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追问”在数学课堂中深入

2021-04-09 02:38蓝玉文
关键词:提升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蓝玉文

摘   要:看问题要抓本质。在教学中,适时有效地追问,能使学生探究更深入,学得更有效,尤其是学生在思维遇到障碍、认识模糊、理解不清、思维独特时,教师应适时以多种形式、由浅入深地向学生进行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得,以此提升思维层次,达到“弯道超车”之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追问;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1-0026-03

我们常说“看问题要抓本质”,数学本质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理解基本概念,把握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独特思维,对数学美去鉴赏。在教学中,适时追问,是打开学生思维“闸门”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应针对问题,深入挖掘,层层追问,让学生探究得更深入,学得更有效,于痕迹不露中形成美妙的起承转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问在思维搁浅之际——茅塞顿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停止不前、想说又说不出来之际,教师应及时疏导,尽量追寻学生的思维轨迹,穿针引線,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开拓他们的思路,疑问才能得到解释,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学习完“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进入质疑问难环节时,有一位同学递来一题(图1):“三角形中的空白部分是正方形,求阴影面积?”阴影部分是两个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可只知道斜边上长度,斜边上的高却不知道,怎么办?同学们都束手无策,这时,教师提示说:“能否采用转化的方法,将两个阴影直角三角形转化成新的一个三角形?”一语惊醒梦中人,同学们开始拼凑起来,终于大部分的同学举手示意完成了,请同学A说说解题思路,她说:“将小阴影直角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拼成一个大的阴影直角三角形。”这时同学B将手举得挺高,他质疑:“怎么证明将小阴影直角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就拼成了一个大的阴影直角三角形?”“因为在一个三角形中,∠1、∠2不变,那么另一个角原先是直角也不变,这样它的直角边长分别是2cm、5cm,因此,阴影面积=2×5÷2=5(cm2)。”同学A的话刚说完,全班同学都鼓起掌来。适时地追问,为学生思维搭设跳板,突破教学关键点,让学生茅塞顿开。

二、问在粗枝大叶之时——化弊为利

课堂上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当发现学生理解出错时,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可让同学们在小组中相互追问,剖析出错原因,帮忙出错同学检视和反思自我,激活思维。

在教学用“排水法求体积”中,教师出示了一道习题:“在一个长8m、宽5m、高2m注满水的水池中,立着放入两条长3m、宽2m、高4m的石柱,这时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出现了多种答案,于是便让小组同学互相辩一辩。

生1:8×5×2-3×2×4=56(m3),结论:认为水池的体积减去石柱的体积,题意没弄清;

生2:3×2×4=24(m3),结论:答案好像正确,可算理是算成一条石柱的体积,实际也没理解;

生3:3×2×4×2=48(m3),结论:误认为两条石柱的体积就是溢出的水的体积;(这种解法还出现正反辩方呢,正方辩论可以将两条石柱全部浸入水池中,但反方及时提醒正方,题中标注是“立着”,而不是“躺卧,水池的高度只有2m。)

通过生1、生2、生3的争议,明白审题要认真,要注意石柱有两条,且立着放入高2m的水池,“两条石柱没入水池部分的体积=溢出的水的体积”因此,正确的解法为3×2×2×2=24(m3)。

上述案例,由于学生对题目阅读没到位,关键字词没悟透,导致解题时出现了错误。通过同学之间的不断辩论、追问,从而明白了错误的根源。

三、问在意外生成之刻——演绎精彩

“美丽的风景常在课堂中显现。”因此,教师应具备敏锐捕捉创新信息的意识,“蹲下身子”问清缘由,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意外”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精彩。

笔者在执教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中“解决问题”一课时,要求学生灵活处置有余数的数学问题。先出示例1: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算式:22÷4=5(条)……2(人), 余下的 2 人还需要再租 1 条船,5+1=6(条),所以一共要租 6 条船。同时,又出示了另一道例2:有23个扣子,每件上衣钉4个,可以钉几件上衣?算式:23÷4=5(件)……3(个), 余下的 3个扣子不能再钉1件上衣,因此,只能钉5件上衣。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掌握了对余数“进”或“舍”的处理方法。可在练习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要做50个灯笼,张爷爷每天最多可做8个,需要多少天才能做完?大部分同学都采用50÷8=6(天)……2(个),6+1=7(天),所以,需要7天才能做完。笔者正准备练习下一题时,却发现同学C直挠头,好像不理解似的,便问她:“你觉得哪儿不对劲?”“我认为这里余数采用‘进一法不合理!”同学们都笑了,甚至有个别同学还做鬼脸小声说:“余数采用‘进一法都不懂!”同学C被急得一脸通红,说不出话来。为了弄清她“错”的想法,笔者又问:“别急,慢慢来,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同学C连忙说:“张爷爷每天最多可做8个,那么半天可做4个,题中剩下2个,张爷爷不是半天就能做完吗?为什么要算1天呢?应该是6天半!”

是哟,“6天半”更准确!但余数能采用‘进半法吗?在一年级数学里,就学习了“整时”“半时”,而且,农村帮人打工也常常分“1天”“半天”计工,案例中,同学C是生活的有心人,她的想法是非常合乎实际情理的。若没有及时、有效地追问,精彩会不期而至吗?

四、问在生活脱节之处——知行并进

在课堂上,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欠缺,解答一些比较模糊的问题会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师在关键处可进行适当的提示性“追问”,让学生排除干扰,剔除误区,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

例如,在执教“两位数乘三位数”一课时,为了检测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出示如下习题:“某校组织研学活动,每人费用为198元,四(1)班有46名同学。带多少钱合适?”(下转第30页)生1:46接近50,198接近190,50×190=9500,带9500元;生2:198接近200,46×200=9200,带9200元;生3:46接近50,198接近200,50×200=10000,带10000元;生4:46接近45,198接近200,45×200=9000,带9000元。教师听后,笑着说:“四位同学说的都挺有道理,都能估算出积的近似数,可哪一个最合理?”有学生准备采用竖式计算了,这时,教师又笑着说:“准确值都出来了,还需估算吗?”

案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估算而估算,没能结合实际,合情合理地采用灵活估算的方法,经教师启发性地提示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1.要往大估,估成整十、百数;2.只能估大一个因数;这样的乘积才能略大于精确数,因此,生2的解法是最合理。从而,真正达到了知行并进的效果。

追问,只有问在恰当处,问在拐点上,才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内化新知,掌握知识本质,成为课堂互动的催化剂,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助力学生实现在“弯道上超车”的功效!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数学书 小学 五年级 下 2015版 人教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10.

[2]《教材解读》编写组.教材解读·数学 二年级 下 RJ版[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01.

[3]王   锟.如何将小组合作模式有效运用于低年级“解决问题”课堂[J].考试周刊,2017,(96).

猜你喜欢
提升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