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尖、少商放血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观察*

2021-04-06 06:55黄彩燕
光明中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少商耳尖咽峡炎

黄彩燕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1],多由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好发于夏季、1~7岁儿童;患儿咽痛明显、不欲食、发热、烦躁,不重视或发展快会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以心肌损害为甚,危及生命。目前以抗病毒、对症处理和治疗并发症为主,药物的使用不良反应较多。因中药煎煮麻烦、苦,小儿常拒绝口服,寒凉制剂对小儿的脾胃会造成损伤。中医外治法少有研究,故展开放血疗法辅助治疗该病,旨在增加疗效,探求安全高效、方便快捷的治疗方案;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病程甚至减少抗病毒药物及退热药等的使用;提供新思路及健康天然疗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20年7月我院儿科门诊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将80例入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女性别比例2∶3;年龄1~6岁;病程0.5~2.5 d;第1天症状总积分4~11分。对照组男女性别比例9∶11;年龄1~6岁;病程0.5~3 d,第1天症状总积分3~11分。2组间患儿性别、病程、年龄、第1天症状总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第8版执行:主要症见咽痛、发热、拒食,年龄较小的患儿可流涎,少部分伴腹痛、头痛、呕吐、肌痛;疾病初起时查体可见咽充血,并有直径约1~2 mm的散在灰白色疱疹,2~3 d后红晕加剧扩大,5个左右的疱疹,不久破溃,形成黄色溃疡。多见于扁桃体前柱,悬雍垂,软腭,扁桃体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偏高。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儿家属需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病程<3 d;④年龄 1~7 岁。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的西药过敏者;②晕针者;③手足有疱疹,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④凝血机制障碍者;⑤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出现并发症者。脱落标准:①治疗期间病例脱落者;②自行加用其他药物者;③随访失败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采用利巴韦林喷雾剂喷患处,一次2喷,每天3次(蓬莱诺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3189);体温超过38.5℃时用退热药及对症处理;治疗前均取指尖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超敏C蛋白反应,若合并细菌感染如白细胞计数(WBC)≥12×10×9/L,或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60%,或超敏C蛋白反应(hs-CRP)≥10 mg/L时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治疗,服用方法为按阿莫西林计算20~30 mg/kg,分3 次服(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安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为 4∶1,国药准字 H20163326)。治疗组在此基础加放血治疗,第1天取双少商,第3天取双耳尖,各1次。少商取穴: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 0.1 寸。耳尖取穴:正坐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操作方法:点刺前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直刺2~3 mm,稳、准、快进快出,点刺后右手捏酒精棉球刺激伤口继续出血并及时擦去,同时反复挤压和舒张针孔的方法,使各穴位出血十数滴。放血针头:6号针头。疗程5 d。

1.4.2 观察指标3 d后、5 d后评价疗效,观察体温、进食、疱疹及溃疡、流涎、咽痛进行量化评分(0~3分,0分为正常,3分为最严重),制定疱疹性咽峡炎较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疗效。利用观察表总分计算总有效率;第8天随访记录恢复正常体温所需总时间、疱疹消退时间,用于评定放血疗法对整个病程的影响。退热时间:是指家长发现小孩发热到体温回复正常的时间。以“d”为单位。由家长每 4 h 测量一次,并记录下来,体温降至37.5℃且不再上升则认为体温回复正常。疱疹消退时间:疱疹及周围红晕消失,视为疱疹消退。患儿从疱疹出现到消退的时间,以“d”为单位。治疗的第1天及治疗3 d、5 d后由医生观察并打分,第8天随访期内由家长自行观察。

1.4.3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文献《针刺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随机对照研究》[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定临床观察表进行评分,计算减分率来评定临床疗效。减分率=(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100%。无效:减分率<30%;有效:减分率≥30%,且<70%;显效:减分率≥7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2 结果

2组患者3 d、5 d后组间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且更能缩短病程,见表2。治疗组体温恢复时间及疱疹消退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见表3。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耳尖少商放血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能更快地改善患者的发热、疱疹症状,快速地缓解患儿痛苦。

表2 2组患者3 d及5 d后治疗效果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比较 (例,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个西医病名,从古籍中看,并无对该病的记载,就临床表现来说,属于中医学“口疮” “喉痹” “感冒”等范畴,各医家有各自的观点,并没有统一。以咽痛、发热、拒食、流涎、咽峡部有散在灰白色疱疹等为主要表现。当外界邪气来袭,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首先侵犯的是上焦,而十二经脉的起始是肺经,故肺先受侵袭,肺气通道为咽喉——肺卫之门户,邪热上攻于肺,熏蒸咽峡,耗伤阴津,故可导致咽痛;肺主皮毛,正邪相搏又可致体表发热等。证当属邪热伤肺,循经上炎。刺络放血是用三棱针、毫针等在人体某些特定的部位刺破浅表络脉,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调节阴阳、防病治病作用的特殊针刺方法。《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论》:锋针“可以泄热出血”,临床医家在“宁失其穴,毋失其络”的理论指导下,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放血疗法具有泻热开窍、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并常用于急症的治疗,并广泛应用于临床[3]。《灵枢·厥病》记载:“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可见古籍中早就有了耳部放血治疗热病的记载。而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古籍《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采用耳尖穴刺络放血对于治疗高热有较佳的疗效,是因为耳尖穴的周围,散在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支脉、经别[4]。而阳经都可治热病,放血可起到泻热的作用。故耳尖穴刺络放血治疗本病的高热,能取得很好的效果。1994 年出版的《耳穴及其临床应用》记载其作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凉血止痒,消肿止痛。在耳尖穴放血可以达到活血祛瘀、清热凉血的作用[5],故能散去积聚于咽喉部的热毒,从而达到缓解咽痛、疱疹的作用。少商穴属于肺经的井穴,为经气之源头,初始之处,故针刺少商穴放血,有利于疏风散热,调和营卫,使毛窍开放,起汗出热退的作用。对于治疗肺经急症有很好的疗效,能清泻肺胃热,解毒利咽,从而达到远治作用。《圣济总录》说:“唐刺史成君绰,忽额肿大,喉中闭塞,三日水粒不下,甄权以三棱针刺少商微出血,立愈,泻脏热也”。《十四经穴主治歌》说:“少商惟针双蛾痹,血出吼开功最奇”。《医学心悟》曰:“咽喉肿痛、肿塞……取之少商泻血。”《胜玉歌》说:“颔肿喉闭少商前”。且临床发现耳尖、少商配伍对于治疗儿科急症[6]如高热、急性扁桃体炎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使用耳尖、少商放血辅助治疗可以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缩短病程,临床使用未发现毒副作用,安全有效,能缩短病程,快速减轻患儿痛苦,值得临床推广。放血疗法是中医学的外治法之一,其以经络疗法为理论基础,加上放血的清泻治疗作用,疗效相得益彰。本研究将这一古老的方法应用于儿科急性疾病,是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希望中医学能弘扬发展。

猜你喜欢
少商耳尖咽峡炎
嗓子不适 揉揉大拇指
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
耳尖、少商放血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及症状体征影响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耳尖穴点刺放血,治病有几多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针刺少商、光明穴治疗眼痛
明月千里,未随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