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策略探析

2021-04-13 23:42黄婧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个体德育

黄婧

[摘要]现代学徒制属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而该项教学手段的最终结果与德育教育有直接关系。基于此,为保证学徒制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得到较好应用效果的同时高职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本文首先对基于学徒制开展德育教育重要性,以及该项工作具体开展的现存问题加以分析和阐述,随即提出在此背景下高职类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033-02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在教育体系及经济体制同步改革影响下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其目的是为确保自身所培育的人才更为符合社会企业及行业的人才聘用要求。当前已有部分高职类院校对于学徒制这一教育模式给予高度关注,同时也经过重复性探索与研究构建出全新的人才培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院校本身与企业进行有机合作,并在专业课中教师及企业实践师傅联手共同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促使该教育体系中的学生群体能够将个体实践及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高职院校以现代学徒制视角开展德育工作重要性

从学生个体能力角度讲,高职学生通常所展现出的是自身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及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表现略差,而该系列问题对于其后续成长及工作都有重要影响,基于此高职类院校需要在实际教育中承担该项职责,对其所呈现出的个体问题加以矫正。而在贯彻高职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树立个体思想观念极为重要,所以为促使该阶段教学有明显效果,学生也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技能学习,各院校需对该项教育重要性有明确认知。此外,培养综合素养过硬的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责任之一,而在综合素养中道德品质以及个体基本素质对于学生个体及社会发展极为重要。新时代下,因国家及社会双方对于综合素质提出全新要求和标准,因此高职院校需立足于具體标准之下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除传统专业技能教学外同时需要适当增加德育教育比例,以此确保高职学生能够严格规范个体行为,满足社会进步需求。而从学生后续择业角度讲,企业是其首选就业方向,因此为使高职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工作性质及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利用是一个效果极为突出的教学方式山。但因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该模式了解不够彻底,所以仍存在部分企业将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作为学徒培养的重要工作,对于德育教育则认为应由院校自行负责。实际上,社会企业现代学徒制影响下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将本企业文化更好地灌输给学徒,进而增加其对本企业的归属感,增加自身吸引力;同时学校通过对企业落实德育教育的各种手段与方式,更有利于其进行自主改革,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能够更为多元化;最后,现代学徒制影响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做事方法,同时也可感悟更多人生道理,通过实践促使个体有更大进步。

二、当前学徒制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现存问题

(一)学徒制模式下德育工作开展有一定滞后性

对当前高职院校调查发现,有少部分院校对于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全面,进而导致该项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其原因则是院校在对德育工作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时,仍以传统意义的道德伦理讲述为主,所涉及的教育任务也仍停留于“三观”教育之上,并未立足于现代学徒制模式,同时对职业类院校学生特点以及德育主体地位都有极大忽视;再者则是部分院校开展道德教育时所选择的方案相同,未针对性考虑不同年级所出现的德育问题,进而导致教育方案缺乏一定层次性。此外,德育工作开展形式单一、教育元素不够丰富,课堂讲解仍是部分高职院校的首选方式,实践活动融合度较差,从而致使教育效果较差。

(二)社会企业对德育教育并未给予充分重视

随着现代学徒制的日渐发展,该方式已然成为企业培养技能型员工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企业在落实人才培养环节对其道德教育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反而是将技能学习的最终效果视为该教育方式成功与否的评判指标,仅认为只要高职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专业技能则代表现代学徒制成功,由此则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明显缺乏德育教育,长久影响不仅会导致企业内部凝聚力有所下降,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发展和学生个体成长。除此之外,学徒制视角下企业师傅自身道德素养对德育工作开展效果有直接联系,若该类型师傅自身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缺陷,则无法为高职学生起到较好模范作用。

三、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网络建设,提升高职德育覆盖层面

对当前网民构成结构进行分析,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并且现代社会中智能手机和各种移动设备已然达到普及,高职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及时间皆有明显增多。而随着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学生往往需要分别前往不同企业参与实训,所以人员具有较高分散性和流动性,但通过对于微信、QQ各种互动平台加以利用,可促使德育工作效果有显著提升。基于此,首先,各高职院校需要对德育工作思路加以转变,充分认清当前该项教育工作形势,高职学生属于互联网的主要受众者,所以在此种背景下,开展德育工作不仅能够带来挑战,同时也可为该工作提供更多契机。因此,各院校需对网络德育这一全新教育模式积极探索,进而促进高职学生综合发展。此外,各院校也需对自身德育工作方法观及主体观进行创新,网络德育教育下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方法皆有重大改变,所以,高职类院校应着重于突出学生与职教人员间的平等性特点,从而促使其能够对道德素养有明确认知。其次,打造网络德育教育团队,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所能够获取到的信息类型更为丰富,甚至针对于网络平台的各种时事热点学生会比教师更早掌握,因此只有在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时,教师和企业师傅尽快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才能够辅助学生将校内外实训中所面临的各项问题充分解决。由此,各院校需加强校内辅导员及思政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加强该方面的技能培训,而为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可采取制度约束的方式,从而使其能够顺利在网络背景下开展德育工作。最后,网络环境下注意德育开展方法创新,鉴于这一要求,校内辅导员需充分了解当前网络上的各种语言文化,主动融入学生日常,选择其喜爱度较高的方式进行网络德育工作。

(二)巧用企业德育资源,积极构建德育平台

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开展德育工作不仅要由院校单方面进行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企业的完美配合。因此,只有高职类院校深入挖掘企业内的各种德育资源,形成校企联合落实德育的工作方式,才能充分保证德育教育效果全面提升。首先,企业德育元素挖掘,内部价值观属于一个企业发展与生存的主要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社会责任、团队精神以及绩效理念等诸多方面,而该系列元素皆对高职学生个体职业素养养成有重要意义。从创新意识角度讲,只有不断对管理和技术进行创新,才能够促使企业拥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且学生也可在此影响下进一步加强个体创新创业意识,而从制度文化角度分析,此要求属于员工必须严格遵守的规章制度,因此在进行实训期间,高职学生通过制度文化熏陶,有利于其强化自身规则意识。高职院校所要做的则是对各项企业资源深入探索,并将其与德育工作完美融合,促使该项工作成果有较大突破。其次,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展德育,学徒制这一方式促使德育教育主体从传统单一化逐步转变为多元化,因此,各院校可与企业积极沟通,在合同或协议中对合作双方所应承担的德育内容和个体责任加以明确规定,从而保证德育工作具有一定连贯性,同时也可使合作企业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具体实训的各个阶段。最后,鼓励各合作企业参与相关专业的社团活动以及院校所举办的各种文化类活动。该类型活动一直属于高职院校中的隐性课程,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精神方面也持续发挥着促进作用,鉴于此作用,高职院校需加强引导、扩大社团活动资金投入,与此同时,也需加强制约,并邀请合作企业为校园活动提出各种指导意见,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校园及社团活动中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进行渗透,从而使高职学生可以在极为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加强个体素质。

(三)优化德育内容,强化学生道德认知

对高职德育内容进行优化,应将职业规划与发展作为重要载体,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德育实践能力养成。首先,着重于职业规划和针对性指导,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各项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并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辅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方向和理想。此外,通过职业规划也可促使学生群体进一步加深对后续工作的岗位认知,有效锻炼其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及个体就业能力。其次,从院校角度讲,德育内容的优化需要以学生特点为切入点,适当融入职业精神和道德等各方面内容,使其养成较好职业行为习惯,同时也应将德育特殊性加以结合,突出心理教育和公德教育重要性;而从企业角度讲,在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企业师傅需要将重点放置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和岗位职责上,并要求其对企业文化有清晰认知,而师傅则需时刻以身作则,通过个体行为影响学生价值观念。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应深入强化与企业间的合作力度,并以此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参与道德教育,而通过转变德育工作思路,挖掘企业德育资源,优化德育内容等诸多方式,可进一步促使德育实践与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从而将德育教育实效性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金融鑫,石明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学生活动中实现途径研究[J].作家天地,2021(14):176-177

[2]王启蕴.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研究[J].科技风,2021(13):169-170.

[3]赵秦,宋建威基于現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20(2):86-89.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个体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