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化时代人的虚拟生活与现实幸福

2021-04-14 03:59周梅玲
文化软实力 2021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

[提 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不仅拓展了人类生存的广度和深度,也将人类引入了一个数字化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虚拟生活。互联网为人们创造出的这个虚拟网络生活世界正在给人们的现实生活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新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人的新异化,突出表现为生活主体的非人化、日常生活的殖民化和精神生活的异化。消解虚拟生活带来的人的新异化,需要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建构合理的日常生活形态,重塑网络精神家园。只有充分借助虚拟生活这一生活形态和生存手段,在感性实践活动中去追寻人们的现实幸福,人类才能真正摆脱虚拟生活引发的现实困境,寻找到实现个性自由与解放的现实道路。

[关键词]数字化;虚拟生活;人的新异化

[作者简介]周梅玲: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人学。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不仅拓展了人类生存的广度和深度,也将人类引入了一个数字化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虚拟生活。现时代,网络虚拟生活作为现实生活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已经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互联网为人们创造出的这个虚拟网络生活世界,正在给人们的现实生活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新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人的新异化,给人们的现实生活造成诸多困境。

一 虚拟生活:数字化时代生活方式变革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技术作为人类的基本文化现象具有不同的形态,每一种形态都表示和决定着人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和存在样式”张桂芳,陈凡.技术与生活世界[J].哲学研究,2010(03):112.,人类社会每一次生活方式和存在样式的巨大变革都伴随着技术的重大创新。在新兴工业文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而深入地应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引领着人类进入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颠覆性的变革。

(一)生活场域的延伸

虚拟网络是现实生活的延伸,为人们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生活场域。“互联网技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往工具和交往空间,更诞生了一种具有复杂空间性的‘虚拟生活场域,促使人们可以在虚拟与现实共在的交互场景中生活。”唐魁玉,刘冬.人类虚拟社会生活的前景及预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02):93.一方面,虚拟网络世界不同于纯粹的精神世界或是理念世界,是人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创造出来的具有客观内容的人的世界,它本质上是现实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现实生活世界的衍生和补充而不是反映,因而,虚拟生活也是从现实生活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社会,不论其存在形式如何,都应被理解为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虚拟生活由各种各样的交互活动构成,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进而形成一个虚拟网络社会。虚拟网络社会的产生既是科技文明的结果,也是现实生活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虚拟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和地域限制的生活场域,使人的生存从现实空间延伸到了虚拟空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性、平等性和开放性。在这个广阔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跨越国家、民族、地域、种族、血缘的界限,聚集在各种虚拟论坛、虚拟社区、虚拟商场中,进行自由互动和及时交流;可以不受性别、身份、地位、相貌等现实社会条件的约束,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实现平等高效的交往;可以从现实生存空间中抽离,摆脱各种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的束缚,以虚空的方式获得新的生存空间。

(二)生活内容的拓展

虚拟网络对现实生活具有广泛而强大的渗透力,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一是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和便捷的生活感受。虚拟网络为人们提供和储存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广泛地覆盖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不断通过新鲜的资讯、真实的视频、鲜活的图片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为人们提供图文并茂、声影兼备的丰富的生活资源,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搜罗相关信息。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人们还可以从海量、多样化的数据中快速高效地获得高价值的信息,这给人们的生活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二是为人们创造了全新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生活要素和表现形式都是具体的,因而生活的内容、形式和范围也受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虚拟网络可以超越现实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动感等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时空场景和时空运行方式。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许多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的、别样的生活体验。如各种社交平台上跨越地域、性别、身份的交往体验,可以自主定义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娱乐体验,通过3D技术实现的转换时空的虚拟场景体验,自由穿梭虚拟商城的购物体验,等等。这个开放、自由、平等的网络世界,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现平台和交流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体验的特殊时空场景,“这个数字化空间中能将时间转换成人的全部感觉、人的全面发展的空间”齐鹏.当代文化与感性革命[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35.。因此,每一个人都能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获得超越时空的享受与体验,在虚拟时空中尽情延伸各种感官体验,自由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发展人的某一层面的个性与能力。三是改變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模式,拓展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搭建了各种数字化平台诸如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网络预约等,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传统日常生活模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再事必躬亲,不再拘泥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越来越方便快捷,以致于产生了足不出户的“宅”一族,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满足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需求,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生活境界的超越

虚拟网络具有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能够为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境界。虚拟网络生活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创建一个个理想生活场景,将现实生活中难以拥有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理想通过虚拟的方式变为现实。在虚拟网络中,人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展开实践活动,享受虚拟世界理想的生活状态,获得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比如,VR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使人在感官上实现时空场景的转换,沉浸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中,获得现实中不具备的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网络游戏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个性和爱好设定自己的虚拟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编造一个个理想而完美的生活场景,与不同空间的现实人物在网络中展开自由的合作、交往与对抗。二是能够在精神层面丰富和完善人性,使人们获得主体性的提升和实现个人价值。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受各种现实条件的束缚,常常处于一种不满足和个性压抑的状态,而虚拟网络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和宽容性,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增加了多种选择和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比如,在网络社交中,人们可以脱离现实身份形象的束缚,凭借自己创建的理想人物形象参与网络交往,从一个现实中的语言木讷者变为一个言辞活跃的网络形象,充分展现自身个性。另外,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常常会产生诸如焦虑、困惑、无聊、空虚等各种难以排遣和获得慰藉的消极体验,而虚拟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和排遣消极体验的场域,还能使人们体验到现实中难以获得的精神慰藉和内心满足,极大地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网络的虚拟性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以往生存活动的劳动性完全不同的符号化了的‘虚拟生存的意义世界”吴向东.当代人类生存从现实走向虚拟的三重维度——兼评贾英健著《虚拟生存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3(06):22.。虚拟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为我们开拓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让我们体会到人之为人的超越性,拓展了人的生存意义。

二 人的新异化:虚拟生活引发的现实困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推进和纵深发展,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现实与虚拟共存的世界,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紧密交织,虚拟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虚拟生活的出现虽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但也使人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现实性与虚拟性的二重化矛盾,虚拟网络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制约和束缚人类的技术框架,导致了人的新异化,突出表现为生活主体的非人化、日常生活的殖民化和精神生活的异化。

(一)生活主体的非人化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扩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24.,本应是由人掌控并服务于人,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然而,作为人类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网络技术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形态的同时,全面渗透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和领域,逐渐成为掌控现代社会生活、阻碍人的發展、压迫人的个性、限制人的自由的重要力量,“人们渴望着自由、全面的发展,可惜的是工具理性恰恰束缚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压抑了人们的感情和道德,使人们成了工具和目的的奴隶”杨建华.理性的困境与理性精神的重塑[J].浙江社会科学,2014(01):104.。

首先,对虚拟生活的过度依赖使人成了被信息技术规定的对象。信息技术不仅是我们改造现实生活的工具,也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导者。人类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满足拓展现实生活领域、改善现实生活的需求,搭建了一个完整的虚拟世界,而沉浸于虚拟世界中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生活,一旦离开了网络,人们就无所适从,无法正常的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无孔不入的信息辐射、创新的生活形式、自由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人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引导着人们进行选择,操纵和控制着人们的心理和意识。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让我们放弃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丧失了自主反思的意识,甚至使“人类的体验也成了可设计的产品”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49.。人们通过虚拟世界所获得的社交、购物、游戏等感性体验,都是由数字程序设定的,人们只能按信息技术设定的方式去选择和获得虚拟生活的感性体验。

其次,人们基于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机器异化为奴役人的新工具。智能机器本是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来提升生产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工具,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人不仅开始大规模参与人的生活与生产,而且拥有了超越人类的认知、体能、智力等方面的强大力量。正像马克思所说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6.比如,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最快、最安全、最低成本地把人运送到目的地,智能医生能在几秒钟内就为顾客配置最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银行的智能算法能在一秒钟内处理远超个人一年处理的数据量,甚至在围棋比赛、电子游戏和艺术创作中,人工智能也展现出了超越人类的分析、辨识和创作能力。在这个新型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智能机器越来越聪明和强大,人类则显得越来越笨拙和无力,人逐渐演变成了智能机器的一个零部件,被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机器所操控和奴役,甚至最终被取代。

最后,数字化技术的垄断使普通大众成为信息精英的掌控对象。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在“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1.,而在数字化时代,人的异化则表现为,人们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虚拟网络世界,但是它并不能满足普通大众的需要,反而成为控制和支配普通大众的异己力量。掌握信息技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知识精英,能够享受更加优质幸福的生活,与此同时,“由于掌握信息资源不平衡导致的数字鸿沟,催生了大量的信息穷人”孙伟平.论信息时代人的新异化[J].哲学研究,2017(07):113.。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无法掌控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就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主导者。

(二)日常生活的殖民化

马克思“是把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的,在他那里,日常的、非日常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所有生活形式均是现实生活之内容,缺少了任何一种形式,人的生活便不再现实。”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06):45.以吃穿住行为首要的常规、重复和烦琐的日常生活,作为人们自在自发的存在方式,构成人生命存在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虚拟生活这种新型的生活形态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它的不断扩张也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遭遇重重危机。在现时代,虚拟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网络生活的大肆扩张对人自身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网络不仅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工具,处于当代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而且也通过渗透入人类历史根基,正在为人类社会汇入具有决定性和控制性的因素。”贾英健.论虚拟生存[J].哲学动态,2006(07):24.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以致于人们开始模糊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界限,甚至将网络生活视为真实生活,真实的日常生活反而被虚拟网络所控制,日常生活开始遭遇“殖民化”危机。

虚拟网络生活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本应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被网络生活全面控制和占领,主要表现有:

第一,面对面的日常交往活动被网络交往所占据。网络交往没有时空限制,更具自由性,更加方便快捷,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突破了传统交往模式的局限性。于是,人们沉溺于网络交往带给人的这种个性化的全新体验中,每天面对着各种网络交往工具,成为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却遗忘了建立于信任、真实情感和现实接触之上的日常交往活动。第二,现实的日常消费活动被虚拟的网络消费活动所取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讓人们感受到了网络消费的强大吸引力,琳琅满目的商品、全面丰富的产品信息、快捷的交易平台使人们只需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就可以拥有一次次轻松愉快的购物体验。现实的日常消费活动则需要耗费人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网络消费活动以其独有的优势迅速成为人们的主导选择。第三,人们的日常观念活动被网络化思维方式所控制。虚拟网络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它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思想传播媒介也渗透到了人的观念领域,改造着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化生活对于人们的日常观念有着巨大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用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诸如“菜鸟”“恐龙”“吐槽”之类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不断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化、碎片化的网络语言虽然带给人们新奇感,拉近了人与人之前的距离,但也破坏了传统日常语言规范与意义,造成了一些词汇沟通障碍。基于网络生活之上的网络化的思维模式也正在改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引导和控制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总之,在现代社会,人们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投入虚拟网络生活中,不仅进行其他日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被网络生活所挤压,而且从基本日常交往、日常消费活动到日常观念活动都已经被深深打上了网络生活的烙印,现实的日常生活正在被网络生活全面控制。网络生活本是丰富日常生活的一种手段,但现实却是日常生活成了网络生活控制的场域。网络生活对日常生活的这种侵占,将虚拟现实化、现实虚拟化,必然造成现实生活的殖民化危机。

(三)精神生活的异化

虚拟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形态,也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新的精神栖息地,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使人们能够借助虚拟生活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生活的意义不再仅仅诉诸于现实世界,还体现在广阔的虚拟世界,而当人们畅游于网络海洋中,过分沉浸于虚拟网络带给人的丰富精神感受和情感体验时,也造成了精神生活的异化。

当前虚拟网络中人们精神生活的异化表现在:第一,个人主体意识的迷失。虚拟网络给人们构造了一个看似无比自由、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空间,人们可以不受时空束缚,自主选择各种信息资源、体验各种虚拟娱乐产品、进行虚拟网络交往。然而,当网络带来大量丰富信息,人们轻点鼠标不假思索就能获取任何想要的资讯时,便开始依赖这种便利性而不愿意再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从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热衷市场利润的商家、意图扩大影响的新闻媒体更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不断对人们进行信息轰炸,网页上随处可见的广告推送、各种占据头条的热点事件、五花八门的网红直播,无时无刻、无孔不入地充斥着人们的大脑,挤占着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被信息洪流吞没,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自主选择的能力,主体意识也被操控而出现了迷失。第二,精神生活多样性的消解。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精神活动诸如人际交往、思想传播、文化学习等是受客观物质条件限制的,正是基于对不同时空和载体的切身体验,人的精神生活才呈现出丰富性和多维性。但在虚拟世界中,网络是承载精神生活的唯一载体,人们所有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体验都是建立在数据连接之上、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一旦人们希望借助虚拟网络来获得更多精神体验,沉迷于虚拟交往带来的精神慰藉或是虚拟游戏带来的精神充实时,就会忽视现实世界的多维精神生活体验,挤压现实精神生活空间,精神生活最终被消解为单一化和平面化的数字生活。第三,精神生活超越性的丧失。数字化以其超现实的想象力拓展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境界,使人们的精神活动摆脱了诸如时间、场地、物质等客观条件限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内在生命感受,赋予了人类生命更崇高的意义。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自由空间中,人们本可以尽情享受各种精神体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充分展现生命的超越性意义。然而,当人们沉溺于网络带来的精神愉悦与满足时,却逐渐舍弃了自身的内在超越性。在这个理想图景里,人们沉醉于不断爆发的海量信息中,失去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深刻思考和追问,丧失了生命的历史感和丰富感;人们被动地接受网络提供的丰富资讯,不再自主探索,丧失了判断力和批判力;沉浸于网络游戏、购物、聊天的感官愉悦,不再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失去了对现实的鲜活感受力;沉迷于网络虚拟身份而无法自拔,不再具有坚定的意志力,陷入了角色失调的困境。

数字化时代,虚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人的存在的精神容器”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J].现代哲学,2009(03):8.。网络精神家园的失落使现代人的虚拟生活充斥着各种精神焦虑,出现了生活意义的迷失,由此也给现实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危机:一是各种消极心理和情绪的滋生。在网络信息的狂轰滥炸中,人们捕获的信息越多,就越感到選择的迷茫与无助,获得的暂时感官刺激越多,就越感到心灵的疲惫和麻木,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就越感到无聊与空虚。一旦回归现实,人们就会产生诸如郁闷、烦躁、迷茫、焦虑、压抑、畏惧等各种消极的心理和情绪。二是社会关系的冷漠和疏离。网络给人提供了自由广阔的交往空间和多样的沟通方式,在网络中人们摆脱了现实交往的诸多限制,可以化身为一个个数字化符号自由表达、随时分享、实时互动。过多沉迷于网络交往使人在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愈加贫乏,变得越来越封闭,心理的防备加深,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也变得冷漠和疏离。

三 人的现实幸福:虚拟生活的最终归属

在数字化时代,完整的社会生活形态必然包括人的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然而,随着这种虚拟生存方式在现实生活世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虚拟网络也演变成了奴役和控制人的力量,生成了人的种种异化状态。消解虚拟生活带来的人的新异化,需要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建构合理的日常生活形态,重塑网络精神家园。总之,只有以现实生活为主导,以虚拟生活为补充,以人民的现实幸福为宗旨,充分借助虚拟生活这一生活形态和生存手段,在感性实践活动中去追寻人们的现实幸福,人类才能真正摆脱虚拟生活引发的现实困境,寻找到实现个性自由与解放的现实道路。

(一)回归人的主体地位,提升人的主体性

虚拟网络是人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拓展出的另一个虚拟生存空间,因此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主体,同时也是虚拟空间的主体,具有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双重主体身份。虚拟网络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人的自主性,使人可以借助数字符号隐匿现实身份,在广阔的虚拟空间进行自由开放的在线活动,另一方面网络快速发展又超出了人的掌控,演变成一种奴役人的新力量,导致了主体性的丧失。要摆脱网络对人主体性的奴役,使人成为虚拟生活的真正主体,必须发展和提升人的主体性。首先,提高个体的主体自觉意识。个体应该清晰区分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以个体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主观感知体验为主导,充分认识到虚拟网络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超越现实、追求自由、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手段,理应为人所用、服务于人,明确信息技术的工具属性,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其次,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网络看似给人提供了无限自由的虚拟空间,但丰富的信息和过多的选择也让人无所适从,甚至变成被信息诱导和灌输的对象,面对多样的选择,个体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有效鉴别筛选整合信息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虚拟生存方式。最后,增强个体自制能力。虚拟网络给个人提供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和隐蔽性交往容易使个人主观意志膨胀,甚至迷失自我,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危害社会秩序的不良行为。面对多元的网络世界,个体应当提升对虚拟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能力,通过规范自身的虚拟社会关系和生存活动,促进自我的发展。

(二)以现实生活为主导,建构合理的日常生活形态

虚拟网络的产生为人类构建了一种新的日常生活形态,网络开始囊括人类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侵占人类越来越多的时间,以致于人们真实的日常生活被虚拟网络所控制。建构合理的日常生活形态,一是要确立现实生活的主导地位。虚拟生活始终依赖于现实生活而存在,“‘虚拟生存不能虚拟物质和能量,不能全面复制和再造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它创造的只是新的信息文化空间及与信息相关的人类生活世界。”刘友红.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实践范畴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2000(01):14.因此,在虚拟空间的一切生存活动都是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为存在前提的,虚拟生活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在虚拟空间的形象展现,虚拟生活的平台是现实的人通过信息技术创造的产物,虚拟生存活动是现实的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在网络中的扩展。离开了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虚拟生活就只剩下一堆毫无实际内容的数字符号。二是保留日常生活现实感体验。日常生活的殖民化危机就在于网络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侵占了传统日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人的现实感丧失。要获得感性生命的丰富体验,必须保持人们的这种现实感,增加面对面的真实情感体验,减少人与机器的间接交流;增加场域时空转换的身心在场体验,减少虚拟空间的身心脱离的意识体验。三是强化日常生活的人性化特征。“健康合理的技术要与人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要适用于人的操作和使用,让人有更多的机会与自然、社会进行感性的交往活动。”吴宁.现代性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列斐伏尔的科技观评析[J].哲学研究,2008(12):89.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人们日常生活的理性化和自觉化程度不断提高,日常生活的自在性、自发性特点逐渐被淡化,技术化特点不断凸显。改变网络技术对日常生活的主导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身心需求,强化人的感性生命体验,减少人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中进行良性转换,将网络技术发展为能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以现实幸福为宗旨,重塑网络精神家园

网络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造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异化。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世界中,人们获得了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空间,又产生了信息依赖、自我迷失的深层焦虑;获得了超越现实基础的情感交往体验,又产生了更深层的孤独、空虚和无助感;获得了超越性的精神体验,又产生了情感、价值与多样性被数字符号消解的意义失落感。究其原因,网络始终只是丰富和完善人们精神生活的手段,虽然更能张扬人的个性自由,满足数字化时代人们新的内在精神需求,但最终目的仍在于帮助人们追寻现实生活世界的意义,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消除精神生活的异化现象,首先,要始终保持个体的精神独立与创新。当人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网络的信息灌输和操控时,信息技术就成了衡量人们生活意义价值的标尺,人类必然面临精神的迷失与生活意义的缺失。在网络精神生活中,个人必须保持高度的自觉性、警惕性和创造性,始终以人为价值标尺衡量网络精神实践活动,对各种网络精神产品进行有效鉴别与选择,以自主性的精神实践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精神世界。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精神氛围。丰富的精神产品和多样的精神实践形式构建了复杂的网络精神空间,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使网络极具精神感召力。低俗的网络文化产品、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乱象层出的网络产品充斥着网络空间,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不好的精神体验,甚至引导着人们在现实中做出违背社会道德和规范的不良行为,给现实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只有营造良好的网络精神氛围,建构积极弘扬正能量,更加多样、开放、包容的精神生活空间,监管、规范和整治网络精神产品和网络精神交往活动,才能最大程度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力。最后,要回归精神生活的现实基础,以现实幸福引导网络精神活动。虚拟网络中的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以及精神体验只能满足人的部分精神需求、发展个性的某一方面或是给人们提供暂时精神慰藉,要想获得幸福完整的真实体验,必须寻找到精神生活的现实根基。人们在网络中产生的任何意识、观念及相关的精神实践活动等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或加工,是对现实社会生存的自我突破和发展,其目的是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寻找到实现个性自由与解放的现实道路,在现实生活实践中追寻美好的幸福体验。

猜你喜欢
数字化
让工业互联网成为城市经济数字化的新引擎
“2021中国数字企业峰会”在太原举行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从千人千面到千店千策
数字化起舞
厂家如何布局营销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学科融合教学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