。

1.2.5 CT扫描诊断技术 CT扫描技术同样是建立在X线的基础上的,CT扫描系统是使用成束的X线聚合在一起对患者身体进行扫描,这种X线束可以有效到达人体组织器官的深部,反映病灶深部的情况。同时,CT扫描仪可以对患者身体进行分层扫描,将一定厚度内的组织器官分布情况展现出来,所以呈现出来的图像可以转化为三维图像,方便医生更加立体地对患者病灶进行分析。而且,CT技术的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它不仅能较为清晰的展现患者的骨骼形态,还能对肿瘤、神经走行、血液循环作出更加精确的观察[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方式在不同类型疾病方面的诊断有效率和漏诊率,并对两种方式的诊断敏感性做出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均需要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后确认,敏感性方面使用每种类型疾病在本次实验检查出的例数除以实际例数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取(%)表达,χ2进行检验,当检测结果P<O.05时,则表明本次实验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有效率和漏诊率比较

常规组的诊断有效率为82.97%,漏诊率为17.03%;影像组的诊断有效率为97.87%,漏诊率为2.13%。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有效率和漏诊率比较(n,%)

2.2 两种诊断方式对不同类型疾病的敏感度比较

常规组诊断方式对宫颈囊肿的敏感度为100%,妇科相关肿瘤为75.00%,呼吸系统疾病为73.33%,消化系统肿瘤为80.00%,胸腔积液为77.78%;影像组诊断方式对宫颈囊肿的敏感度为100%,妇科相关肿瘤为100%,呼吸系统疾病为100%,消化系统肿瘤为100%,胸腔积液为90.91%。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方式对不同类型疾病的敏感度比较[n(%)]

3 讨论

现代临床医生要清楚的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常规的视触叩听、实验室检查、有创检查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群的需要,人们在追求精确诊断的基础上,逐渐增强了对自身皮肤、组织、器官的重视程度,希望尽量减少对身体的损害,医学影像技术则作为适用于这种希望的良好诊断方式而发展。所以,在选择诊断方式时,要逐渐增强对于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视程度[4]。

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进步速度十分快速,高频超声、三维超声成像、造影技术都逐渐兴起,有效克服了原有影像技术存在的某些缺点。其中,高频超声是在超声检查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了超声波的频率,同时通过带有探头的导管进入人体深部进行检查,这种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良性肿块与恶性肿瘤的区分,高频超声呈现的影像更加精准、清晰,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肿块所在的部位,并探测到肿块的分布范围和分布深度,同时,肿块是否向周围组织产生了浸润和转移也可以被高频超声捕捉到,从而帮助医生作出肿块性质、是否切除的准确诊断,现代高频超声的应用主要见于食管癌、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影像诊断当中;三维超声成像主要见于妇产科的临床实践中,在胎儿畸形的产前筛查中,三维成像以立体图像的方式全面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能够较为清楚的看到胎儿的四肢、头部、胸腹部的发育情况,同时,三维超声成像也与动态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以实时地将胎儿在孕妇体内的情况展现出来,规避了静态成像时因胎儿姿势不同造成某些身体部位观察不到、不全的情况。这种方式有效提高了我国新生儿的健康程度,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造影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和普遍,X线、CT中均可以使用到造影技术,造影技术主要是为了观察人体内部组织、器官及病变组织的血供情况,比如肺部疾病时,医生为了观察患者肺部病变组织管网的分布、构成和血供状态,会使用造影剂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并在一定时间延迟后对患者的肺部进行CT扫描,这时造影剂已经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变组织中,医生便可以通过计算机观察到病变组织的血液供给情况,更有效的对组织的病变性质进行分析,作出更准确的诊断[5]。

同时,医学影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对人体造成辐射的程度,大多数进行CT检查的都是比较复杂而且难以确定病变性质的情况,很多病人需要进行多次不同方式的扫描,而检查次数的增加,辐射的剂量就越多,对他们身体的伤害也就越大;造影剂在人体循环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的问题,有少部分人群对造影剂是存在过敏现象的,注射造影剂后会很快产生喉头水肿等过敏现象,有的过敏症状非常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一旦抢救不及时,会造成患者窒息死亡;还有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医生的经验等等,都是阻碍医学影像技术发挥其真实作用的因素。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规范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准确的影像诊断的先决条件。

猜你喜欢
医学影像病灶常规
结合多层特征及空间信息蒸馏的医学影像分割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常规之外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介入性超声医学影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