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开发研究

2021-04-05 11:39赵普光
关键词:政治素质骨干胜任

□张 萌 赵普光

[内容提要]村级管理骨干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村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有助于明晰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现状及不足,为后续培训与开发提供借鉴。本文基于文本分析对村级管理骨干各项能力素质指标进行提取,通过描述性统计、独立性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和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最终得出包含业务能力、文化素质与实用技能、政治素质、价值观与品质四个维度、23项指标的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并据此提出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业务能力培训与开展宣传教育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加快,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村书记与村主任的带领下,村级管理骨干在促进乡村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村级管理骨干是具体落实基层政府各项工作的主体,在人才队伍中处于重要地位,合理开发村级管理骨干逐渐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村级管理骨干属于一般管理人才,具体包括:村庄中的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以及新乡贤。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支配资源能力,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宣传政府政策、推动乡风文化建设、带领村民创富增收、改善与提升村庄环境等角色。构建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有助于实现对村级管理骨干高质量的开发,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当前部分村级管理骨干存在素质不高、村务处理能力不足、工作作风与态度较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的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村级管理骨干应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各项能力素质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如何进行有效开发?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并为后续村级管理骨干的开发与培养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

一、文献综述

“胜任力”一词最早出现于国外,首先由罗伯特·怀特(1959)提出,随后克雷格·伦德伯格(1970)对其概念进行了简单描述,戴维·麦克利兰(1973)对“胜任力”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论述[1]。随着“胜任力”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人力资源领域,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加里·尤克尔(1989)认为管理者胜任力由技能、人际交往与概念能力构成,佩里(1998)则提出,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它是一个涉及知识、态度和技能等因素的组合”[2]。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胜任力”进行研究,并将其研究范围扩大至公共部门。胡星月(2012)指出公务员胜任力包括必备知识、核心能力与关键品质三个层面[3]。郑小强(2016)则构建了涵盖能力素质、知识技能、社会支持、价值观和人格品质等基本要素的胜任力体系,提出社会支持对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具有重要影响,价值观和个人品质在其胜任力中起辅助作用[4]。康菊花(2017)等用定量的方法对维吾尔族聚居村的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进行分析,通过将上级干部、村级管理骨干本身和村民三者的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得出村级管理骨干政策执行能力与带动致富能力的因子得分最高,应着重对其开发[5]。刘莲花(2017)从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的事件中分析村级管理骨干的胜任力,提出要建立与完善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的考核、激励与培训体系[6]。郝梦霞(2018)指出,提升村级管理骨干的胜任力能够提升其工作能力,满足该群体的职业发展需求。她主要从思想品德、政治素质、管理能力与认知偏差等维度对村干部的胜任力进行了分析[7]。田利苗(2019)等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认为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体系由技术、管理、政治引领与创新五大因素构成[8]。柯陶媛(2019)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人员选拔、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管理等方面为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的提升提供了操作性较高的建议[9]。

村级管理骨干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前国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领域。在我国,赵曙明、时勘、王重鸣等学者多研究企业管理者的胜任力,萧鸣政、陆晓光、龚其国等人多研究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胜任力,张再生、张健等人则主要研究我国乡镇公务员的胜任力情况。虽然研究范围得到延伸,但整体上对村级基层干部胜任力的研究还比较少。在村级基层干部胜任力研究方面,学者多关注村支书与村主任等“带头人”,较少涉及普通村级管理骨干。此外,现有涉及村级管理骨干的文章多是从某方面素质出发,较少从整体对村级管理骨干的各项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胜任力体系,并有依据和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对于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

二、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遵循系统性与全面性的原则,在知网以“村干部胜任力”“农村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农村管理骨干能力”等关键词进行检索,选择2010年-2020年的文献资料,经过筛选与剔除,共得文献196篇,通过对文献进行文本分析,以能力素质指标关键词在文献中的词频为依据,经过提炼共得到36项村级管理骨干能力素质指标。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为较客观全面地了解村级管理骨干各方面能力素质的现实状况与重要性程度,从而为构建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与后续培养开发提供依据,编制《村级管理骨干能力素质指标重要性评估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村级管理骨干各项能力素质的重要性程度作出评价,其中:1代表最不重要;2代表不重要;3代表一般;4代表比较重要;5代表最重要。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乡村振兴与农村人才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担任乡村职务的“政治精英”(包括村级管理骨干及其上级人员)及村民。其了解乡村,熟悉乡村管理骨干的具体工作,清晰乡村管理骨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从而确保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问卷采取委托发放和直接发放两种方式,通过网络回收有效问卷102份。

(三)指标的筛选

1.指标重要性得分评价

将调查问卷结果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村级管理骨干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得分。村级管理骨干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得分能够反应该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对其各项指标的得分进行均值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三级指标重要性得分情况

2.指标的独立性分析

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剔除指标之间相关性较高的项目。通过相关分析可知:组织动员能力与政策执行力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813;依法行政能力与工作积极主动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804,与责任意识的相关性系数r=0.804;自律廉洁与公平公正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805;眼光长远与全局意识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827;这几项指标相关性系数大于0.8,具有高度相关性,说明指标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性,因此根据指标重要性得分高低进一步筛选优化。其次,由于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及其他客观因素对相关指标予以剔除。

(四)各指标维度划分及信度检验

1.指标的维度划分

前期经过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筛选后,我们初步得出村级管理骨干能力素质指标,继而对指标进行命名与维度划分,以便对因子命名。因子分析时,采取方差最大法,特征根大于1,KMO和Bartlett的检验如表2所示。一般情况下,KMO>0.8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表2可知,KMO=0.934,同时显著性Sig=0.000,说明适合因子分析。

表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因子的特征值和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如表3所示。由此可知,村级管理骨干能力素质指标可提取为4个因子,各因子特征值分别为13.773、1.514、1.193和1.028,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3.606%、19.113%、17.768%和15.636%,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123%。

由旋转后的成份矩阵表4所示:决策能力、灵活变通、应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密切联系群众能力和领导能力在第一个因子具有较高的载荷,命名为“业务能力”;累积方差贡献率23.606%,权重=23.606/76.123*100%=36%。法治思维、自律廉洁、谦虚诚信自信、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第二个因子具有较高的载荷,命名为“价值观与品质”;累积方差贡献率19.113%,权重=19.113/76.123*100%=23%。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知识、政治敏锐性和政策宣传能力在第三个因子具有较高的载荷,命名为“政治素质”;累积方差贡献率17.768%,权重=17.768/76.123*100%=19.1%。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力、专业技能、农业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在第四个因子具有较高的载荷,命名为“文化素质与实用技能”;累积方差贡献率15.636%,权重=15.636/76.123*100%=21.9%。

表3 总方差解释

表4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2.信度检验

本文采取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表示信度大小。通常情况下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0.6以上表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靠性检验的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各维度的信度α值均大于0.8,说明其信度均达到本次研究标准,各维度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表5 信度分析

(五)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本文主要采取主成分分析法,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充分运用各因子贡献程度;又可以消除人为主观判断对结果的影响。

1.指标在不同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

用表4中的载荷数除以表3中各因子对应的特征根的开方。基于按此方法和表3、表4的数据,分别计算出各指标在两个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如表6所示。

表6 各指标在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

由此得出四个主成分线性组合如下:

F1=0.222Χ1+0.211Χ2+...+0.085Χ23;

F2=0.162Χ1+0.277Χ2+...+0.167Χ23;

F3=0.208Χ1+0.157Χ2+...+0.417Χ23;

F4=0.221Χ1+0.237Χ2+...+0.544Χ23;

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方差贡献率越大则该主成分重要性越高。因此,方差贡献率可以看成是不同主成分的权重。由于原有指标基本可以用前四个主成分代替,因此,对指标在这四个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做加权平均,从而计算得出各指标系数,如表7所示。

由此得到综合得分模型为:

Y=0.203Χ1+0.220Χ2+0.233Χ3+...+0.277Χ23

3.指标权重的归一化

由于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因此指标权重需要在综合模型中指标系数的基础上归一化,基于主成分分析,最终所得到的指标权重如表8所示。通过对指标的进一步筛选和验证,构建村级管理骨干能力素质模型,并得出以下结论:

构建的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包含四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第二,在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权重方面,各二级指标权重按高到低分别为:业务能力(36%)、价值观与品质(23%)、文化素质与实用技能(21.9%)和政治素质环境(19.1%)。业务能力包含的三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为领导能力(12.6%),其次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12.2%);价值观与品质所包含的三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为责任意识(20.4%)。政治素质所包含的三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为政治立场坚定(25.4%)。文化素质与实用技能所包含的三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为法律知识(20.9%)。

表7 各指标在综合得分模型中的系数

表8 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阐释

“冰山模型”被作为胜任力的代表性模型之一而广泛应用。冰山模型由戴维·麦克利兰(1973)提出,由浮在冰山水面上的“显性”要素和水面下的“隐性”要素组成。越是浮在上层的特质越容易被发现与开发。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由浮在水面上的“业务能力”、“文化素质与实用技能”和部分“政治素质”以及隐含在水面下的部分“政治素质”与“价值观与品质”组成。

图1 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

(一)业务能力是“显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务能力在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中比重最大,指村级管理骨干为完成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的总和,包括决策能力、灵活变通能力、应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密切联系群众能力、领导能力等。这是因为村级管理骨干在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日常负责“上传下达”、宣传政策与法律、发展本村经济与维护村庄秩序等工作,要求村级管理骨干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以便适应复杂的农村情势。

(二)文化素质与实用技能同样是“显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素质指村级管理骨干掌握的某领域信息的总和,包括农业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政治素质中的政治知识同属此类。实用技能指的是村级管理骨干对某一领域特定技术的掌握情况,包括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力、专业技能等。这部分素质较易培训与开发,可操作性较强。现今村级管理骨干大部分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工作经验丰富、农业技巧较为熟练,但文化素质较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较为陌生,与快速发展的农村不相适应。因此,作为振兴乡村的中坚力量,村级管理骨干文化素质与实用技能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

(三)政治素质(不含政治知识)是“隐性”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指村级管理骨干于内心形成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政治品质,包括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敏锐性、政策宣传能力等。村级管理骨干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与宣传者,是党与国家最直接的“代言人”,其自身政治素质水平决定了能否坚定政治立场,是否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否学习理解并坚定不移的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因此,村级管理骨干的政治素质是其胜任力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四)价值观与个人品质是“隐性”因素另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村级管理骨干内在的、对其行为表现起重要作用的部分,该维度较难度量和准确表述,主要包括法治思维、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自律廉洁、谦虚诚信自信等。农村工作较为艰苦,收入与付出通常不成正比,这对村级管理骨干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考验。村级管理骨干只有从内心认可本职工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甘于奉献、人品正直,才能促使自身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推进村庄事务。

四、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开发对策

村级管理骨干胜任力模型可作为后续开发提供依据。对于作为“显性”因素的业务能力、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来说可以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的方式对村级管理骨干进行开发,对于作为“隐性”因素的政治素质、价值观与品质来说,虽然较难操作,但也可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对村级管理骨干进行开发。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村级管理骨干政治文化素质

农村的快速发展对村级管理骨干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的学习要遵循“用什么,缺什么,就学什么”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地方政府与村组织要根据对村级管理骨干的评价结果与实际需要,定期开设村级管理骨干培训班,对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知识及政治素质进行重点培训,奠定村级管理骨干管理村庄事务、开展群众工作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有条件的村庄还可聘请专家学者和优秀干部到村与本村村级管理骨干进行面对面的讲解与交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与村组织可选派村级管理骨干外出参与培训,通过进修、报班等形式提高其学历水平,增强其理论储备,从而缓解整体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

(二)注重实践培训,提升村级管理骨干业务能力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提高村级管理骨干的实际业务能力,村组织要积极为村级管理骨干提供实践锻炼机会。首先,有条件的村庄可以安排村级管理骨干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与机关干部一同参加会议或集体学习,直接参与处理各项事务,从而提升其组织协调和处理纠纷的能力。其次,安排村级管理骨干到其他优秀村庄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了解先进村的发展思路、总体规划以及村务管理等情况,使之获得更好地亲身感受,从而借鉴其他村的优秀经验,从而拓宽其工作思路,增强村级管理骨干处理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安排村级管理骨干到企业党组织挂职,通过组织现场观摩的形式帮助村级管理骨干了解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从而开拓其创新思维与经济意识,提升村级管理骨干的业务能力。

(三)重视宣传教育,提升村级管理骨干荣誉感与使命感

通过宣传村级管理骨干的优秀事迹,增强其荣誉感与使命感,是促进村级管理骨干重视自身形象、自觉提升个人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村级管理骨干提升其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定期开展优秀村级管理骨干表彰会,通过村庄宣传栏、报纸广播、互联网媒体以及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对有突出贡献的村级管理骨干及其优秀事迹进行重点宣传,能够为其他村级管理骨干以及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榜样和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提升其影响力,带动他人向优秀村级管理骨干学习。也能够确保受表彰的村级管理骨干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对村庄更具归属感与使命感。此外,针对于平时工作消极不作为、办事拖拉推诿的村级管理骨干,村组织也要及时作出批评处理,警醒他人,从而有效督促其提升自身品质与价值观。

村级管理骨干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当前村级管理骨干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这要求不仅要根据村级管理骨干的胜任力模型有针对性的对其文化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及品质与价值观进行开发,还要注重引进青年力量,重视村级管理骨干后备队伍的培养,以及构建较完备的,涉及人员选拔、培训、激励、考核与退出等方面的人才开发系统,促使村级管理骨干队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骨干胜任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新时期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研究
湛江市文艺骨干 “四力”培训班在徐闻举行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高中生政治素质现状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报纸差错问题的结构分析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