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沁园春·雪》作品分析与演唱探讨

2021-04-14 21:52刘玉洁
卷宗 2021年8期
关键词:沁园春咬字词作

刘玉洁

(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毛泽东于1936年创作的《沁园春·雪》,是他早期借景言志诗篇中非常突出的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作曲家的宠儿,被诸多优秀作曲家争相谱曲,甚至被移植到多种文艺形式之中。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得以保留的以《沁园春·雪》为词的音乐作品大概有十余首,其中广受认可与喜爱的是生茂、唐诃的演唱版。不同时期的音乐反应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倾向,音乐作品及演唱也随之会有所调整,对《沁园春·雪》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与演唱探讨,希望藉此挖掘出以毛泽东诗词为底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艺术之美,最大限度、全方位地展示毛泽东诗词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1 生茂、唐诃版《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毛泽东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诗词创作别具一格,词作《沁园春·雪》的“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词作以雪为题、借雪言志,行云流水、辞通义达,直抒胸臆、酣畅淋漓,表达了词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奋斗精神。这首词作一经发表,便成为鼓舞群众斗志的战斗诗篇,也受到作曲家的喜爱,依托该词所创作的音乐形式丰富,有独唱、合唱演唱形式以及艺术歌曲、戏曲创作体裁等[1]。传唱度最高的,当属生茂、唐诃的演唱版。生茂、唐诃为军旅作曲家,1966年二人合作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雪》,但基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这首音乐作品并未发表。1967年10月,他们又选出毛泽东其他的诗词以及有关的语录进行谱曲,最终推出了包括这首《沁园春·雪》作品在内的声乐套曲。这一声乐套曲甫一面世,就凭借着新颖的形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喜爱。但非常遗憾的是,套曲最终仍只留下了这一首经典作品为大家所广泛 传唱。

2 生茂、唐诃版《沁园春·雪》的作品分析

为了准确地表达对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充分演绎歌曲所具备的风格,可对生茂、唐诃版《沁园春·雪》的曲式结构和调式调性进行追根溯源、深度解析,为演唱者的二次艺术表达提供重要的参考。

2.1 曲式结构

生茂、唐诃版《沁园春·雪》的曲式结构较为复杂,歌曲为复二部曲式,共86个小节。整首歌由2/4、4/4、4/8拍交替而成,歌速为中速偏慢,曲调较宽广,气势恢弘庄重,带有明显的中国式诗词的抑扬顿挫,与原词的意境相得益彰。歌曲可以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乐段,整首曲子完美承接了词作本身的情感走向,在节奏力度上以及情绪表达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第一部分(第1小节-52小节),用舒缓悠长的音乐旋律、相对平稳的音乐节奏以及适中的力度,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北国壮阔的冰雪图景;第二部分(第53小节-86小节),词作的下篇夹叙夹议、借史言志、借景抒情,纵横捭阖、谈古论今,豪情壮志溢于纸上。因此,下篇配曲的音乐风格更加激昂,节奏变化较多,力度调整也较快,令人有酣畅淋漓、壮志凌云之感[2]。

2.2 调式调性

生茂、唐诃版《沁园春·雪》是依词配曲而来的属性,歌曲的调性为D羽雅乐调式,整体有一种小调式的色彩,虽然作曲者也有几处采用了同宫系统的转调,但曲调整体仍偏重舒缓,表达流畅,但其中又张扬着澎湃磅礴的激情。同时,音乐作品从传统的民族戏曲艺术——昆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元素,音乐行腔流畅优美,跳跃性和旋律性明显,甚至多处出现跨越极大的五度、八度的反跳,情感抒发十分畅快,情绪对比也比较鲜明。

3 生茂、唐诃版《沁园春·雪》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必然是词、曲、唱俱佳的。演唱者要在对作品全面深刻的理解下,凭借着高超技巧的演绎以及生动准确的表达对歌曲进行再次创作,这也是在以另一种形式向广大听众传达自身对歌曲的解读。为了更好地演唱《沁园春·雪》这首歌,在对歌曲进行全面细致分析后,可以从呼吸、咬字、节奏、情感等方面做进一步 分析。

3.1 呼吸技巧

“良好的呼吸才能成就动听的歌声”,呼吸是演唱技巧的首要因素。掌握一定的呼吸技巧,是声乐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呼吸,包括呼出和吸入两方面,演唱者应当能够根据乐句的长短强弱来控制呼吸。《沁园春·雪》这一音乐作品情感丰富,情绪转换较快,对演唱者的呼吸状态要求较高,演唱者依据歌曲的实际需要,首先要确保气息的稳定性,还要掌握灵活处理气息的技巧,如叹气式、惊讶式等,才能更好处理歌曲中跨度较大的反跳,避免产生虚浮、僵硬的现象,方能演绎好这样出色的一首佳作。例如,在歌曲开篇时,一句“北国风光”气势如虹,演唱者要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尝试将气息扎根脚底,确保声音结实有力;“千里”、“万里”之前做好继续大口换气,以深吸气直接找准歌唱的高位置与头腔共鸣点,使声音在有支点后音量逐步变强;“惟余莽莽”与“顿失滔滔”,则需要稍微用点强气息给予强调,等等[3]。

3.2 咬字、吐字

“字正”则“腔圆”,咬字、吐字是歌曲演唱的关键因素。《沁园春·雪》因为脱胎于文学作品,带有诵读的意味,借景直抒情怀,就更要做好“咬字吐字”。生茂、唐诃版《沁园春·雪》中的第一句“北”字统领全文,要咬住字头,衬托出北国的磅礴气势与词作者的胸怀;第二句“望”字统领下文,有登高望远之义,演唱者要“望”字要坚定有力,唱出豪情万丈,突显出词作者高大伟岸的革命者形象;其后的“长城”、“高原”、“山脉”都是词作中所重点描绘的美景,要突出重点;“顿失”二字中的“顿”,有突发之意,演唱时可以稍微用点力,寒威之烈,演唱的时候要给一点力量,咬字要紧一点;下篇中的“略输”“稍逊”,因为有否定意味,咬字时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不可咬得太紧太硬;“只识”有嘲讽之意味,演唱时应咬住字头,可以稍微强调一下;“俱往矣”三字虽然字意连贯,但在演唱时却可以突出字的“颗粒性”,每个字唱完后可稍微停顿以下;“今朝”二字是曲中之重,要清楚地咬住字头,甚至还要用重力进行强调。

3.3 速度、节奏

节奏是一种富有韵律性、规律性的变化,是歌曲演唱者关注的重点。生茂、唐诃版《沁园春·雪》乐曲虽然整体旋律舒缓、节奏悠长,但节奏变化较多,2/4拍、4/4拍与4/8拍交替出现,作品中的附点音符也比较多,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做好对变化节奏的把握,针对附点音符还可尝试增加拖腔与甩腔的演唱技巧,其中: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均为2/4拍,节奏平稳,旋律舒缓,更好地烘托出词作者对北国壮美雪景的歌颂。演唱者也要把控这一节奏,关键乐句要稳重、强调到位,放开声音、拉长声线地演唱,还可以适当地加入弱音,使第一部分的演唱形成强弱有致的美感[4];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节奏变化较大,4/4拍与4/8拍交替出现,节奏转换频繁,情绪也颇为复杂,有力地表现出词作者激昂霸气的性格。如“惜秦皇汉武”这一类比句节奏渐快,乐句收尾干脆利落、不拖沓,“成吉思汗”一句则要慢速,营造意犹未尽之韵味,“只识弯弓射大雕”重复两遍,建议第一遍原速,第二遍减慢,这样两遍就不显得重复了。最后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重复三遍,建议演唱者逐渐加快速度,到第三句再放缓速度,以更好表达原词作的豪情万丈。

3.4 艺术情感

情感是音乐作品的内核,是歌曲演唱的重要内涵。《沁园春·雪》一词大气磅礴,生茂、唐诃两位军旅作家也准确地运用音乐艺术手段,为词作配上了展现词作丰沛情感的曲谱:乐曲首句旋律线条感极强,直接将听众引入广袤壮阔的冰雪世界;“千里”与“万里”等乐句,演唱者要把握好强气息与重力,借助头腔共鸣与拖腔的力量推动声音,使之由弱变强,突出了北方雪景的广袤与辽远;而对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句,则要唱的舒缓、深情,“欲与天公试比高”则要由弱转强,这样可以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须晴日”,建议是轻柔一些,艺术形象再突出一些。总之,《沁园春·雪》曲随词而作,演唱者也要用心体会词作情感、曲式之妙,抒发词情曲意。

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乃是文学领域中的佳作,展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洋溢着作者的豪迈之感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词篇幅虽然不长,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与此同时,这首词也赢得了作曲家们的青睐,被谱曲多次,其中生茂、唐诃的这一版本流传较广、认可度与传唱度较高。两位杰出的作曲家——生茂、唐诃,巧妙地以音乐配以诗词,谱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需要演唱者的准确理解和演绎,以塑造出完美的音乐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通过对《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曲式曲调及演唱技巧探究分析,不仅丰实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为演唱者的演唱实践提供重要参考,对我国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沁园春咬字词作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沁园春·赞中原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沁园春 ·春朝送暖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歌唱的咬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