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为之 自成一格
——浅谈鲁迅先生书法及其书法观

2021-04-07 07:10齐国鸿
中华书画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书法家鲁迅书法

□ 齐国鸿

鲁迅 未年戏作 纸本 1932年释文: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看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未年戏作,录呈杉本勇乘师法正。会稽男子鲁迅。钤印:鲁迅(朱)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一定论将鲁迅推上了圣坛。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文学与思想,而对于其书法,却常常被忽视、遗忘。

鲁迅的书法与其文学一样,也有其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鲁迅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就受到书法的濡染与熏陶。其祖父周福清为晚清翰林,书法走的是“二王”一路兼掺宋人笔意,飘逸俊雅,气韵畅达;父亲周伯宜,会稽秀才,馆阁体写得工整圆润、可圈可点;叔祖周玉田精通楷法,书法功底极深,讲究用笔的提按顿挫,重视书法基本功训练;曾祖母戴氏亦粗通书道。正是在这种家庭氛围与教育背景下,鲁迅7岁描红,入三味书屋后,书法日课六年不辍。绍兴鲁迅纪念馆馆藏的鲁迅于三味书屋读书时抄录的《二树山人写梅歌》,笔致端庄、秀雅工整,可见当时所下工夫。

稍长,鲁迅花了大量时间抄写书本和讲义,尤其从1912年到1919年,鲁迅书法进入遍临诸碑、海纳百川的时期,他曾花了七八年工夫“抄古碑”,谓之为“吸鸦片”。由于用功深入、取法乎上,为其书法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许寿裳在《鲁迅先生年谱》中载:“先生著译之外,复勤于纂辑古书,抄录古碑,书写均极精美。”

鲁迅不仅勤于学书,而且广闻博识。汪兆骞在《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一书中说:“查鲁迅日记,1923年1月至6月,鲁迅仅个人用于购买书画碑帖,就用去135.5大洋。”平均每月22.58块大洋,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鲁迅对古代碑帖的研习广泛而深入,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涉猎那么多碑帖,他持续搜集的金石拓本达5800张之多,造像、墓志、碑碣等拓片一应俱全。他还曾将所藏碑拓中的790余种石刻碑文按原字逐一临写,在20世纪书人中,下过此等苦功的,唯鲁迅一人。

鲁迅800多万字的作品都是用毛笔写成的,其书法大多是以日记、书稿、书信和少量条幅的形式而存在,行书最多。其最大的特点是“清”和“雅”,即清劲自然、古雅有致。他把多年研究的碑学体会融汇于笔下,兼收篆隶意趣,而以行书出之,用笔内敛,不失“温柔敦厚”的儒家古雅传统;迟涩潜隐,朴厚中流淌机趣,颇显魏晋体态和北碑神韵。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说:“鲁迅先生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川岛在《关于鲁迅手书司马相如〈大人赋〉》中指出:“尽管鲁迅先生不自许为书法家,亦无心作书家,所遗字迹确都不难看。笔致娟秀,不媚不俗,就是好嘛。”唐吟方在《雀巢语屑》书中说:“学者之字,叶圣陶太稳,俞平伯太文,马一浮太枯,谢无量太稚,沈尹默太秀,梁启超太刻,叶公超太俗,独爱鲁迅翁手迹,刚毅有质。”

邱振中在《变与不变的中国书法》文中说:“书法的神秘之处,有一点,高水平的作品,以及围绕着高水平作品之上的那种氛围,不是仅仅凭靠技术能做到的。它来历不明。人们把这归因为修养,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所有具有杰出成就的书法家,修养早已是个不需说的话题。”由此可知,文化修养决定书法作品的质量。鲁迅书法之所以“笔致娟秀,不媚不俗”,是因为与他深厚的学养、审美经验和炉火纯青的技巧内化为其书中的精气神有很大关系,在大朴中显大雅,故而能“远逾宋唐,直攀魏晋”。其手迹正应着书法史“无意于佳乃佳”之铁律,于其字里行间可见“无心”无技、潇洒脱俗,达到可贵的“无心有书”的大化境界。

鲁迅文章中,很难找到涉及书法的成篇文字,从中亦可略见其“无心作书家”的实际状态。鲁迅对于书法,虽没有专文论及,但还是有他自己的观点的,虽寥寥几句,而言简意赅,也发人深思。1927年1月15日,鲁迅离开厦门时,抄写了司马相如《大人赋》中的一段文字,写在册页上送给川岛时说:“不要因为我写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说字不好,因为我看过许多碑帖,写出来的字没什么毛病。”这句话中给我们两个重要启示:一个是涉及书法评判标准问题,好看的书法作品未必就是高水准的书法作品。另一个是涉及文字学问题,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毛笔为表现工具,表现书者审美趣味和思想感情的线条造型艺术。书法作品中的字不能有毛病(比如字误、错字、别字)。因此,作为书法家,懂一些文字学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2007年10月31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鲁迅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鲁迅与书法”学术研讨会在江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鲁迅研究专家、书法家及研究者汇聚一堂,重点对鲁迅的书法评价、书法的艺术特色,以及鲁迅书法和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评价鲁迅书法是“内蕴丰厚,发之于外,即便随意为之,也自成一格,自足珍贵”。北京鲁迅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肖振鸣则认为鲁迅不仅可以独树一帜地立于中国书法名家之林,而且鲁迅的书法称之为“民国第一行书”也不为过。而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明确指出:“从学术的标准来讲,还不能说鲁迅就是一位书法家,但鲁迅的书法可能比有些书法家的作品的传世生命力还要长久。”

2011年9月23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李继凯说:“鲁迅用廉价的‘金不换’书写的大量墨迹,包括作为国家级文物珍藏的真迹和借助各种媒体传播的书法影迹,显示出了永久传世的强大生命力,可能较之于许多所谓‘专业’书法家的作品,还要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和隽永的艺术魅力。”时间越来越证明这一点。

鲁迅 致李霁野札(之一) 纸本 1929年释文:霁野兄:在车站上别后,五日午后便到上海,毫无阻滞。会见维钧、建功、九经、静农、目寒、丛孟、素园诸兄时,乞转告为荷。在北平时,因怕上海书店不肯用三色版,所以未将Lunaehorsky画像携来。到此后说起,他们说是愿意用的。所以可否仍请代借,挂号寄来,但须用硬纸板夹住,以免折皱。朝华社说,已将出版物寄上了。迅上。六月十一日。

鲁迅 致李霁野札(之二) 纸本 1929年释文:霁野兄:到上海后曾寄一函,想早到。今天朝华社中人来说,南洋有一可靠之文具店,要他们代办未名社书籍。计:我所译注的,每种一百本,此外的书籍,每种十本。如有存书,希即寄给合记收,并附代售章程一份。款子是靠得住的。到这里后,依然忙碌不堪。北大讲稿,至今没有寄来。听说现在又有一些人在组织什么,骨子是拥护五色旗的军阀之流。狂飙社人们之北上,我疑心和此事有关。长虹和培良大闹,争做首领,可见大概是有了一宗款子了。希留心他们的暗算(大约目下还不至于)。迅上。六月十九夜。

猜你喜欢
书法家鲁迅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
鲁迅,好可爱一爹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书法欣赏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