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2021-04-02 15:02陈春颖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

陈春颖

摘 要: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教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不断的改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师与学生互为发展,并提高美术教育品质,逐渐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式。现以浙美版第七册第18课为例,介绍如何使用多元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欣赏青铜器。

关键词:多元化 教学方式 探索 研究

美术课堂有两个点不可忽视。其一: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即追求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其二:要用经典作品熏陶学生,即追求作业的艺术性,以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鉴于此,美术课堂的构课方式应趋于多元化,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以浙美版第七册第18课为例,介绍如何使用多元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

《青铜器》是浙美版《美术》四上的内容,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青铜器作为本课的欣赏评述的对象,它所蕴含的文化制度、体现的工艺美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升他们对祖国广博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内了解青铜器的器型、纹样,感受铭文的字形美,从而感知礼乐制度下的社会状况。教师通过谈话法、观察法和任务驱动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与另一位老师共同尝试,将同课异构的两堂课程设计成一堂“大课”,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礼乐制度下的青铜时代。

一、运用谈话法,了解礼乐文明的载体青铜器

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至商周进入青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些青铜容器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切实理解青铜礼器是如何作为礼乐文明的载体,教师引用了引导性的谈话法。

(一)讨论回答法 猜测游戏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三个时期的青铜器物件的图片(图1),让学生根据观察猜测图中青铜器的生产时间,并且按照时间顺序为它们排序。

一提到猜,学生们纷纷来了劲。学生A猜测由于2的造型最为简单,1的造型最复杂,所以判断是2、3、1。

学生B观察到3上面布满的铜锈最多,而1中的物件相对精致,而且保存相对最完好,所以他猜测是3、2、1。

教师首先肯定了两位学生的观察,接着公布了答案是:3、2、1,并分别揭示了三件青铜器的生产时间(图2):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王朝。

教师再次提问,让学生们同桌讨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时期的青铜器与夏王朝的青铜器相比,在器型上发现了什么变化,这些青铜器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C通过与同桌讨论,发现青铜器越来越大了,而且中间变空心了。

学生D补充,他们发现了前面的物件是工具居多,后来器具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师总结道: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青铜有小刀、小铜片,还有铜条,都是以小件用具为主,而到了夏王朝开始出现了容器。通过这样深入的讨论,教师发现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及认知能力,更能深入学习到青铜器的发展变化。

(二)你问我答法 猜测连线

教师接下来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挑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师切换另一张多媒体(图3)并提问,商王朝时候的青铜器,种类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D发现,青铜器不仅种类变丰富了,造型也愈加复杂了。

教师夸赞了学生D敏锐的洞察力,并挑选其中几个典型,对其作用,与学生一同进行了简单分析。

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鼎是做什么用的?煮肉的;簋?装食物的;爵?喝酒的……

教师打趣地总结道,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看来这吃货的基因传承于古人呀,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礼!并快速板书“礼”。

教师接着在多媒体进行图片的展示(图4),请学生根据猜测连线,并说一说礼跟乐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飞快地连好了线,教师询问连线的缘由。学生回答是根据地位高低判断,地位越高,享用的编钟数量也就越多。

教师板书“礼”,通过问答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青銅器。这些青铜容器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不同的等级制度使用的青铜规格是有讲究的。“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形成等级制度,而“乐”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缓解社会矛盾的。

二、运用观察法,欣赏青铜器上的纹样以及了解纹样的寓意

青铜器上的纹样丰富且精致,每个纹样都有着特定的称谓,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教师先后分别展示了虎食人卣、四羊方尊和青铜人面像,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图5、图6、图7)的造型和纹样。

为了让学生欣赏及了解纹样,教师选择了观察教学法。观察法是能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基于此,教师采用了放大观察法和比较观察法。

(一)放大观察 学放大镜

教师将虎食人卣的图片在多媒体中放大,请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F通过观察,看到了锋利的牙齿和血盆大口,还观察到了在怀里的东西。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并且根据观察猜测这件青铜器是什么形象。

学生们众说纷纭,突然学生G反应道:老虎!我看见了一只老虎在吃人!

教师表扬了所有同学的认真观察。总结道: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了这件青铜器为虎形,虎作蹲踞状,其一对后足与虎尾着地形成了三点支撑。虎的前足怀抱一人,人与虎正面相对。

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件器皿的造型有什么含义,请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形象进行猜测。听完学生们的发言,老师揭晓了谜底:老虎代表了奴隶主,人则代表了奴隶,奴隶主通过这样的器皿来恐吓奴隶,表现了狰狞之美。

接着,教师又在多媒体中放大展示了虎的前足处。请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H回答,他看见了弯弯曲曲、粗细变化的线条,周围还有许多回纹。

教师顺势提问,这些粗细不一的线条描绘的形象可能是什么?

学生I补充道,它张着血盆大口,像一只怪兽。它还有着长长的身体和尾巴,猜测是一条龙。

教师表扬两位同学后并随即板书“夔龙纹”,总结道:在虎的前足处,各饰一回首的立龙,龙纹下方有着大大的嘴巴,弯曲的尾巴,和两条鬃毛的纹样,称为夔龙纹,在夏商周时期,只有在官员、皇帝才可以使用夔龙纹,所以你们觉得它象征着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通过放大观察,学生们不仅更够更好地记住虎食人卣的造型及寓意,而且将上面的代表性纹样之一的夔龙纹也深深印入了脑海。

(二)比较观察 修复残缺

其他两件青铜器在观察法上增加了比较法进行分析,避免了课程的枯燥,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此处以三星堆青铜人面像与饕餮纹的比较为例(图8),将其作为比较,请学生回答他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肯定了同学们对比的观察结果,引出了饕餮纹:由羊角、鱼眼、鹰爪等不同动物的部位组成的人脸,叫做饕餮纹,又称“兽面纹”。

教师请学生结合夔龙纹,谈谈饕餮纹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们一致感受到了此纹样所带来的神秘、狰狞与恐怖。

观察完纹样后,教师请学生根据纹样的规律,用记号笔修复“残缺”的部分,教师示范后,学生进行操作(图9)。通过比较观察,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饕餮纹,感受其中的神秘美、狰狞美。

三、运用讨论法,感受铭文的文字美,了解铭文的作用

青铜器铭文,从行款布局看,殷铭文字体大小随意,文字分布错落自由,章法茂密自然,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此外,铭文有歌功颂德、记录史实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铭文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享受、理解铭文的作用、感受其文化内涵,教师采用了讨论教学法。

(一)小组讨论 巧用资料卡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武王征商簋”中的铭文拓片及其译文(图10),同时提供配套的注释资料卡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

问题一:你对铭文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问题二:参考注释,你能试着翻译这段文言文吗?

问题三:根据你们的翻译,说一说铭文的作用。

通过激烈的讨论,每组做好了记录,并推选了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的代表说道:这张图片里的铭文让我联想到了甲骨文,每个笔画都很均匀,而且排列很整齐。

第二小组代表回答道:我们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注释试着翻译了一下: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甲子日的早晨,占领了朝歌。在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赏赐了很多宝贝。

第三组代表回答道:我们组讨论出来觉得铭文就像记事本一样,是用来记录事情的。

(二)总结讨论 巧妙总结

教师听完各个小组的发言,请小老师根据每组的发言总结铭文的作用。小老师J总结说道:铭文又称为金文,是被铸或刻在青铜器上面的,这篇铭文记录了武王征商的历史事件,所以铭文除了有记录史实的作用,还有歌功颂德的作用。

四、 运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总结课程所学到的内容,并使之内化

本堂课从青铜时代的制度、青铜器的纹样和青铜器上的铭文三个块面来展开学习,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青铜器有了一定的了解。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一)个人任务驱动 书写感悟

教师布置此环节任务:根据本课你学到的内容,请在背面写下你对青铜器想说的话(图11)。让学生通过学习,进行内化和总结,表达内心的感受。

同学K写到:青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各色的器型、精美的纹样、独特的铭文,无一不吸引着我,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好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未来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学L写道:我对饕餮纹、夔龙纹和凤鸟纹印象最为深刻,这三个纹样都是青铜时代王公贵族才可以使用的纹样,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书写感悟,在欣赏课教学中特别适用,也是评价的一种极好方式。

(二)延伸任务驱动 情感升华

教师听了同学们对本节课写下的感悟,总结道:通过本节课,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青铜器,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对青铜器和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非常了不起。课后,老师希望你们能自己再试着再去深入探索青铜器中你感兴趣的一方面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堂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延伸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在课外多看书、多了解、多去博物馆参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青铜器,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及无穷的魅力。

五、结语

在本课中,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青铜器时代的制度美、纹样美、器型美和铭文美,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青铜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启迪认知,提升身心素质,啟发创新能力和审美素质,并且为之后所欣赏的立体作品,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因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教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不断的改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师与学生互为发展,并提高的美术教育品质,逐渐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懿人.《多元性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性》.

[2]徐静.《采用多元方法欣赏现代派绘画的教学尝试——以<红屋顶>一课为例》.

(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学校小学部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