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三江侗族村落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1-03-31 01:49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2期
关键词:街巷文化景观井水

张 欣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传统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我国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状态,是中华民族的美丽瑰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了大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反映少数民族在特定地域下的优秀历史文化。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我国应对侗族村落进行有效的传承与保护,促进当地旅游资源开发。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三江侗族村落空间格局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1.1 广西三江侗族村落空间格局现状

侗族村落都是依山而建,村落整体外部空间形成了同心圆式的布局,以居民生活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拓展。农田区开辟了大量的梯田,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展示了当地的农耕文明。林业区侗族村落山上一般种植大量的杉木,产量丰富,也是侗族建筑的主要材料。

从侗族村落的整体布局来看,村落呈组团式集中布局,鼓楼为各自聚居的核心,形成了典型的村落风貌[1]。村落按照中间顺序依次沿溪流向两岸建立,村中修建了高大、精美的鼓楼。村落内部还具有传统的街巷,街巷将大量的民居衔接起来。旅游资源开发中需对村落传统街巷进行开发,从而展示当地历史悠久的街巷文化[2]。

1.2 居住组团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组团聚落模式创造优美的空间形象,完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品质。在建筑选址中,建设用地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沿等高线垂直抬升布局建筑,这与传统的侗族空间格局具有一致性,能使传统侗族空间格局的韵味和灵动感得以展示,使人工造景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在村落形态设计上,保留了山体、水塘和田野等乡土景观,在保留原始形态的基础上山体和小溪为整体形态增光添色。

对于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模合理,防止过度建设,结合村落环境承载力,尽可能地将原有的村落集中在一起,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村落与村落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满足村落今后发展需求,也防止对村落环境造成破坏。在旅游开发中,要强调对村落新建房屋的合理规划,不能随意扩建新建民居,要结合居住组团这一背景,保留侗族村落文化景观格局[3]。

1.3 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侗族村落街巷空间保护中应满足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生活需求,保留传统的风貌。村落街道应采用网络布局的方式,商业街后侧建设民居建筑。凭借垂直交叉网络布局的方式,商业街旁具有贯穿村落的小溪,在保护过程中应形成建筑街巷水系的文化景观格局。许多建筑采用黏土砖和瓷瓦作为装饰,与传统街道的立面空间形态存在一定的出入[4]。应以最小的代价恢复侗族村落传统街巷的风貌,在现代建筑材料表面上做处理,从而增加一层木构墙体,满足传统街巷空间的整体风貌。在旅游开发中,应在街道上进行各类废弃物的管理,对于材料应集中管理和存放。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三江侗族村落道路体系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2.1 侗族村落道路体系现状

近年来,侗族村落对外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修建了大量公路。公路穿村而过,便利了当地居民的联系。在村落内部的道路上,沿着小溪修建石青板路,是村落的主要联系通道。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村民在修补道路中采用混凝土这类现代化材料,与传统村落道路体系不符,对村落的道路面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2 村落对外道路保护与旅游开发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道路功能的需求越来越明确。道路交通是当地居民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方式,侗族村落对外交通设计上应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也方便游客顺利进出;道路设计应在分析当地村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道路山体一侧拓宽2m,满足车辆的出行需求。靠近山体的一侧要建设挡土墙,有效防止自然灾害对人们出行产生不良影响,为游客提供安全的出行方式。

2.3 村落内部道路保护与旅游开发

侗族村落内部道路保护中应结合各类线路的重要程度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路面破损的地方,能酌情采用混凝土修补,定期更新,恢复原有的青石板路面。在巷道设计中适当拓宽1m,在高差明显的地段用混凝土进行砌筑,形成平板石,并借助鹅卵石路面设计使当地的文化景观得以恢复。

2.4 道路文化景观节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在侗族村落道路节点文化景观设计中,应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道路文化景观节点设计环节应分清主次,明确文化景观主轴线,将标志性文化景点等元素显示出来,将鼓楼、戏台和风雨桥等文化景观轴线串联起来,并开辟消防通道。文化景观轴线要适当设计乡土风格的休息座椅,借助文化景观平台和景观小品的设计,为游客提供休息和乘凉的场所。

在旅游开发中,应注重侗族村落文化道路景观的趣味性,完备景观的观赏性,适当在道路旁添加具有特色的景观,将植物和篱笆作为装饰设计在道路周围,确保各类植物产生互动。文化景观节点设计中,应将其设计于街道的起点和终点,从而对游客起到指导的作用,也能使文化景观的内容更加多元化[5]。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江侗族村落水体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3.1 侗族村落水系文化景观现状

水是组成侗族村落的一个主要元素,侗族村落依水而建。村落内部建有大量的水塘,分布在村落周围,建筑较为密集的地区也有大量的水塘。

3.2 侗族村落井水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井水是当地村民最常使用的水资源,村落在井水的保护上还不够完备,井水资源的应用不够合理,难以采用分层处理的方式,只是在水井处设计了一个防止倒流的设施。这种方法尽管比较简洁,但是易导致水质污染。按照功能进行井水划分,要完成饮用水区、石材清洗区和衣物清洗区的建设,对当地井水污染程度进行划分,确保将井水污染程度降至最低。在旅游开发中也能介绍当地的井水文化,让游客饮用当地的井水,感受井水的甘甜。

3.3 村落溪流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侗族村落修建中会对溪流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影响村落整体水质,应在原有基础上对村落溪流进行修复。在生活污水治理环节,大多数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溪流,如果不集中处理,就会影响溪流水质。所以,应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借助过滤的形式在溪流的一段种植大量的植物,起到净化水源的效果,还能使村落的水体文化景观更加具有层次感。

在排水沟渠设计上,应采用水泥构件,起到固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水质。在旅游开发中应注重溪流文化景观的更新,恢复考虑侗族村落水车文化建设。水车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灌溉工具,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水车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代表性物质,与农耕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借助水车文化的构建,能使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

3.4 侗族村落消防水池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在村落的消防水池设计上,应结合当地的文化景观环境,确保当地文化景观布局合理。水塘可种植一些花和植物,养殖一些能观赏的鱼类,在不影响水池消防功能的情况下,丰富侗族村落文化景观。

3.5 村落排水系统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侗族村落的排水系统具有乡土特色,但是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排水系统设计中,应注重雨水和污水处理设计。针对雨水,采用就近原则直接排放到水塘,通过过滤供人们使用。在污水处理方面,建立污水处理系统,采用一体化处理方式,将处理好的污水应用在水稻灌溉中。旅游开发中能引导游客观看当地的排水系统,游客既能感受到传统排水系统的古香古色,也能感受到现代化系统的实用性。

4 结语

三江侗族村落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开发,以民族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作为基础,把自然、社会、文化相整合,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族村落发展中,应加强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彰显民族文化旅游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街巷文化景观井水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井水的奥秘
边走边唱
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井水和河水真的没有关系吗?
雨中的街巷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井水和河水真的没有关系吗?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