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在颈源性眩晕治疗中的导向作用

2021-04-06 06:55季云杰
光明中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颈源小针刀椎动脉

季云杰

颈源性眩晕是交感神经紊乱、颈椎生物力学失衡、颈椎退行性病变等引起椎动脉受到压迫、刺激,引起血管狭窄、痉挛而表现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特征的症状群,患者常见视物不清、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突然跌倒[1]。保守治疗是颈源性眩晕的常用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手法治疗、颈椎牵引以及药物治疗、综合治疗等,当前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已经受到认可。而小针刀兼具针与刀的特点,近年来应用广泛。为了明确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对颈源性眩晕治疗的导向作用,本次研究主要以不同治疗方法对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本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患者知情同意参与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0~65岁、平均(44.17±10.35)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0~65岁、平均(42.18±9.37)岁。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按照1992年颈椎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具体如下:①以眩晕为始发症状,为主诉,或者眩晕是现在主要症状;②眩晕反复发作,呈阵发性、突发性,持续时间不定,发作期间有欲跌感或发生跌倒;③颈项不适,可伴有僵硬感,常伴失眠、呕吐、恶心、耳聋等症状;④颈部有放射痛或压痛,转颈试验阳性;⑤X线检查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化,或有关节不稳、颈椎退变、骨质增生等改变;⑥排除头部外伤引起的眩晕、眼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代谢、全身中毒引起的眩晕[2]。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③愿意接受手法复位和(或)小针刀治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检查证实为眼病、外伤、肿瘤、出血、脑部炎症、内耳疾病等引起的眩晕;②妊娠、哺乳期妇女,合并造血系统、心、肝、肾等严重基础疾病;③临床资料不全;④治疗期间退出[3]。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手法治疗:①放松颈部:患者取坐位,头部中立,双肩自然下垂,施术者站立在患者背后,将食指以及拇指放置在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采用拨法、指揉从起点到终点放松3 min,采用同样的手法对前、中斜角肌前缘进行定位,拨动以放松。②颈部旋转复位:以右侧为例,采用左手拇指触摸压痛点固定,右前臂、右手抵住下颌部,患者将头靠在施术者腹前上部,施术者牵引颈部,旋转3次以尽量放松颈部肌肉,之后将颈部向上提牵,双手相对用力,向右侧旋转颈椎,45°时使用短暂且有控制、有限度的突发巧力轻微增加旋转度,此时多可听到弹响声。按照同样的方法放松左侧。对颈肩部斜方肌采用指揉、、按的方法放松,以提、拿肩部肌肉的方式结束。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小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低头,将颈枕部充分暴露出来,施术者对进针点进行确定,采用触诊的方法在颈部、颈枕部位寻找压痛点以及条索、结节等痛性反应物;常规消毒局麻,采用汉章牌4号针刀在无菌条件下松解,松解时针刀无需刺入骨面,但要彻底松解触及的软组织变硬的部位。刀口的方向要与肌纤维的走行相同,针刀进入不能过深,否则可能会造成延髓损伤,切勿粗暴操作,以免造成血管、神经受损。每周进行1次,当症状缓解不明显时可重复2~3次。治疗3周后判断疗效。

1.4.2 观察指标①采用王楚怀编制的《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4]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功能评分。②观察2组首次治疗后立即见效的构成比,立即见效仅从眩晕症状改善情况上进行评估,患者自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时认为立即见效。③观察2组总有效率。④采用彩超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基底动脉、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1.4.3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患者的眩晕等症状消失,无压痛,颈椎可正常活动,仰头、低头、转颈试验阴性,学习、工作、生活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减轻,临床体征显著改善,学习、工作、生活基本恢复;有效:症状有一定减轻,体征有所好转,学习、工作、生活受到的影响有一定减轻;无效:症状无缓解,体征无改善,学习、工作、生活影响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例,%)

2.2 2组患者首次治疗后立即见效占比比较首次治疗后,观察组立即见效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首次治疗后立即见效占比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例,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彩超检测结果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彩超检测结果比较 (例,

3 讨论

旋转复位是颈源性眩晕治疗中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颈椎失稳造成颈部的力学稳定结构丧失,颈椎、小关节位移而引起惊醒眩晕。旋转复位的方法能对神经根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进行调整,让颈椎关节解剖结构恢复正常,减轻椎动脉、神经根受到的压迫以及刺激,促进神经根周围炎症消退、促进静脉回流、加快组织水肿消退[5]。本次研究中颈源性眩晕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在80%以上,其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明显增高,且治疗后两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降低,可见其治疗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小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松解了颈肩部痉挛、紧张的肌肉。该方法的治疗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恢复颈椎平衡,调节颈椎失稳,针刀松解、剥离椎周软组织病灶内的挛缩、粘连以及疤痕,恢复椎周软组织的力学平衡。②针刀松解颈部痉挛、紧张的肌肉,包括椎旁肌肉、斜方肌以及胸锁乳突肌等,松解之后这些原本紧张的肌肉处于自然、柔软的状态,能减少颈椎本体感受器受到的刺激,纠正颈部本体感觉传入紊乱;针刀松解软组织病变以消除异常应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6]。③颈部是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循行的部位,颈部筋脉拘挛将对经络气血运行造成影响,小针刀兼具针与刀的功能,其刺入组织松解时,得气感要比普通针刺更强;小针刀选取颈部痉挛、紧张的肌肉以及条索状反应的部位,这与针刺时取穴“阿是穴”的原则相符,能达到疏通经络、解除局部组织痉挛的效果[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独应用手法复位的总有效率,提示联合应用小针刀及手法复位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体征,恢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从首次治疗后立即见效的构成比上看来,联合治疗的构成比更高,提示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眩晕的见效更快。从治疗前后的症状与功能评分上来看,联合治疗的功能评分更高,进一步证实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眩晕能更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本次研究同时使用彩超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两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彩超检查显示联合治疗后患者的两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更低,提示联合治疗能更明显地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异常增高的血流速度。周浩等[8]发现中医推拿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总有效率97.5%高于使用整脊手法配合颈椎牵引的75.0%。本次研究的结果基本与相关研究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眩晕见效快,疗效好,可降低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源小针刀椎动脉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小针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针刀配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跟痛症的疗效观察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