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助力储能技术人才培养

2021-04-13 00:44韦伟峰周亮君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储能技术创新人才课程思政

韦伟峰 周亮君

【摘要】储能技术是当前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中的关键环节,国家战略对储能技术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如何融合思政教育,进一步加快储能技术(本文中特指电化学储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这是当前储能技术人才教育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在储能技术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可行方案,探索课程思政助力储能技术培养的实施路径,旨在培养面向国家战略的储能技术创新人才。

【关键词】储能技术  课程思政  创新人才

【课题项目】2020年度中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粉末冶金原理》启发—研讨式教学的实践探索”(2020 jy029-4);2020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化视野下储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20JGB098);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水平科研支撑下的‘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HNJG-2020-004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9-0026-03

2020年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并于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驱动力即是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降低煤电占比,大力发展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其中储能技术是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持续稳定利用的关键基础,其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新能源车、航空航天、日常电子产品、建筑节能等方面[1]。能源结构调整为储能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向储能技术创新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文件明确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日趋完备,本硕博人才培养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2]。我国即将进入十四五规划中,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培养储能技术创新人才,充分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强有力保障。

高校是立德树人、培養人才的最主要基地,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加才干的主要场所。关于高校培养人才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这种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进行,产生协同效应,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推进要求。储能技术作为能源结构调整中的重要环节,其人才储备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思政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储能技术人才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1.思政教育融入储能技术专业教育的意义

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良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也是对我国高校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思政元素主要包含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方面的学习。思政教育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责任感、认真负责的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为目的,将其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具有以下重大意义。

(1)丰富课程思政理论研究

2014年,课程思政的教育概念和模式才逐步形成;2016年,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正式提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截止到2021年,课程思政的成长时间仅有5年,高校均处于从理论到实践的摸索时期。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都较为薄弱,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储能技术专业教育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储能技术专业教育,使储能技术育人融合到思政教育的总体格局中,厘清具体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析课程思政在具体专业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丰富高校课程思政理论体系,使高校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原有框架内,实现交叉融合,为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储能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2)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人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新时代新环境下,各种海量信息不加分类地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进入学生的生活,严重影响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高校学生违反纪律、道德、法律的事情时有发生(高校学生涉嫌洗钱、大学生掏鸟案等),技术人才的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近几年每年均有超过70万学生留在国外工作-教育部公开数据)、心理问题时有发生(高校学生自杀、退学情况一直存在)[4]。通过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可以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更加有效地、广泛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科技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有国界。通过课程思政,在培养储能技术人才的同时,也鼓励和倡导未来的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储能技术发展做贡献,服务于国家战略。

(3)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以积极态度探索、学习专业课程[5]。思政元素的引入,可以通过科学家故事、科学发现过程等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明确学习的目的,有助于增强学习动力。

(4)利于培养储能技术人才的人文素养

新时代,由于杂乱信息、专业学习等原因,常常使高校学生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当前国际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强调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国家的战略进行和进一步发展有极大帮助,因此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重要。我国历史悠久,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和发人深省的故事,具有深厚魅力和独特的文学价值。在储能技术专业学习的同时,引入历史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探索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5)利于提升教师素养和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课程思政的实行离不开教师,课程思政的效果与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息息相关。目前高校教师还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课程思政引入多种元素进入课堂,促进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2.当前储能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化学基础要求较高

电化学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方面的技术,主要专业课程涉及到相关化学背景知识和物理化学知识,尤其是电化学方面的知识基础,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对各个储能体系的基本原理能够完全掌握[6]。

(2)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知识的理解、学习思维的发散、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成果的创新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因素如高考之后的极端放松、社会各种诱惑、各种思潮和观念的冲击等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储能技术更新换代快

近些年来,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不断出现,新名词新概念不断出现。尤其在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随着社会需求增加,发展日新月异。例如,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于锂离子电池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负极材料、电池体系等方面均有改进,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都有新的突破[7]。对于这些新突破和新进展,应该及时跟踪,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知识和技术前沿。

(4)课程与产业紧密度不高

电化学储能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学习外,应该重视专业学习与产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实现技术创新。如锂离子电池领域,很多技术和工艺并非出自实验室,而是来源于生产实践过程中。通过与产业结合,学生更能深入理解产业发展,在未来就业做出更满意的选择。

3.课程思政助力储能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

针对目前储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课程思政为主推力,以培养“四个面向”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可以采取以下路径:

(1)思政引领,激发学习活力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单一的专业知识传授方式,引入多样的思政元素,如社会主义道路信念有利于学生树立奋斗目标,科学家故事、我国储能产业的起源及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国储能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技术自信和民族自信,从而能够在多元化发展的各种思潮和观念的冲击下摆脱困境,更有动力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创造。

(2)修改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势必会对原有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造成影响。通过对课程标准和内容的优化创新,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向而行,互相促进。同时针对储能技术对物理化学知识要求较高的现象,要求学生提前温习物理化学课程,温故而知新,对物理化学基础进一步掌握,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储能技术专业课程的内容。

(3)改进教学方法

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任务,除了课程设计进行创新外,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将实践、能力、思考的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中。以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项目任务为中心”,體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项目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激励竞赛和讨论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辅助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云课堂分配任务、讲解内容,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8]。

(4)重塑课程评价体系

重塑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以学习态度、小组内参与积极度、遵守记录和实践训练等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结果评价以课程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日常积累和实践学习。

4.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创新性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进行,产生协同效应,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思政与储能技术专业课程相结合,实现从单一的专业课程向多元化育人局面的转变,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提升专业课程教育质量,促进专业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励学生汲取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成长为四个面向的储能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晟,彭怡婷,闵宇霖,等.电化学储能材料及储能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21(9):1-18.

[2]刘云花,邹树良,马先果.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探索[J].山东化工,2021,50(6):214-216.

[3]彭红军.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1,131(5):1-3.

[4]崔玉隆.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527(4):137-138.

[5]于岩,李莉,由园,等.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兴趣的策略研究[J].化工时刊,2020,34(11):25-27.

[6]李建林,王哲,王力.储能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启示[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10(2):774-779.

[7]严晓辉,陈海生,张雪辉,等.国际储能产业政策及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分析[J].中国能源,2011,33(11):28-33.

[8]张世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

韦伟峰(1978年11月-),广西崇左人,男,博士,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新型固态储能材料与器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储能技术创新人才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储能技术在现代供暖中的应用
平抑风电出力波动储能技术比较及分析
“储能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浅谈能源互联网储能节能技术发展及应用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