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淹:魂兮归来识陶澍

2021-04-14 03:57蔡武
党员文摘 2021年2期
关键词:陶澍资江陵园

蔡武

“晚清第一人才”

距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城30多公里的小淹镇,是被称为中国由古代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转折时期的杰出政治家、近代改革先驱的“晚清第一人才”陶澍的故乡。

陶澍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这一时期,正是清朝由盛至衰,迅速滑向低谷的阶段。“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臣。”历史,正是在此时此境把他推到了国家中兴的前沿。他用毕生的精力和满腔的热血撑起清廷的半壁江山,使困境中的清朝和困苦中的民众得到稍稍舒缓,客观上也为即将到来的更为不堪的国势预备了一份政治和经济的家底,实现了他“平生衣被志万家”的理想。

一个秋日,我与朋友从长沙驱车200多公里,前往小淹。车沿着资江岸边行驶,进入安化境内就如进入了梦幻之境。安化境内近百公里长的资江一碧如玉,舟行江中,如漂浮在绿色丝绸之上。

小淹的陶澍故居“水月庵”现已无存,他的陵园还保存完整。

陶澍陵园面临资江,背靠香炉山,坐北朝南。陵园外一株有250多年历史的古枫树日夜守候。陵园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由朝廷拨款修建,陶澍的亲家左宗棠亲自参与陵园的规划和督修。陵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澍墓位于陵园的正中,秋日阳光下的陶陵显得更加庄重肃穆,空旷的陵园内,我们的脚步缓慢而轻蹑。是什么使得这位起于贫寒的农家子弟最终实现了古代读书人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目标?我徘徊于陶陵,思索着这个问题。

“有实学,斯有实行,斯有实用”

当年陶澍不顾门第之别,以总督之尊,求布衣左宗棠之女为儿媳,足见其爱才之切,知人之深。

陶澍发现的人才不止左宗棠一个。被他发现、提拔、举荐的,还有林则徐、李星沅、贺长龄、梁章钜等多位总督一级大员,以及胡林翼、关天培、邓廷桢等一干名臣良将。他于清代创立幕府制,网罗了魏源、包世臣这些极具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当时的中国社会危机加深,魏源、包世臣等知识分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主张“求新”、“求变”。而陶澍则因为长期处于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的江南地区,思想较为开阔,其以经世致用思想为指导所进行的改革就具有突破封建藩篱、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这也是他改漕运为海运、改革盐法之所以能成功的关键所在。

漕粮海运即雇佣商船海运漕粮,以官收民办打破了从明代以来以京杭大运河运粮官收官办的成例。从上海吴淞口至天津的漕粮海运,不仅解除了清政府对粮食的后顾之忧,还为清政府节约了20万两银子的运费,更减免了因漕运而向百姓收取的“浮收”百余万两银子,而且增加了商人的收入。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商人的积极性,当年光上海一地民间就新造了300余艘大船,政府不必投入一分钱,可谓是一举三得。

陶澍任两江总督时,兼任两淮盐运使。他大力改革盐法,打破从明代沿用下来的大盐商与政府垄断、世代经营的局面,降低盐价,使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盐。允许所有盐商领票行盐,运销自由,开始了盐业领域的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清初盐税收入占到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但到道光年间,两淮盐政近于瘫痪。经过陶澍的票盐改革,8年中上交盐税2400万两白银,创造了清王朝的经济奇迹。

在陶澍的改革中,带有明显的“重商”、“利商”、“便商”的特点。陶澍大力提倡和主张“有实学,斯有实行,斯有实用”,主张通过经世致用之学,造福国家与人民。

“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

陶澍畫像

陶澍每到一地必实地调查研究,找当地商人、百姓座谈,这种务实、肯干的作风,对当时及后来经世派人物的影响十分巨大。其实,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学说直到陶澍才真正落到实处,这不仅因为他位高权重,更因为他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

从陵园出来沿资江北行3公里,便是石门潭的印心石屋,这是陶澍幼时读书的地方。陶澍是安化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这里的“轿顶山”、“纱帽岩”、“锣钹崖”都是因他而命名。再往北1公里便是陶澍于道光十六年回乡省亲时为故乡修建的文澜塔,这是一座高20米、7层实心青石塔,第一层汉白玉匾额上刻着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第二层门楣上刻“文澜塔”三字。蓝天绿水之间,古塔悠悠,怅然有远意。

落日时分,我们驱车往回赶。马路两旁几乎家家户户都晒着的安化黑茶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要知道陶澍可是精于茶道的,他在京为官时不遗余力地宣传家乡的黑茶,并写出了“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这样极具批判性的诗歌。我们将买来的黑茶放在车上,那种深沉的香味伴着资江的涛声,这似乎像极了陶澍的人生:波澜不惊却又令人回味无穷。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华声观察》)

猜你喜欢
陶澍资江陵园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冷水江段资江水体中阿特拉津残留分析
走进陵园(外一首)
美丽的资江
资江流域径流量演变规律研究
渟涵无际 瑰辩洪音——评陈蒲清《陶澍传》
读陈蒲清《陶澍传》——兼谈陶澍传记研究及其发展与展望
建设陵园 缅怀先烈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陶澍的为官之德及其评价
陵园艺术雕塑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