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材料成型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04-12 20:19索忠源刘祥玲吕海波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工科成型

王 鑫,姜 峰,索忠源,刘祥玲,吕海波

(吉林化工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在新工科“新理念、新要求、新途径”的背景下,应对变化,塑造未来,培养多元化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各个高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课程改革应对新形势下的变化与挑战[1-3]。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和根本[4]。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而是专业教师要从专业课程中发现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把为人处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品质和精神、爱国主义以及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与知识内容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具有专业能力、优秀品格和意志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一、专业课中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材料成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并且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正在发展的学科,要求既有机械学科的基本能力,同时还有材料学科的知识,以材料加工为对象,以自动控制为保障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5-6]。这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材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先进的思想,传承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和价值引领,于细微处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能量,树立职业道德规范,团队协作和就业领域扩展,使之与专业知识很好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材料成型专业课程现状如下。

(一) 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点显性教育,忽略课程思政隐性教育

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性和工程应用较强,对学生安全意识、职业规范和设计精确方面要求较高。教师授课过程中往往重视知识点的讲授,忽略知识点的工程意义和思政渗透。课程设置上,内容陈旧,理论性太强,缺少工程应用背景,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发挥出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渗透作用,不能适应新工科的发展[7-8]。个别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到位,被动参与,课程内容中知识点与思政教学内容结合不好,硬搬硬套,只重视课程试卷的考核,教学效果和评价方式展现不足。

(二) 教学手段和课程引领落后,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

实践环节内容较单一,大多采用验证性实验,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设计性思维的培养,且实验和设计内容陈旧,与企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相距甚远。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注重知识内容的讲解,忽略人文情怀、价值形式、传统文化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引导,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职业规划不清晰,缺乏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课堂内容枯燥,不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为前提,增加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9]。其次,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和内容,教学目标要细致明确,教学案例要自然引入,同时要更新教学手段,将学科前沿的知识内容带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最后,完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课程组和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模块,健全课堂管理办法,丰富评价机制,即使是考试内容也多元化,开放性试题为主。

(一) 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混合教学模式

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上课前做好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活动。课前将本次课程相关的精品课程视频、学习资料、动画、案例、微课发到平台班级中,同时发布本次课程的实验内容,工程应用情况。对重点内容采用让学生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也来给大家讲课,采取同学互评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大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同学们在录制微课过程中,纷纷发现了好多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也发掘了专业内容当中的“思政味儿”,课后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师进行点评,在线上平台上展开了多次丰富的讨论,扩宽了视野,在课堂上充满了正能量。

(二) 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课程思政

1.爱国思想、大国重器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材料成型专业基础课工程制图和机械设计两门课中,在讲到螺栓画法时,可以联系古代榫卯结构,这是古代机械的辉煌,从原理到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在讲到螺旋和螺纹时,讲述机械发展历史,如鲁班造车、木牛马车、多足步行机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讲到金属学与热处理中,古代青铜剑宝剑,体现人类智慧的结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焊接原理及工艺课程上讲连接原理时,可以联系实际汽车和高铁的生产,可以把当今中国十大国之重器“天宫、蛟龙、国产航母、国产大飞机、高铁……”讲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国家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10]。

2.责任担当、树立“三观”融入专业课及实践课程

在焊接结构课程中讲到焊接结构脆性断裂时,我国发生多起由低应力脆断引发的事故,其中一起是学校所在地吉林市一台400 m3的液化石油储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破裂引发爆炸,事故原因是接头热影响区出现裂纹硬度偏高,由硬度测试值推测预热温度只有80 ℃,远未达到165 ℃的工艺要求。这主要是由于焊接操作风险意识低造成的,使学生意识到只要积极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通过专业技能和责任心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引入案例“切诺贝利事故”和“丰田召回门”,这些均是由一个零件的失误造成严重的事故,结合网络资源丰富课堂内容,课堂引入专业技术案例,如大国工匠高风林为中国火箭焊接“心脏”,无一失误,攻克了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世界性难关。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精神,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大国的工匠精神。

3.创新意识、科研精神融入专业课程

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把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把生产实际和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和实例融入教学内容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补充科研人员的试验内容和一些新的仪器设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检索资料,查阅标准,踏实工作,勤于思考,精益求精。材料成型专业就业领域即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课程上补充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新材料、能源动力等领域的制造和发展,这些都与材料成型专业涉及的焊接制造、模具设计和材料冶金等专业知识密不可分。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 语

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积极学习政治思想,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不仅教授专业知识,同时进行思想和文化传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爱国敬业,踏实创新,乐观向上实现自身价值,成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材料成型专业复合型工程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工科成型
成型液压机技术改造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向接头注射成型模具设计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微注射成型PP/ABS共混物相形态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