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推进强监管 科学治理上台阶
——龙南市“十三五”水土保持工作概述

2021-04-04 19:13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8期
关键词:南市龙南示范园

刘 毅

(龙南市水土保持中心,江西 龙南 341700)

龙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是江西的南大门,总面积1 646 km2,辖17个乡(镇、场、社区),总人口34万人,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客家古县,有客家围屋376座,有“世界围屋之都”之称。建有中西部县唯一的正处级海关、检验检疫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拥有赣粤边际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离子型重稀土储量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70%,被誉为“中国重稀土之乡”。风景名胜众多,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九连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燕翼围和杨村太平桥,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武当山,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第二批全境旅游示范创建名单。“十三五”期间,龙南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工程补短板”的要求,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建和崩岗治理为抓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实现山上山下共同治理,创立了市级、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不断提高治理水平,在补短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十三五”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1.1 建章立制,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有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龙南市出台规范性文件7份,如2017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龙南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龙开办字〔2017〕123号),提出“三个严格一个查处一个加强”的工作要求,即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监管,严格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职责,对水保、发改、环保、国土、建设、林业、矿产、安监、果业、工信等部门的水土保持工作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履职不严监督不力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这些文件为构建水土保持“三横一纵”监管网络、规范山地开发水土保持工作、落实水土保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出了相关规定,是高位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尚方宝剑”。

通过“三纵一横”网络监管,联合巡查执法、利用“天地一体化”核准疑似图斑等手段发现问题,查处重大水土保持违法案件,以案说法,传导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强大威力。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117份,审批117份,编制率和审批率都达到100%,是“十二五”期间的4倍,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76个,通过查疑似图斑110块,发现和补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1份,补缴水土保持补偿费65.30万元。“十三五”期间共收取水土保持补偿费574.5万元,是“十二五”的4.5倍,对3起重要的水土流失违法案件进行立案查处,处罚金额达55.6万元。

1.2 共同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充分发挥好水利水保、林业、果业、国土、矿管、环保、企业、社会团体、治理大户的力量。“十三五”期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53 km2,与“十二五”相比,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轻度流失由215.6 km2提高到261.21 km2,提高了21.15%,强烈以上流失面积由46.13 km2下降到10.86 km2,下降了76.46%;森林植被由单一的针叶残次林改变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补种面积达47.93 km2,森林植被覆盖率从“十二五”期末的76.5%提高“十三五”期末的82.2%。

1.3 建设精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上台阶

以龙南市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指导,把水土保持规划有机地结合进去,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充分考虑小流域地形地貌特点,注重产业发展特色,挖掘风俗文化底蕴,实施中做到工程措施精细化、植物措施景观化、水土保持文化通俗化。在“十三五”期间,创立虔心小镇“虔茶采摘+生态旅游+水土保持科普”为一体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黄沙畲族“马鞭草观赏+畲族文化体验+虔龙红茶场生态旅游+水土保持科普”为一体的赣州市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东坑均兴河“生态油茶基地旅游+水土保持设施体验”为一体的赣州市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同时,结合九连山古坑、杨村圆布、程龙龙秀等7个美丽乡村建设点,通过精心建设,发挥好小型水土保持工程作用,水土保持措施成为乡村建设点一道亮丽风景线,深受百姓欢迎,成了群众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1.4 崩岗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开启新尝试

2018—2020年,在杨村镇治理崩岗50座,治理崩岗面积8.06 hm2,并形成了3种治理模式。①崩岗治理+脐橙产业+蛋鸡养殖模式。在新坡村集中连片崩岗群治理点,分级削坡不仅开拓出2.16 hm2的土地全部种植了脐橙,还确保了年养殖2万羽蛋鸡的厂区安全。崩岗治理后,养殖户又增加了一处饲料加工厂并扩建了一处年出栏160头肉猪的养殖场。②崩岗治理+美丽乡村模式。在圆布村,对村庄后面一片山体破碎、泥沙淤积、臭水横流、蚊蝇滋生的崩岗地段进行了治理,开拓出一片1.28 hm2的土地并进行了绿化美化,现已成了满眼皆绿、排水顺畅、生态安全、群众饭后聊天、散步的好去处。③崩岗治理+生态安全模式。2019年6月10日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在紫霞村出现了崩岗损毁民居情况。后来通过分级削坡、锚杆架沟梁护坡、截排水沟、山脚挡土墙、裸露地植树种草的方式,稳固了崩岗,既确保了生态安全,又保障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1.5 形式多样,水土保持宣传达到新高度

在宣传对象方面,通过水土保持科普教材进学校,对1 200多名学生进行培训;利用党校平台,对龙南200多名中层干部进行授课讲解;借助环境卫生宣传平台,采用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对5 000多名社区群众进行宣传;在巡查、监督执法时对110多个企业开展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宣传方式上,通过水土保持微视频、三句半、水土保持小品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微信、抖音、公众号、有奖水土保持知识竞赛、广场大屏幕等现代手段进行宣传。同时,充分利用好水土保持报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宣传龙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主要做法、工作动态。

利用好虔心小镇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平台,建立了拥有21块水土保持展板的宣传长廊,给每种树木佩戴二维码,扫二维码可认识树木。在“十三五”期间,水土保持宣传达到全覆盖,群众、领导干部、企业人员对水土保持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1.6 精准扶贫,水土保持有新作为

“十三五”期间,龙南以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为契机,发挥中央补助资金的作用,努力在脱贫攻坚战中作出水土保持贡献。一是积极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完善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小水陂、小谷坊、蓄水池的作用,为居住分散偏僻的群众增加了水源,共有14个村贫困群众165户506人受益。发挥好挡土墙、排水沟和小山塘的作用,为移民搬迁和保障安居点、2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完善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工程,涉及123户贫困群众372人。二是扎实帮扶贫困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帮助贫困户开挖好条带,建设好产业路、排水沟、蓄水池和小山塘,发展脐橙、鹰嘴蜜桃、油茶等产业。共为102户贫困户完善水土保持基础设施面积达84 hm2,使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三是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努力提高群众收入。一方面通过帮助种养大户,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增加贫困群众就业,如虔心小镇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每年至少有60多名群众长期务工;另一方面吸纳贫困群众在施工队务工,每年至少有10名贫困群众在植树种草工程建设中务工,每月工资达4 000元以上。

2 主要做法

2.1 “五轮驱动”开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新局面

一是高位推进促发展。龙南市委、市政府从依法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龙南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出台了7份规划性文件,对于工业园区开发、矿山开发、房地产开发等项目要求主管部门把好水土保持审批关,未经批准一律不予立项和办理相关手续。在水土保持各项经费方面给予保障,并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

二是齐抓共管有成效。围绕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行动,龙南市发改、环保、林业、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经开区项目办等部门在“十三五”期间进行了10多次联合执法,齐出力、共管理、造声势,很好地体现了统筹的威力,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是网格化管理夯责任。以村委、居委会为单元构建105个水土保持监督网格单元,构建“网状管理,分级负责,负责到人”的网络监管机制,打通监督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人员由乡、镇从村委、居委会中推荐,通过培训,建立网络管理微信群,确保了全方位监管,能及时发现破坏水土资源的现象,特别是对边远山区的小型林果开发、乱倒乱弃行为监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人员按月领取一定的补助,费用来自返还的水土保持补偿费。

四是严格执法显威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十三五”期间,龙南市通过查处一批典型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立案查处,启动问责,传导法治威力。龙南市共启动建设了3个风电场建设项目,2016年启动的雷公山风电场和2018年启动的杨村风电场,由于没有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弃土弃渣随意堆放,被立案查处,分别罚款23.6万元和32万元。2019年启动的洒源石灰山风电场则认真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先拦后弃,及时绿化,在堆土场堆放弃渣,做好临时排水设施等措施。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共立案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6起,罚款82.6万元。

五是以案释法强意识。立足龙南市水土保持违法案件,通过龙南市电视台进行播放,把开发建设项目中的违法事件,对应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解释为什么”违法”,违法应受到的处罚,应如何做才不违法。同时,把漫画装订成册,发放到业主手中,通过警示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

2.2 “四治同步”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虔心小镇是从2013年开始创建,2017年申报,2018年2月水利部批准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虔心小镇规划面积6 667 hm2,核心区面积667 hm2,是以虔茶产业为主题,结合丰富的山水茶竹资源打造成的集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客家民俗、虔茶文化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特色小镇。

在创建过程中,治山、治水、治绿、治景同步,不断提高防护和治理水平。治山,从山上至山下,从山坡至沟谷,科学布置,因害设防,山头上有蓄水池,山脚有塘坝,山坡上有不同类型的护岸工程。治水,一是科学防治,水不乱流,从山顶到山脚,山坡至沟谷建设有护岸工程、截排工程、沉沙池、谷坊、拦沙坝、塘坝等工程,实现水不乱流。二是统一收集,达标排放。修建2座污水处理池,收集来自餐饮、住宿、生活中的污水,做到达标排放。三是留住雨水,雨蓄旱排。梯田有坎下沟,山坡有截排水沟、沉沙池,沟谷有谷坊,主要水溪中建有3座塘坝,层层蓄水,使水流有声音、能跳跃、有动感,高处远眺,整个水溪荡漾,山更青水更绿了。治绿,在种植虔茶的梯田壁上种植红豆杉、山苍籽,20多万株红豆杉已成为虔茶基地的主要景观;裸露的地段种植四季相适宜的花卉,已收到一年四季满园绿的成效。治景,注重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如用卵石砌成的护墙,用细卵石装饰的谷坊,种植景观性高的台湾四季草、马尼拉草、波斯菊等,采取“工程措施精细化、林草措施景观化、水保文化科普化”手段,使水土保持建设内容成为景区内一道亮丽的景观。

2.3 “五小工程共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乡村振兴涉及的生态文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都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密切的联系,在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龙南市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好小山塘、小水池、截排水沟、拦挡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五小工程”的作用。

一是加强技术指导,乡村建设保持原生态。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点不搞大开大挖、不砍大树、不填塘、水不乱流,雨污分流,集中收集达标排放,裸露地乔灌草有机结合、景观化种植。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助推农业产业发展。脐橙、鹰嘴蜜桃、油茶是龙南市群众致富的主要农业产品,但种植业前期投入高,受气候、市场、管理水平影响大,建园初期都集中出现路难行、水短缺、排水不顺畅等问题。春天雨水多道路泥泞,肥料难上山,小雨水难储、中雨水乱流、大雨果园破坏严重等现象频发。“十三五”期间,为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累计巩固提高经果林面积1 013.24 hm2,修筑田间道路32.1 km,建蓄水池39座、排水沟27.51 km、沉沙池116 座,达到了“小雨水不出沟、中雨水不下山,大雨水不乱流”的功效。水泥道路把大小果园连缀在一起,程龙、渡江3个400 hm2的果园已发展为旅游、休闲、体验、采摘的好去处。

三是精细化治理,水土保持元素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彩。充分利用农村田、路、水、渠、河等景观,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民俗文化的挖掘,形成“进村一条路,环村一片林,围塘一圈柳,庭院花果香”的农村生态美景。围绕水做好文章,护岸、护墙采用卵石砌筑,顺河岸或曲或直,单调的工程措施转变为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从水工建筑物来说小水陂只有蓄水和灌溉作用,但通过艺术装饰,将其建成彩虹桥,水流要么水雾蒙蒙,要么水波涟漪。对裸露地,则按照“春花烂漫、夏之宁静、秋叶妖娆、冬枝苍劲”的思路栽种树木,草本则选择四季常青的品种。水土保持在美丽乡村建设点上不只锦上添花,更是画龙点睛。

猜你喜欢
南市龙南示范园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观景台
The mother's prototype is Nicole Kidman
Run through the rain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会走路的爱心蘑菇伞
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东阳南市街道:实现“议政”常态化
有魔法的“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