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心脑血管慢性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2021-04-09 05:31武慧欣孙承欢崔文龙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白肉共病纳西族

黄 蓉 武慧欣 蔡 乐 宋 莹 杨 瑶 孙承欢 崔文龙※

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1.9%[1]。未来10年,中国仍将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很多常见的健康问题也随之加剧,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在性别上是存在差异的,性别也是导致老年人口患病率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2]。因此,性别差异对于有针对性地预防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针对纳西族老年人性别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丽江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丽江地区少数民族不同性别老年人口慢性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第1阶段:按经济水平将玉龙县乡镇分为好和差2个层次,随机抽取每层中1个乡镇,共抽取2个乡镇;第2阶段: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sampling,PPS)对抽中的乡镇各抽取2个行政村,共抽取4个行政村;第3阶段:每行政村中随机抽取250位60岁以上纳西族老年人。共抽取1060人,被调查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最终以完成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1040人为研究对象,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1%。在调查前、调查中、调查后均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1.2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由经统一培训并考察合格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问卷当场收回。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指标(性别、年龄、读过书、贫困);生活特征指标(吸烟、饮酒、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食用白肉、睡眠状况);体格检查指标(中心性肥胖、肥胖,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获得);慢性病患病情况。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要求被测者坐位休息5分钟后测量其右上臂血压,采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者不论调查时血压是否异常者既往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或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均定义为高血压。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判断标准为,调查1年内经县级以上医院诊断的心脑血管慢性病[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e 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基本情况描述 此次调查中,纳西族老年男性和女性基本情况(是否受过文化教育、是否吸烟、睡眠质量、是否肥胖、是否患有中心性肥胖)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年龄、是否贫困、是否饮酒、是否食用白肉、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基本情况 单位:例(%)

续表1

2.2 纳西族女性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纳西族女性老年人所患慢性病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52.8%,其次为心脑血管共病(6.8%)、冠心病(4.1%)、高血脂(3.4%)、中风(2.5%)。未受过教育者中风、高血脂、心脑血管共病的患病率高于受过教育者(χ2=4.639,P<0.05;χ2=8.169,P<0.05;χ2=21.254,P<0.01);吸烟者中风、冠心病、心脑血管共病的患病率高于不吸烟者(χ2=6.523,P<0.05;χ2=27.007,P<0.01;χ2=21.254,P<0.01);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无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高血压、中风χ2=5.375,5.291;P<0.05,冠心病、高血脂、心脑血管共患病χ2=12.91,10.252,21.254;P<0.01);肥胖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共病的患病率高于非肥胖患者(χ2=25.521,29.053,22.158;P<0.01);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脑血管共患病的患病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冠心病、高血脂、心脑血管共患病χ2=4.4,6.928,7.395,P<0.05;中心性肥胖χ2=13.846,P<0.01),见表2。

表2 纳西族老年女性慢性病患病及共病情况 单位:例(%)

2.3 纳西族男性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纳西族男性老年人所患慢性病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59.6%,其次为心脑血管共病(9.5%)、冠心病(5.8%)、中风(4.3%)、高血脂(3.5%)。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高血脂患病率高于无家族史者(χ2=5.96,P<0.05);吸烟者心脑血管共病患病率高于不吸烟者(χ2=5.826,P<0.05);饮酒者冠心病患病率高于不饮酒者(χ2=5.46,P<0.05);不食用白肉者心脑血管共病患病率高于食用白肉者(χ2=3.876,P<0.05);肥胖者与患高血压、高血脂的患病率高于非肥胖者(χ2=11.842,χ2=6.254,P<0.05);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χ2=11.563,P<0.01),见表3。

表3 纳西族老年男性慢性病患病及共病情况 单位:例(%)

2.4 不同性别纳西族老年人心脑血管共患病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以心脑血管慢性病发生与否(0=否,1=是)为因变量,以年龄(60~64岁=0,65~69岁=1、70~74岁=2、75岁以上=3)、吸烟(0=否,1=是)、饮酒(0=否,1=是)、食用白肉(白肉是脂鸡鸭及鱼肉,0=否,1=是)、糖尿病(0=否,1=是)、参加体育运动(0=否,1=是)、读书(0=否,1=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0=否,1=是)、中心性肥胖(0=否,1=是)、食用植物油(0=否,1=是)、贫困(0=否,1=是)、有无伴侣(0=否,1=是)12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没有读过书、中心性肥胖、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均为纳西族女性患心脑血管共患病的危险因素,有以上特征的女性患心脑血管共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读过书、没有中心性肥胖、没有心脑血管家族史女性的8.395倍、2.205倍、3.336倍、1.075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见表4)。患糖尿病和吸烟、不食用白肉均为纳西族男性患心脑血管共患病的危险因素,有以上特征的男性患心脑血管共病的风险是不患糖尿病和不吸烟、食用白肉的男性的4.158倍、1.929倍、6.757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见表4)。

表4 纳西族心脑血管共病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丽江纳西族老年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59.6%,老年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为52.8%,高于汪洋[4]等人在2015所调查的云南省纳西族60岁以上居民的患病率(41.9%),也高于杨海涛[5]等人在2016所得出的云南省玉龙县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45%),这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于2019年进行,存在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情况。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这与众多报道一致[6]。引起高血压的机制和因素众多,而女性为高血压的保护因素。这可能由于农村地区男性在饮食方面动物性食物的摄入要高于女性,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也要多于女性,因此比女性更容易患高血压[4]。提示应该加强对纳西族老年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积极开展防治工作,要保证卫生资源的充分供应以提高纳西族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特别是纳西族男性。

在多因素分析中显示,在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的纳西族老年女性中,与老年人患心脑血管共患病有关的主要是中心性肥胖,这与张小飞等人在调查云南省三个少数民族的肥胖流行情况与高血压的关系中得出的结论一致,即女性是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7],提示女性应该重点预防和控制肥胖。此外,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也是纳西族老年女性患心血管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提示应该重点关注有家族史的纳西族女性,做好预防工作。

患糖尿病、不食用白肉均为纳西族男性患心脑血管共患病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纳西族高脂饮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明显高于女性[8]。日常生活中摄入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较多,特别是男性居民较突出。研究表明,从饮食中摄入过量的脂肪破坏了肠道的菌群平衡,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9],而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食用后能够降低心脑血管共患病的发生率,提示应该重视白肉在预防纳西族老年人慢性病发生中的作用,鼓励纳西族老年人多食白肉,重点关注纳西族男性糖尿病患者,做好慢性病管理工作。另外,是否吸烟是纳西族老年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提示应该加强纳西族人群的戒烟宣传教育,做好戒烟防治工作。

综上,丽江纳西族60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提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要关注男性,特别是纳西族男性,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白肉共病纳西族
抑郁状态与慢病共病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及干预疗效
浅谈散偏汤合四逆散治疗偏头痛-抑郁症共病
烹饪大师话名肴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单手大刀片白肉
老年人“共病”问题概述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旅游对纳西族传统农业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研究——以玉龙县白沙乡、拉市乡为例
蒜泥白肉
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历史与现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