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MRI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脑胶质瘤的价值

2021-03-30 02:20张志娟王佳哲曲鸿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块状胶质瘤淋巴瘤

张志娟,王佳哲,曲鸿宇

(1黑龙江省第三医院核磁共振科 黑龙江 北安 164000)

(2黑龙江省第三医院普外科 黑龙江 北安 164000)

(3黑龙江省第三医院妇产科 黑龙江 北安 164000)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组织或者结构,尤其颅内、椎管内好发,起病较急,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脑胶质瘤属于颅内肿瘤的一种,其发病部位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比较相似。除此之外,其在浸润性生长、多发病灶、细胞高密度等方面均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如果采用常规MRI诊断,很难进行鉴别[1]。因此,就需要采用有效的诊断方式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准确的指导依据。本次研究对MRI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脑胶质瘤的价值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被确诊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36例)与脑胶质瘤患者(38例),其均为2016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被确诊[2];(2)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肿瘤;(2)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3)合并感染性疾病。3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患者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52.54±3.28)岁;38例脑胶质瘤患者中,男24例,女14例,患者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2.67±3.35)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继续比较。

1.2 方法

其均行MRI鉴别诊断。采用GE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行行轴位T1WI序列扫描,将TE/TR设置为20ms/400 ms,T2WI序列扫描,将TE/TR设置为105ms/340 ms;行矢状位T1WI序列扫描,将TE/TR设置为20ms/400 ms,T2WI序列扫描,将TE/TR设置为105 ms/340 ms;然后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TE/TR设置为204 ms/8000 ms,并将反转角设置为90°;然后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将扫描间距设置为4mm、将扫描层厚设置为3 mm、将扫描视野设置为24 cm×24 cm。MRI平扫诊断标准,如平扫发现病灶形态呈现为团块状,病灶内部出现了均匀、稍低或者等信号则评价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如果病灶形态呈现为团块状,内部信号大都不均匀,则评价为脑胶质瘤。

MRI增强扫描,平扫结束后,分别行轴位、冠状位、失状位的MRI增强扫描检查,将轴位序列的TE/TR设置为80 ms/1500 ms,将反转角和扫描视野设置为30°和24 cm×24 cm,将扫描矩阵设置为128×128,扫描层面为5个,将扫描层厚和层间距设置为5 mm和1.5 mm,取轧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按照0.1 mmol/kg的剂量给患者静脉团注,将注射速率控制在5 ml/s,注射结束后再取20 ml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将本次扫描得到的图像上传至后台工作站,获得MTT、CBV图像。MRI增强扫描诊断标准,呈现为团块状的强化特征则评价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而脑胶质瘤患者则以环状或者不规则强化居多。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诊断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和t表示和检验计量资料,用(n,%)和χ2表示和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发病部位

两组病灶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发病部位比较

2.2 比较两组病灶形态、MRI平扫信号特点、MRI增强扫描特点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病灶主要呈现为团块状,个别患者呈现为斑片状, MRI平扫信号比较均匀,MRI增强扫描信号主要呈现为团块状特征,脑胶质瘤患者病灶可以呈现为团块状、斑片状和囊状,少部分患者MRI平扫信号比较均匀,大部分患者MRI平扫信号不均匀,MRI增强扫描发现病灶主要呈现为环状或者不规则强化特征。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灶形态、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特点比较

3 讨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以出现浸润性生长,好发部位为脑室周围、基底核区、额顶叶等部位,并且大多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其病灶起源于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单核吞噬系统细胞。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比较相似的是,脑胶质瘤其也会呈现为浸润性生长,流体的好发部位主要在海马、顶叶、额叶等部位[3]。本次研究中,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脑胶质瘤患者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发现,在发病部位方面,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80个病灶中,位于岛叶、额叶、丘脑、颞叶等部位的病灶为47个(53.41%),而脑胶质瘤患者88个病灶中,位于海马、顶叶、额叶等部位的病灶为54个(61.36%)。 MRI平扫结果显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病灶多呈团块状,个别患者呈现为斑片状,但是无囊状形态存在,并且病灶内部信号比较均匀,MRI增强扫描信号后依旧以团块状为主,本次80个病灶中,只有两个病灶增强扫描后强化特征不明显,其余78个病灶均呈现为环状或者不规则的强化特征。而脑胶质患者病灶可以呈现为团块状、斑片状和囊状,少部分患者MRI平扫信号比较均匀,大部分患者MRI平扫信号不均匀,MRI增强扫描发现病灶主要呈现为环状或者不规则强化特征。进一步提示,在发病部位、病灶形态特征方面,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脑胶质瘤均存在着一些差异,临床诊断人员可通过MRI增强扫描检查,将病灶形态、病灶部位作为鉴别的要点之一[4]。

我们在经过研究后发现,虽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脑胶质瘤患者经MRI检查后会发现其在病灶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临床诊断人员在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脑胶质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还要将其与脑膜瘤、脑脓肿疾病进行区分[5]。虽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脑胶质瘤在DWI信号特征方面与脑脓肿极其相似,均表现为弥散受限高信号,但是不同的是,脑脓肿在增强扫描后会呈现为明显的环状强化,诊断人员应结合波谱分析结果进行区分鉴别。

总之,临床上采用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脑胶质瘤患者进行诊断,能够较好的显示出病灶的部位、形态、信号特征、强化方式等信息,从而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建议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块状胶质瘤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TGIF2调控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块状”教学
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 i 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厚层块状特低渗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