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传统村镇民居建筑功能更新探索

2021-03-31 00:26王睿智
居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吊脚堂屋火塘

王睿智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近年来关于苗族的研究主要围绕苗族文化与苗族旅游产业,苗族民居由于独特的民族历史和地域特点也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一般为三层的砖木混合或木结构吊脚楼,融生活生产、宗教祭祀等功能于一体,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发展,苗族居民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村镇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开展旅游产业开发,原有的苗族传统民居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生活生产所需,空间组合模式和功能亟待更新。

1 苗族传统民居结构功能分析

常见苗族传统民居多为三层半杆阑式,底层圈养牲畜或堆放生产工具等杂物,二层为主要居住层,厨房、卧室、火塘间围绕堂屋排列,三层通风良好作为储物间或卧室。从平面结构看苗族民居多为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堂屋是整个建筑的中心为半开敞空间,靠山一侧墙面正中供奉神龛,日常生活中堂屋用于内外沟通、接待、祭祀等体现了苗族居中为贵的思想观念。堂屋开敞部分称为退堂,外接挑廊设置美人靠,供妇女农闲时休息、绣花聊天。卧室分配体现了苗族长幼尊卑顺序,长辈住堂屋左侧的卧室紧邻火塘间,未婚女儿安排在比较隐蔽的卧室。火塘间是整个苗居的起居中心,反映苗族祖先向火的古老习俗,位于堂屋靠后接地部分。为保温火塘间面积一般不大但具有重要功能,家庭内部小型聚会议事在这里进行。厨房或灶房与火塘间分居堂屋两侧或紧邻,是火塘间分离出来用作酿酒煮饭的地方。底层的牲畜圈多依靠着厨房一侧方便饲料取放,可开敞也可有围护。

2 苗族传统民居宜居性分析

苗族传统民居堂屋两侧为卧室,围合材料主要为木材缺少隔音措施,易对卧室环境造成影响。卧室面积紧凑,层高低于堂屋且采光通风较差,仅能放置床和少量家具以供睡眠休息,潮湿季节空气流通较差不利于人体健康。火塘间与厨房多使用明火,木构建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厕所多独立设置于民居附近,以旱厕为主,在夜间、阴雨天或冬季使用时尤其对于老年人不能满足安全便利与卫生需求。随着城镇化推进,更多现代化家电如空调、电磁炉、电脑等走进苗族传统村镇,传统民居布局已无法满足功能设置需求,因此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对传统民居进行功能上的更新改造。

3 苗族传统民居功能布局调整

苗族传统民居穿枋式木结构半边楼有着浓烈民族色彩应予以保留,原有布局从垂直向看基本做到了动静分区,动区集中在一二层,三层为静区,水平布局由于各房间围绕堂屋排布,流线有部分交错。现代生活和生产功能更新植入后需要对各功能区进行重新排布,并根据不同功能区需求优化替换局部建筑材料。

苗族传统民居多为半边吊脚楼一侧接地,吊脚层进深较浅,后方与山体或崖壁相接对防潮要求高,保留半边吊脚形式的同时吊脚层改为砖结构,增加防潮与保温层,可将小型公共卫生间、手工作坊或厨房置于吊脚层,方便游客参观、购买手工艺品以及厨房现代化电器安装防潮防火的需求。

二层以上为主要居住区,保留传统风格,仍以木结构为主,堂屋与火塘间对苗族来说具有重要的使用功能与象征意义,因而予以保留并增设卫生间,书房、娱乐室,可视民居大小增加专门的房间或是将功能分别植入于其他房间。若增设专门书房则置于卧室同一侧,娱乐室应与火塘间、卫生间置于另一侧做到动静分区。由于二层以上为主要居住活动区,且仍以木结构为主,应增加开窗数量与保温层、隔音层,增强室内采光通风效果提高体感舒适度。

传统苗族民居顶层多用作储藏间,层高不足可适当增加层高,采用半围合与全围合结合的形式分隔为露台与卧室两部分,露台可用作家庭休闲、晾晒谷物的平台。卧室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和个人喜好与二层的书房功能互换。

4 现代功能更新与植入

4.1 卫生间

苗族传统民居没有卫生间,后期改建的厕所也多独立于民居附近,卫生条件较差。作为现代民居必备的功能空间之一,卫生间兼具了洗浴、如厕的功能,对防水、保温要求高,为方便使用,改造时每一层均单独增设一个卫生间,并统一位于入户楼梯一侧。吊脚层为砖木结构,二三层为纯木结构,二三层应更加注重防潮防水处理。

4.2 书房或娱乐室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电脑、电视也逐渐走进苗族人的日常生活,苗族传统民居空间中没有娱乐室或书房,但是现代化的生活产生了对新功能的需求,在改造更新民居时可根据房屋大小考虑单独隔出书房或娱乐室,也可根据动静区分的原则在卧室区域植入书房的功能,在火塘间内增加娱乐功能。书房内的窗户面积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拓宽以达到采光需求,娱乐室作为日常家庭内部休闲聚集的场所需要有固定通风,保障室内空气有效流通,当在火塘间内增设娱乐功能时,更应增加开窗数量和主动通风设施,保障室内空气流通。

4.3 露台

在苗族传统民居里设置有美人靠和曲廊等半开敞空间但所占面积均不大,不能满足家庭同时聚集的需求。改造时可考虑将顶层分隔为卧室和露台两部分,可用作晾晒谷物或是在炎热的夏季夜晚纳凉、休闲,使民居的空间层次感更加丰富。

4.4 客厅

客厅是现代住宅必备的功能空间,苗族传统民居中的堂屋通常设有神龛兼具祭拜、接待和小型内部会议等功能并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改造时应保留堂屋与神龛在民居的中心位置,根据需求适当调整堂屋的层高与开窗,由于堂屋与卧室相邻应增设隔音层以保障卧室内声环境适于休息。

5 结 语

传统苗族民居改造在很多村寨都有进行,但普遍存在只注重外观复制,忽略内部空间秩序研究的现象,导致内部空间与现代民居雷同失去民族地方特色,也使一些传统习俗逐渐丢失。从保护和发展民族建筑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苗族民居进行改建需要了解其内部空间功能与秩序,适当进行调整而非进行一刀切式改造,保留民居中具有特殊民族意义的空间,然后调整不合理布局,改造或更新不舒适功能,尽可能保留民族传统,保护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吊脚堂屋火塘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守 望
不等高嵌固多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变化规律的探讨
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第一场雪
板凳:平衡的世界
父亲的笑容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火塘边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