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

2021-04-02 03:47花江萍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识初中英语语言

花江萍

[摘 要] 文化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征。初中生正处于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孕穗期”和“拔节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探索与实践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办教育,扎根中华民族文化学语言,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合格公民,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与生俱来的、一体两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避免烙有其使用民族、相应国家的文化印痕。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在宏观审视上,必须立足中国语境,胸怀世界眼光,既坚守所有课程学习的民族化方向,也倡导语言课程学习的辩证式立场。另一方面,在微观实践上,必须把握英语学科的结构特征,遵循文化意识的认知逻辑,既可以选择从单词教学、词块教学、语篇教学、语用教学等不同维度切入,也可以选择从文化感知、文化理解、文化比较、文化应用等不同层次加以突破。

一、促进文化感知,调动多种感官学英语

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传承,具有连续性、积累性的特点,也具有渐进性、梯次性的特点。学习本民族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必须从统筹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属性,从感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起步。美国教育学者戴尔的“學习金字塔”理论提出,不一样的感官参与学习,会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效果,综合多种方法感知文化,很有必要也切实可行。

比如,在教学江苏译林版初中英语牛津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教师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设计了Pre-task(前置任务)看图片猜动物名称、While-task(当堂任务)归纳段落大意并排序、Post-task(后续任务)如何看待人与动物的关系等三个教学环节,穿插其间的是对看图猜物、段落排序、关系认知进行True or false 对错的判断。学生经历了丰富的听、说、读、看、写、议、评等丰富的语言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耳、嘴、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采用微课、课件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多样生活场景。在文化融入语言、语言渗透文化方面,教师从英语国家赋予与动植物相关单词的文化意蕴出发,拓展了与中华文化意义一样的有关动物词语如驴、鹦鹉、狐狸,还有与中华文化意义不一样的如龙、鱼、山羊等动物单词。

二、增进文化理解,创设丰富话题学英语

语言符号的确定、语言表达的特质、语言结构的设定,以及语言韵味的生成,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信息,体现着鲜明的国家意志取向。江苏译林版初中英语牛津教材采取单元教学的编排体例,每个单元都聚焦一个主题组织结构、安排内容。包括涉及传统习俗、文学艺术、风土人情、历史地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既定的单元主题挖掘文化因子,也可以围绕生成的学习话题拓展文化营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的话语体系下,增进文化理解,展开话题讨论,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相互依存的理性态度。简而言之,要建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而不是“水油分离”的关系,促进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同步提升。

比如,在教学江苏译林版初中英语牛津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Lets celebrate!一课时,针对学生对西方节日万圣节Halloween感兴趣的实际,教师可设置When、Why、 What、Who、How等五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全文,寻找点亮南瓜灯笼“Pumpkin lanterns”、组织“咬苹果”游戏“Bite the Apple”等万圣节相关的所有信息,并与学习小组内成员交流,引导学生完成信息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化过程。在各学习小组选派一名同学交流万圣节的节日起源、庆祝时间、特色食物、主要习俗等信息之后,教师播放10月31日西方成年人参加午夜派对、小孩戴上面具提着南瓜灯笼逐一登门收集糖果的影音视频,迅速切入西方文化的背景。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与西方万圣节相类似的节日——中元节Mid-yuan section,一同回顾放河灯、祭拜祖先、祭祀土地等习俗,激活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记忆,增进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借助网络搜索了解中西方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如Spring Festival春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等中华民族节日,以及Christmas圣诞节、Easter复活节等西方国家节日。

三、注重文化比较,把握中外差异学英语

同为语言课程,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分别用三个、五个维度,设置了母语汉语、外来英语的课程目标。其中,汉语的知识与技能,对应英语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汉语的过程与方法,对应英语的学习策略;汉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应英语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英语课程标准独立且重点地突出“文化意识”。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必须领悟其中的编者意图。学习英语、意大利语、韩语、泰语等其他民族语言,核心目的在于接受全人类先进文化的滋养,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全人类”并不等同于全盘接受,“跨文化”并不意味着被同化甚至被异化。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引导中小学生把握中外语言的差异,加强中外文化的比较,时刻保持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汉语与英语的表征含义可能有所类似,但象征意义却可能大相径庭。比如,英语“moon”和汉语“月亮”意义有类似甚至相同之处,主要包括月亮是女性与美丽、丰收与圆满、爱情与婚恋等象征意义。“The Moon is the queen sitting on her throne”(月亮是坐在宝座上的女王)、“He shot some boars in the hunting moon”(他在狩猎月射中了几头野猪)等语句。而其意义的差异很大,主要在于永恒与多变、浪漫与恐惧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中国人常用“月亮代表我的心”起誓,诉说情感忠贞不变;而英美友人常用“Don't swear by the Moon”(不要指着月亮起誓)表明立场,反对情感多变的倾向。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语言解读的民族性,留心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性,避免简单套用西方文化伦理解读汉语意义,或者机械搬用中方文化伦理解读英语意义,而应注意不同文化的互通互鉴、求同存异,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

四、活跃文化运用,链接交际情境学英语

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于目标语言文化从接触到适应、从吸收到输出的实际水平,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规范和丰富的语用活动。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增强,是梯度渐进的、螺旋上升的,离不开宏观上文化背景、中观上生活场景、微观上交际情景的共同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紧扣中外的文化背景,链接学生的生活场景,创设匹配的交际情景,进而搭建语言应用的支架,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通过中英互译、单词造句、组词成篇、角色扮演、改写课文、英语论坛等具体语用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增强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比如,英语教师组织七年级学生以Alice in Wonderland为题,组织3~6个平行班级学生参与英语情景剧比赛。各个班级以学生团队合作为主要手段,以教师适度指导为辅助手段,采取还原性复述、提炼性总结、发散性创造等办法,对原著进行不同程度改编或创编的情境表演。学生在扮演爱丽丝、哈米什、疯帽匠、白兔、炸脖龙、米蒂娜白皇后、伊拉莎贝红皇后等角色的过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配合肢体的演绎,充分开展双边或多边的语言运用实践,加深了对疯狂梦境中不断追问“我是谁”这一成长文化的个性化解读。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不仅是增进学生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吸纳先进的外国文化,热爱我国的民族文化;还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英语,并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英语教师有责任不断优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深度融合、同步提升的有效策略,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英语素养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俊星.中学英语多模态情境下文化意识的培养[J].基础外语教育,2020(6):77-81.

[2]季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融文化意识培养[J].初中生世界,2020(12):45-46.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意识初中英语语言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