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峰,达峰,时不我待

2021-04-10 09:59
中国生态文明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耗能达峰世卫

2030年碳达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2060年碳中和,是我国确定的重要目标。现在距离碳达峰不到10年,从达峰到中和只有30年。无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还是参照国际先例来考量,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都很紧迫,任务都很繁重。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各种矛盾交织、压力叠加,是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

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高强度治理,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度下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排成果。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降到了33微克/立方米,PM2.5未达标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

但是,由于存量基数太大,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还没有出现。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仍在千万吨以上。根据专家测算,这个数字至少要下降30%到50%,环境质量才能出现明显改善,而要实现根本性改善,必须下降到百万吨级。

我们已经实现了预定的PM2.5治理目标,但35微克/立方米只相当于世卫组织过渡值第一阶段标准。即使是这个标准,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仍有37%以上未能达标。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还不稳固,一遇静稳、逆温、湿度大、低压辐合等不利气象条件,往往就会出现雾霾。2020年和2021年春节期间北方部分地区发生的重污染过程,就是典型案例。从总体上说,我们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是中低水平的提升。未来不到十五年,空气质量要达到和好于世卫组织过渡值第二阶段过渡标准,即25微克/立方米,尚需付出巨大努力。

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全球大背景。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我国与欧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很多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已经双双下降,我们正在双双上升。美国在2007 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碳排放峰值也在这一年实现;到2019年,两项指标分别下降了15%以上。欧盟2006 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碳排放高峰也同时出现;到2019年,两项指标都下降了22%以上。在同一时间段里,即从2006年到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却分别提高了将近70%和47%以上。欧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预计是60年,而我们只有30年,无疑难度更大,矛盾更集中。

除了上述两个既有困难,我们还必须面对疫情后经济恢复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个别地方为了短期刺激经济增长,试图集中建设高排放、高耗能项目,给碳达峰、能耗双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治理等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和风险。这种苗头和倾向,必须压住。如果不能坚决遏制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增长,如果不能严格控制高排放、高耗能项目上马,对碳达峰、对空气质量改善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碳达峰不是攀高峰,绝不能试图通过上马高耗能项目,人为拉高高峰值来实现低水平的达峰。

2030年和2035年,是两个没有余地的关门期限,碳达峰和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必须分别在这两个时间节点完成,并且力争提前。否则,碳排放的峰值就会更高,污染物的存量就会更大,削减的成本就会更高。达峰,达峰,时不我待。从一定意义上说,碳达峰与碳中和就是逆水行舟,就是背水一战。

猜你喜欢
高耗能达峰世卫
科学认识和调控高耗能产业
中国特检院“十三五”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工作回顾
迎接人口“达峰”
世卫:仅戴口罩是不够的
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的协同治理路径
世卫组织宣布非洲根除脊髓灰质炎病毒
基于统计学的中国典型大城市CO2排放达峰研究
肺功能检查在小儿大叶性肺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世卫组织建议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
浅析加强高耗能企业用电检查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