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04-12 20:19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吉林省红色

石 筠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着手深化爱国主义教学研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与此同时助力精神文明建设。吉林省红色资源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构建以IP为核心的新连接符号及话语体系[1]。将红色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相结合,能够为高校打造特色爱国主义教学模式提供基础条件,促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得到拓展和创新,也为高校大学生传承和践行爱国主义时代精神提供了载体和途径,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一、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初探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思想引领、加强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以丰富的教育载体进行展示,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思想的接受程度,优化教学效果。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获取战争胜利,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历史征程即为红色资源,包括在抗战过程中流传至今的爱国事例、抗战遗址遗迹以及永垂不朽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且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独一无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的重要历史资源。

吉林省红色资源包括吉林省革命史、奋斗史,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吉林人民艰苦奋战而凝结出的崇高理想信念,涵盖着无数感人至深的革命事例、先进人物以及先进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是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榜样力量、标杆风范的重要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的形成,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起着积极作用。

相比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灌输方法,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是一个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将吉林省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是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它需要将学生体验作为教学基础,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打造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方式。对吉林省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打造身临其境教学体验方式的目的,革命遗址遗迹、红色图片、书籍、实物、红色革命故事,都能够使学生更直接地接触红色资源,更直观的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鲜活的教材,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造条件,优化教学效果。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正是通过增强认知感来获取对红色文化全面的了解和欣赏,助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展开。

新时代如何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并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紧密融合,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开展过程中亟需且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将其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升华总结,并与红色资源本身相结合。其次,要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大环境以及受教育者的根本需求,结合有效的传播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爱国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如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确保红色资源严肃性的同时又牢牢把握住了时代发展脉搏,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感,提高爱国主义教学效果。

二、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分析

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高效地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可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意义是否得到深入探索、整理以及总结。

(一)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人生价值正确树立的重要引领。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在高校进行立德、育人等思想指引的同时,也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确立了正确且坚定的政治方向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首先,坚定且保持政治方向性原则,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所培育的学生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而这也是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助推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立德树人价值的首要原则。其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指引,不断坚定高校大学生为追求真理与人生价值而始终拼搏奋斗的决心。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同时,从思想逻辑的根本上阐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方向性、建设性等多项重大问题。大道启人以大智,培养栋梁之材就需要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要阵地,使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教育的大讲台上展现其不可或缺的思想价值。

(二) 提供案例素材,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见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与上升高度,是民族凝聚力与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来源,而其发展的真谛就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也是其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的凝聚彰显。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偏向程式化,很多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所提供的内容,难以与学生在新思想领域产生共鸣[2]。而要实现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就必须将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原则放在首位。首先,在讲述英雄人物实际时可以利用音频、视频以及第二课堂的丰富教育形式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其次,充分利用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生动的案例凝练全新的教育素材,使学生在真实的所见所感中记录内心真切感悟,以此点亮人生信仰真谛,以榜样的力量继续书写华彩篇章。

(三) 拓宽教育途径,增强实际效果

当前,高校思政课仍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载体,而这样整体且系统的理论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客观主体性与自身独立性,并且在多元社会发展中仅靠传统地口头讲授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高效的教育效果。因此,许多高校都在挖掘新的教育途径,譬如“隐形教育”,这里的隐形并不指教育本身,而是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潜移默化中接受、形成、消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从根本上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果。在已有的多元且丰富的吉林省红色教育资源基础上,打造红色资源IP,使红色资源融入实际思想理论教育中去,以正确对应时代的发展。通过高校思政课堂多媒体教学形式[3],穿插英雄事迹,发挥榜样力量引领作用,建立红色资源线上学习之旅,以此不断增强爱国主义理论感染力。

三、 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审视

吉林省高校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目前而言,在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爱国主义这一教育途径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当今社会形势的复杂化和网络信息的世俗化,使高校无法完全发挥其真正价值,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程度也达不到预期标准。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红色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率都存在较大问题,从传播途径来说,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三大方面:网络环境、教育实用主义和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一) 网络环境降低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侵蚀的抵抗力

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就必须做好资源的传播渠道。目前,社会对于红色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在如今利益占据大部分市场的社会形势下,利润空间稍小的红色资源并不被商业化媒体所看重。但是通过打造红色资源IP途径协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对该资源传播渠道的要求极高,社会宣传推广红色资源主要依赖政府、高校等层面开展进行报告会、课堂。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缺乏、单一传统教育手段的实施,都无法满足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追求个人价值的大学生。

这种单向的传统教育手段难以在信息化时代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收效甚微[4]。互联网涵盖了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文化鱼龙混杂,尤其是现今媒体愈发繁荣,为了博取流量,迎合受众的品位,各种信息、视频充斥着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出生在较为优越环境下的“互联网土著”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无法准确判断信息的正确性,这些信息隐藏着大量的弊端,降低了大学生群体对不良文化的预防能力,潜移默化地扭曲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道德[5]。

(二)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方式和有效性尚在探索

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逐渐功利化。在课堂上,部分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都侧重于强调课程内容知识性教学、专业性教学等现实性问题,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高校受到实用主义影响的最直观表现。近几年,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屡见不鲜,而利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堂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并不理想。此外,爱国主义内容单一,形式化严重,缺乏吉林省当地爱国文化资源,缺乏代表性和特殊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低,降低了大学生学习了解爱国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易使大学生无法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有清楚认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有正确理解,从而出现爱国精神淡薄的问题。

(三) 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运用

高校其间是大学生三观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接触到的各种思想都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偏爱新颖的事物,对爱国主义有着自己的独到看法。但目前爱国主义教育手段仍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授课形式单一,无法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此外,高校对于吉林省红色资源的运用并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文化资源零散,没有进行归纳和提炼,若直接进行授课,大学生则无法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因而,即使课堂利用吉林省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也无法准确理解其精神内涵,无法有效融合起到育人作用。

四、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目前,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有效路径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必然需求。针对分散化的红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理,梳理整合,并进行相应宣传,打造线上红色资源IP,正确实行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切实发挥红色资源在爱国教育方面的能动性和重要性,助推当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一) 挖掘整理与推陈出新相结合

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并加以梳理整合,是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条件。挖掘、整合红色资源也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行条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爱国主义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深刻理解其中蕴藏的内涵,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6-7]。首先,应注重红色资源挖掘整合的系统化,收集实物、整理资料,参观抗战遗址,了解健在抗战老兵亲身经历,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并进行相应推广宣传。其次,将相对分散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目前,多数红色资源散见于吉林省各地,且分布不均匀,整合全省红色资源,形成系统资料库是助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爱国主义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深入发掘吉林省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并加以整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情感,是打造浓厚校园文化的有效方式。单一的灌输型教学方式难免让受教育者感到枯燥,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能够让红色资源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中,从而使新时代历史教育融入更多新时代文化内涵,使高校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找到人生价值目标,时刻与祖国站在一起,休戚与共,通向同行,实现爱国主义教学根本目的。

(二) 资源载体与利用渠道相交互

打造线上红色资源IP能够有效增强红色资源对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助推作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文化丰富、开放性强的信息化互联网时代面临了良好的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攻克严峻的挑战。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新型传播工具,不同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手段的教师单向授课,它在实现师生双向互动,信息传输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教师可以发布线上问题,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情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图片、视频、音乐的这种具有时效性新颖形式可以增加爱国主义内容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下课堂是当代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发挥红色资源在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打造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中之重,为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其深刻的教育价值,打造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为高校学生接受系统化红色教育打造平台,将红色教育带入课堂,使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8],强化学生思想认知,提高认同感。

(三) 协同意识与考评机制相适应

正确实行吉林省红色资源IP协同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切实发挥红色资源在爱国教育方面的能动性和重要性。有效融合红色资源和爱国教育的内容,并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帮助红色资源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其最大价值。

在建立有效考核机制时,需要注意高校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情况,坚持公平科学,操作可行的评价制度,能够有效发挥教师的融合、利用意识。一是基本评价:简单来说就是教案设计,其内容主要包括红色资源体现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整合提炼,红色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9],进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二是过程评价,就是对高校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授课的内容、形式的过程考核,并进行有效修正和补充;三是结果评价,对教师的授课成果进行评价,评价依据主要是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是否能够有效落实到自身行为。良好的考评机制对于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大积极影响,能够有效规范教师进行授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切实提高教师自身掌握融合吉林省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程度和实行特色教学的能力[10]。提高教师自身授课素质修养,能够让教学监督更加顺利地开展和进行,科学规范教学活动,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素质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吉林省红色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红色是什么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红色在哪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追忆红色浪漫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