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一百年投资建设垒硕果

2021-04-15 13:01杨士鹏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8期
关键词:浙江全省建设

□ 杨士鹏

作者单位:浙江省统计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筚路蓝缕、实干担当、砥砺奋进,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创新创业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融资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性的格局基本形成,浙江投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现代产业布局逐步建立,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投资建设曲折历程

(一)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投资建设处于萌芽状态

1921年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浙江人民展开了多种形式的革命斗争,前赴后继。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投资建设处于萌芽状态,偶有部分零星建设也仅仅发生在浙西南、浙南等游击根据地。

(二)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投资总量较小,增长波动较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改变浙江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浙江人民开始了建设新浙江的伟大实践。1950-1978年,全省累计投资125 亿元,1951-1978年年均增长18.3%,建成了一批重点工程,初步奠定了经济发展基础。

195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0.21 亿元。1951年、1952年,浙江投资增长比较快,增幅分别达到33.8%和95.9%。此后,由于浙江位于战略前沿,没有被国家列为投资重点地区,投资增长较为缓慢。1955年前全省投资总规模均在亿元以下,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运输邮电、文教卫生等方面工程的恢复与重建。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浙江迎来一个投资建设小高潮,当年投资总额突破1 亿元,增长率达54.1%。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与全国各地一样,浙江投资领域秩序较为混乱,投资规模急剧膨胀。全省投资从1957年的不到2 亿元急升到1958年的6 亿多元,增长2.5 倍。

“大跃进”结束后,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新轨道,浙江按照中央的部署,压缩基本建设规模,1961年全省投资3.6 亿元,1962年进一步压缩到1.9 亿元。经过3年左右的调整,到1965年,全省对农业和支农工业的投资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兴建和续建了一批骨干企业。“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浙江投资建设也深受其害,规模徘徊不前。1978年,结束动乱的浙江投资出现大幅回升,完成投资23.2 亿元,是1977年的2.9 倍。

(三)1978-2012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投资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总量的扩张,浙江投资规模快速扩大。1979年全省投资为26 亿元,2012年投资规模达到17096 亿元,年均增幅达21.4%。

图1 1979-2020年浙江GDP 和投资增长情况(单位:%)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消费需求较旺。浙江乡镇企业开始起步,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强烈,1984-1988年期间投资年均增幅达33.8%。但投向大多是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的轻型加工项目。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省投资增速加快。1992年全省投资比上年增长50.6%。1993年投资增幅达到历史高点,为89.3%,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投资过热得到有效控制。1994年、1995年投资增幅出现回落,分别增长47.2%和34.9%。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7年投资增幅回落至4.8%。

进入21 世纪后,浙江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电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民营资本活力的进一步激发,浙江投资领域迎来极佳的历史发展期。2003年投资增长达到38.9%。2004年国家为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再次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当年投资增幅回落到21.4%。其后,浙江投资步入了相对平稳增长的阶段,2005-2008年分别增长10.5%、13.4%、10.9% 和10.7%。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通过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来平抑经济大幅波动的风险,其后随着“新36 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民间投资迎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步加快。投资增速由2009年的15.2% 提 高 到2011年 和2012年 的22.9%和21.4%。

(四)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效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省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2013-2020年投资年均增长11.2%。

2013年,浙江继续实施扩大有效投资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年投资增长达到18.1%。“十三五”时期,浙江全面实施投资新政,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全力推进“4+1 ”重大建设项目、“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工程、省市县长项目工程等建设规模,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一批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和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2016-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0.9%、8.6%、7.1%和10.1%。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浙江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应对不确定形势的重要举措。全省投资低开高走、稳中有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4%。持续稳定高质量的投资发展为浙江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投资建设成就巨大

(一)投资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1950年,全省投资总额仅0.21亿元,2009年突破万亿元,近几年年均规模超2 万亿元。1950-2020年年均增长达18.9%。在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拉动下,浙江生产总值(GDP)从1949年的15 亿元快速增加到2020年6461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6%。其中1979-2020年年均增长达到11.6%。

投资增长更多地表现在对当期经济增长的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具有基本相同的周期性波动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图1)。如在1984-1985年、1992-1995年、2002-2004年投资高增长周期,GDP 增长也较快,在1989年、1990年,GDP 与投资一样,增长都陷入低谷。2011年以来,投资增长呈现不断回落的变动趋势,同期GDP 增长也出现大体一致的回落态势。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投资增速和GDP增速均回落到10年来的低点。

从波动幅度看,投资增长波动幅度要远大于GDP 增长波动幅度,投资波动直接引发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投资增长的大起大落是造成GDP 增长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稳定的增长态势,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提升和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非国有投资活力增强

改革开放以前,浙江投资的主体基本上是单纯的国有经济单位,主体结构和融资渠道都相对较为单一。国有等单位投资所占比重高达80%以上。改革开放后,浙江充分抓住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机遇,大力支持与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各种经济成份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在竞争性领域,非国有投资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对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的转型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国有投资为浙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2020年,全省非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4.9%和59.8%,比重分别比2003年提高7.6 和12.3 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大竞争性行业,民间投资已成为投资的主导力量,在电力、交通运输、电信、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公共服务领域,非国有投资也已进入并逐步拓展。2020年,国有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1%,比2003年回落7.6 个百分点。

(三)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过几次工业投资的小高潮,建设了一批工业项目,如杭州钢铁厂、浙江麻纺织厂、衢州化工厂、浙江炼油厂等重点企业顺利建成投产,为浙江工业产业布局打下了初步基础。改革开放后,浙江加快工业化建设进程,工业投资成为投资建设的重要领域。1978-2020年,浙江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17.9%,工业领域实现从恢复性建设到逐渐兴起、现代化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全省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2.3 亿元、1978年的47 亿元、2008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至2020年的22654 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积极启动一批有利于改善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重要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释放了工业经济活力。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台塑工业园区工程、舟山绿色石化一期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有力地推进了浙江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当前浙江工业结构和布局得到明显优化,初步形成了化工、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持续加大有效投资,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或落地开工。逐步建成了沪杭甬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萧山国际机场、杭州火车东站枢纽工程、金温铁路、甬台温铁路、杭新景高速等一批重点工程;宁波-舟山港、温州港已建成全国沿海的主要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此外,杭州、宁波等地多条地铁线路逐步运营。截至2020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2.33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96 公里,全省陆域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160 公里,其中高铁1533 公里。全省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8.5 亿吨。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能源供给结构,陆续建成了秦山核电站、三门核电站、浙能兰溪、国华宁海、华能玉环等大型发电厂。2020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142 万千瓦。黄龙体育中心、省广电中心、浙江博物馆、杭州大剧院、下沙高教园区、浙大紫金港校区、杭州奥体博览城等重大工程顺利完工,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随着众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投产,制约浙江经济发展的各种“瓶颈”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五)房地产业发展渐趋理性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发展、不断壮大起来的。1980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正式宣布将实行住宅商品化的政策;1987年10 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立房地产市场;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1998年7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从此中国停止了住房的实物分配,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开始建立,浙江房地产走上产业发展之路,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浙江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为拉动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202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从11.7 亿元扩大到11414亿元,累计投资95642 亿元,年均增速达26.6%。房屋累计竣工面积10.4 亿平方米,年均增长11.3%。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11.4 亿平方米,年均增长13.9%。202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从1990年的23.9 亿元扩大至5053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6%上升到7.8%。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2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6.7 平方米。当前,浙江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有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部署要求,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切实推进多层次住房供应结构体系的建立,不断提高人民的居住条件。

回顾百年历史,浙江投资建设硕果累累,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展望投资建设未来,浙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顺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投资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投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结构中的重大作用,推进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坚实支撑。

猜你喜欢
浙江全省建设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