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及特异性分析

2021-03-30 02:20徐大强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肺动脉医务人员栓塞

徐大强,薛 刚(通讯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2)

肺动脉栓塞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这种病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源性或内源性的栓子,对患者的肺动脉或分支产生阻塞,进而影响患者的正常肺功能循环[1],属于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综合症,在国内外的相关临床研究中显示,美国的肺动脉栓塞疾病发病率仅低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排行在第3位,每年新增患者达到30~60万人,而患者的病死率则高达30%。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现代人群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转变[2],这也直接导致肺动脉栓塞在国内外的临床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少,部分患者在出现肺动脉栓塞疾病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甚至会出现完全无症状的情况,这就导致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所以医务人员建议在对患者进行肺动脉栓塞诊断时,将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案应用于其中,能够有助于帮助患者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患者后续康复来说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3]。本文中,探究将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应用于肺动脉栓塞病症诊断中的效果,探究其临床可用价值,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9月—2019年6月我院收入的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病症状况,将患者分为非危重组(n=38)和危重组(n=38)患者,对患者的CT肺血管造影表现,以及CT检测结果进行记录;本次研究中研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9.1±1.2)岁。

危重组患者的动脉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者相较于患者本身的基础血压来说降低40 mmHg以上,患者的低血压持续时间在15 min以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整体呼吸状况较为急促,氧分压始终低于60 mmHg。非危重组患者病情稳定,并不存在危重组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症状表现,需要及时接受相应的治疗。

纳入标准:患者住院时生命状况危急,但经过护理和治疗已经趋于稳定;患者可接受后续随访调查;患者未见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无法接受本次后续调查;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存在原发性血液疾病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对实验缺乏认知或缺乏正常认知能力。

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同意自身资料调取,在完成患者基本资料统计后,确认患者基本资料可纳入本次研究进行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均选择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方式进行检查,本次研究在进行检查时所选择的设备为:荷兰Philips公司的256层iCT对患者进行检查。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并且给予患者常规的胸部CT检查,在对患者进行造影时,本次研究选择优维显370 50 ml作为CT造影剂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注射速率控制在5 ml/s,在注射完成后采用造影机自动跟踪技术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本次研究中选择自动电流调制技术管电压设置为120 kV,层厚为1 mm,间隔设置为0.7 mm再进行旋转时,转速设置为0.05 s。

在获得了最终的结果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数据上传至独立影像工作站,对收集的原始CT图像进行进一步的重建,可以采用容级在线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的方式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后期处理,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医务人员需要应用图像后期处理技术对血管进行逐支、逐段重建,医务人员需要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患者的肺动脉图像变化状况。

1.3 评价标准

在对患者进行完全重建后,医务人员需要对两组患者的肺动脉栓塞指数和中央肺动脉栓塞程度进行判断,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研究的结果统计检查时,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 22.0 for windows,医务人员对数据进行全面记录,并根据最终结果作出相应的统计学判断,确认χ2与t值和P值对比性,借此判断统计学可信度。

2 结果

在实验结果中显示76名肺栓塞患者多层螺旋影像学图像显示328支肺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栓塞状况;而在对患者的肺动脉栓塞状况进行判断时,患者的CT主要征象包含中心型、锐角附壁型、钝角附壁血栓型以及完全阻塞型四种类型。

对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间接征象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和脑梗死等症状,在对病情危重患者进行判断时,发现患者CT肺动脉阻塞指数以及中央肺动脉受累率相较于非危重患者来说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栓塞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效果

3 讨论

肺动脉栓塞在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栓塞性疾病[4],这种病症的发生率仅低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是血管性疾病发生的第3位,在发病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尽相同,并且很多患者甚至还会在发病后出现无症状表现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出现漏诊和误诊的状况,目前在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时,依旧将影像学诊断技术作为主要的诊断方案。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肺动脉血管造影技术能够对肺叶、肺段和肺动脉瓣等血管栓塞疾病起到良好的诊断准确性[5]。

随着近年来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螺旋CT技术的图像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有明显提升,相较于传统的血管造影技术来说,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不仅能够清晰的对患者的肺叶进行观察,还能够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患者肺段分支以及肺动脉主干的症状,同时也能够清晰的显示肺亚段动脉以及分支,所以临床上在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时[6],发现这种诊断方式对于肺动脉栓塞疾病的临床诊断率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对亚段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有明显增加的状况。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肺动脉栓塞病情发生后,患者的CT肺血管造影直接征象主要包含一定程度的充盈缺损,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当患者在病情发展后,患者的病情越危重,则患者更加容易出现中心肺动脉受累的情况,同时患者的肺动脉阻塞指数也会显著增加。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螺旋CT造影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能够有助于提高,最终的诊断准确率是患者后续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地开展。

综上所述,在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将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应用于患者的诊断中,能够有助于保障患者的诊断结果,并且还能保障治疗工作的无创性和便捷性,对于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评估时,能够了解患者的病变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肺动脉医务人员栓塞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症的CTA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