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05 14:29徐青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管术脐部移位

徐青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 473000

腹膜透析是一类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能有效清除肾脏疾病患者体内毒性物质与代谢产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腹膜透析的非感染类并发症包括疝气、渗漏、导管移位与腹膜功能障碍等,其中导管移位是十分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可导致透析液引流不畅,造成腹膜透析失败[1-2]。腹膜透析会通过置管手术将导管置于患者真骨盆内,若发生导管移位则需通过手法复位、重力复位、导丝复位等方式将导管位置还原,但上述方式均存在复位无效的可能[3]。对于常规复位无效的导管移位患者,可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纠正导管位置,但无论何种手术方式均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创伤,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且术后患者还可能再次发生导管移位[4-5]。因此,对于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导管移位应遵循预防大于治疗的原则。基于此,本研究着重分析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旨在为预防导管移位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完成治疗的173 例腹膜透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6 例,女77 例;年龄范围为34~72 岁,年龄(51.78±6.43)岁;糖尿病肾病72 例,慢性肾炎47 例,高血压肾病38 例,梗阻性肾病16 例;切口位置:脐部右侧41 例,脐部左侧132 例。纳入标准:(1)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2)主治医师临床工作年限≥3年;(3)临床资料与实验室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既往有腹部手术史;(2)置管时间<4周。

1.2 方法(1)导管移位情况统计。统计173 例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 周内的导管移位发生情况,方法为:对透析液引流不充分的患者进行腹部平片检查,观察到导管腹腔段或末端漂移出真骨盆即为导管移位;导管移位发生率=发生导管移位例数/总例数×100%。(2)一般资料统计。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60 岁、<60 岁)、性别(男、女)、原发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梗阻性肾病)、切口位置(脐部右侧、脐部左侧)、便秘发生情况(是、否,符合以下症状的2项及以上即为便秘,排便困难,干球状便或硬便,有排便不尽感,有肛门直肠阻塞感,排便需要手法辅助,排便次数<3次/周[6])、体质量指数(超重、正常、偏瘦,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身高,<18.5 kg/m2为偏瘦,18.5~24.0 kg/m2为正常,>24.0 kg/m2为超重,>28.0 kg/m2为肥胖)、导管类型(曲管、直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处理数据,全部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期望值<5时采用连续校正卡方检验;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导管移位情况 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周内,173例患者,14例发生导管移位,发生率为8.09%。

2.2 一般资料比较 发生、未发生导管移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口位置、便秘发生情况、导管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3 单因素分析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 将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的导管移位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发生赋值为“1”,未发生赋值为“0”,将切口位置、便秘发生情况、导管类型作为自变量,相关说明见表2。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脐部右侧切口、便秘、置入曲管可能是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均OR>1,P<0.05),见表3。

表1 发生、未发生导管移位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自变量

2.4 多因素分析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 将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的导管移位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发生赋值为“1”,未发生赋值为“0”,将患者的全部一般资料作为协变量,校正各项因素对导管移位的影响,建立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发现,脐部右侧切口、便秘、置入曲管是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均OR>1,P<0.05),见表4。

表4 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导管移位是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常见早期并发症,也是腹膜透析失败常见原因。手术复位是纠正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导管移位的有效方式,但手术复位的创伤较大,会加重患者负担,影响患者康复。因此,预防导管移位的发生对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 周内,173 例患者中14 例发生导管移位,发生率为8.09%。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导管移位的发生与术者经验存在一定关系,如缝合荷包时透析管固定不佳、导管末端未置于真骨盆内等问题即可造成导管移位[7-8]。而本研究中腹膜透析置管术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故导管移位发生率不高,但仍有待进一步降低。经二元与多元logistics 回归分析发现,脐部右侧切口、便秘、置入曲管是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手术切口位于患者脐部右侧时,透析管向下而升结肠向上蠕动,这可能导致透析管上移并漂移出真骨盆[9]。因此,于腹膜透析患者的脐部左侧置管有助于降低导管移位发生率。严格控制水钠摄入、长时间卧床等因素会导致腹膜透析患者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多表现为便秘,而便秘会导致患者出现排便次数减少与排便困难的症状,继而引起腹压增高,造成导管移位[10-11]。因此,临床应注意维持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正常,防止患者发生便秘。西沙比利可增强人的下食道括约肌张力,促进食道蠕动,还可增强胃窦与十二指肠的协调性,改善胃肠排空状况,相关研究也表明应用西沙比利可有效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胃肠功能,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12-13]。但胃肠蠕动过快也可能影响腹膜透析置管术后的导管位置,故临床可对有便秘倾向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西沙比利。腹膜透析置管术常用的导管类型中,曲管较为笨重,且置管后腹内部分较长,若置管位置较低则可能因受压而出现导管移位,置管较高时患者若下蹲或弯腰也会造成导管移位[14-17]。而直管较为灵活,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可随患者肠管活动,即使发生移位也容易通过手法复位、重力复位等方式还原。

综上所述,脐部右侧切口、便秘、置入曲管会提升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术后发生导管移位的风险,建议临床选择于患者脐部左侧做切口,选择直管置入,并且术后可对有便秘倾向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西沙比利,以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

伦理问题:作者申明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并履行告知义务,签署知情同意书。

猜你喜欢
管术脐部移位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再生核移位勒让德基函数法求解分数阶微分方程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Σ(X)上权移位算子的不变分布混沌性
脐部清洁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多指离断手指移位再植拇指25例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