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CT与磁共振的应用效果

2021-03-30 02:20王安庆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囊虫脑膜炎多发性

王安庆

(太原市中心医院磁共振室 山西 太原 030012)

在诸神经细胞疾病中,中枢神经系统(CNS)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类,此发病部位以脊髓、脑实质与周围组织血管为主,其主要病因为,各种病毒与细菌的侵犯以及伤害行为[1]。其存在如下特点:迅速发病,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若确诊、治疗缺乏及时性,可对病人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受到不断提升的医学技术水平影响,在CNS感染的检出率与准确率方面随之表现为持续上升,CT和MR在诊断CNS感染病人方面应用率皆较高,然而在检查效果上,双方存在一定区别[2]。现经随机途径抽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本院确诊的65例CNS感染病人当做研究对象,另将65例同一时间到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归入对照组,对CT和MR用于CNS感染病人诊断的价值展开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随机方式,抽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确诊的65例CNS感染病人归入研究组,其中女性、男性各占26例、39例;年龄22~74岁,平均(46.6±1.5)岁;病程4~25d,平均(12.3±1.1)d;在CNS感染类型上,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隐球菌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的例数依次为29例、15例、12例、5例、4例。对照组观察对象为同期我院服务的65例健康体检者,女性、男性各占26例、39例;年龄21~71岁,平均(45.3±2.1)岁。每例对象完全知晓此项研究的目的、内容与要点等,并皆自愿参与研究。每例对象皆无精神障碍问题,同时不存在家族精神病史。

1.2 方法

对两组对象皆实施CT、MR这两项检查。

1.2.1 CT检查 在CT检查方面,相关参数的设定情况为,中层厚、层间距、薄扫描依次是5 mm、5 mm与2.5 mm。进行此项检查时,将碘海醇作为增强剂,用量为0.1 L,注射所用工具为高压注射器,药物应用剂量是3.5 m1/s,检查期间,被检人员呈仰卧位,行扫定位片操作,基于病人客观状况,对扫描位置加以明确,行横断面扫描。期间将听眉线作为基础参照线,两侧应具备对称性,从听眉线开始朝上扫描至颅顶处,设定2.5 mm、5 mm的扫描层厚。采取连续扫描,针对病变处,增加薄层扫描。

1.2.2 MR检查 进行此项检测的前1d,被检人员需洗头,禁止擦涂任何护发物质,并将检查方式与检查目的告知病人,协助对方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并做好各项检查的配合工作。病人行MR检查所用工具为3.0T MRI,检查期间,基于病人基本状况,确定适宜的头线圈,在T1WI检查环节,为SE序列,TR、TE依次是540 ms、20 ms,在T1WI检查环节,为FSE序列,TR、TE依次是2200 ms、85 ms。对轴面、冠状面、矢状面进行扫描,设定中层厚、层间距各为6 mm、1 mm。在增强扫描环节,将Gd-DTPA作为增强剂,采取肘部静注此用药方式,控制为0.2 ml/kg的用药量。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规范遵循相关检查要求,若未清晰呈现,应结合增强扫描应用[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对象的CT与MR结果进行统计,并对CT、MR这两项检查方法在研究组各CNS感染类型上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同时加以比较。还需对研究组病人CT与MR结果中的主要特征与表现加以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针对CT和MR在诊断CNS感染疾病方面的结果展开比较,在研究组,经CT检查,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隐球菌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的检出例数(检出率)依次是16例(55.17%)、13例(86.67%)、11例(91.67%)、4例(80%)、3例(75%),检出总例数是47例,达72.31 %检出率;经MR检查,上述类型的检出例数(检出率)依次是28例(96.55%)、14例(93.33%)、12例(100%)、5例(100%)、4例(100%),检出总例数是63例,达96.92%检出率。在检出率方面,相比CT,MR明显偏高,检查显示异常的6例病人中呈轻度脑萎缩者占4例,另2例是腔隙性脑梗死,统计学分析的结果显示2组存在显著不同表现(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CT与MR检查在CNS感染病变中的诊断结果对比列表[n(%)]

在研究组,CT所示主要异常表现为斑片低密度病灶与弥漫性水肿,一些病人经此项检查显示明显环状(或结节状多发性)强化低密度病灶,一些病人并发脑萎缩、脑室扩张等症状。

该组病人MR检查方面主要异常现象为:T1、T2信号,缺乏规则形态,同时呈多发性,一些病人,会呈现圆球样多发性T1、T2信号失常,或囊样T1、T2信号失常,一些病人可见梗阻性脑积水症状[4]。

3 讨论

在医学水平持续提升背景下,影像学检测水平随之朝成熟下发展,临床中CT的应用具备一定简便性,同时检查结果分析与评估易于进行,在诊断CNS病人方面,通过此项检查可全方位清晰呈现病况。然而在颅脑的分辨率方面,相较MR,CT有所不足,在分辨<1cm的病灶方面,其无法获得较好效果,同时颅脑最下端处易发生伪影,存在较大的诊断难度与鉴别难度[5]。对比分析MR、CT这两项检查,前者在安全性、分辨率方面表现出优势,同时在呈现病人病变位置上,其效果更好,可以清晰度更高地呈现解剖结构的详情与实际的病变部位。在诊断CNS感染病人方面,MR检查的应用存在如下优势:不会产生放射线伤害;在分辨软组织上作用更为强大;可实现更好的参数成像效果;能够在无造影剂辅助的前提下充分呈现血管结构,在诊断脊柱病变与脊髓病变方面,相较于CT检查,MR能够呈现出更好的效果[6]。

通过此项研究能够发现,在CT和MR检出率方面,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明显偏高[7]。在研究组,研究对象CT检查显示,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隐球菌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的检出例数(检出率)依次是16例(55.17%)、13例(86.67%)、11例(91.67%)、4例(80%)、3例(75%),检出总例数是47例,达72.31%检出率;该组MR检查显示,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隐球菌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的检出例数(检出率)依次是28例(96.55%)、14例(93.33%)、12例(100%)、5例(100%)、4例(100%),检出总例数是63例,达96.92%检出率。在检出率上,相比CT,MR明显偏高,且P<0.05,即双方有着显著不同表现。在研究组,CT所示主要异常表现为斑片低密度病灶与弥漫性水肿,一些病人经此项检查显示明显环状(或结节状多发性)强化低密度病灶,一些病人并发脑萎缩、脑室扩张等症状。该组病人MR检查方面主要异常现象为:T1、T2信号,缺乏规则形态,同时呈多发性,一些病人,会呈现圆球样多发性T1、T2信号失常,或囊样T1、T2信号失常,一些病人可见梗阻性脑积水症状。在临床检查方面,结合应用CT和MR,能够实现更高的检查准确率。

猜你喜欢
囊虫脑膜炎多发性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邯郸市中医院脑囊虫病科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囊虫肺炎1例护理体会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马脑膜炎
囊虫病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