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考古作为博物馆微学习资源的编写原则

2021-04-15 01:22
卷宗 2021年22期
关键词:考古文物博物馆

肖 箫

(大庆市博物馆,黑龙江 大庆 163311)

1 考古与博物馆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已经有大约70家独立考古机构和视同考古机构在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调查平台进行登记;博物馆是保存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是兼具收藏、科研与教育功能的社会性机构。考古与博物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首先,以收藏古代器物起家的博物馆,通过研究古代器物及其年代和来历,为近代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体系;其次,为了丰富馆藏,近代许多博物馆纷纷发起或支援各种考古发掘活动,同时所发掘的器物也在博物馆珍藏和研究;另外,考古本身就有室内考古的部分,即对采集到的文物标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和研究,而博物馆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还有,博物馆在向公众陈列展示文物时,除对文物本身的描述外,势必要讲述文物包含的文化信息和发现情况,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考古发掘活动和研究的基础上的。

2 相关理论

1)公共考古。公共考古学,也称”公众考古学”,最早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出现在西方等国家。目前,公共考古研究的领域已经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公共考古教育、文化遗产的阐述与展示权、专业考古界与公众之间的沟通等诸多领域,考古机构、博物馆、高校、考古爱好者纷纷加入公共考古阵营。2016年,经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公共考古奖(金镈奖)评选活动办公室组织评审专家投票选举、报请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审定,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颁布公共考古奖(金镈奖),充分说明我国考古学界对公共考古的重视。公共考古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应用方面,张涵在《有关新媒体在公共考古领域应用的几点思考》中指出,使用微信公众号可以传递考古学文化的相关信息。段玉坤的《考古公众号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探讨》则提出,接地气的文章、考古学与故事的结合、书刊推荐和学术动态都更受欢迎,在未来发展上要明确其定位和发展方向,注意形式和内容并重。

2)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以及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微信公众号凭借自身优势,成为博物馆新媒体宣传的首选。多家博物馆已开设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介临时展览、社教活动、馆情资讯等,宣传文物博物、考古历史、人文社科知识,有效吸引粉丝,保持用户黏性,宣传本馆形象。黄小栩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与影响力研究》通过梳理七家大型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与影响力,认为标题中问号等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多种内容呈现方式组合、内容生动活泼、留言有作者回复都与影响力呈正相关。俞又琪《云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研究》将云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一年内原创微信推文的内容生产进行分析,并与传播力结合,提出内容生产要做到多次、少量、质精,认为小而专一的内容比大而全面的内容要更容易出彩;精确筛选目标受众,明确目标订阅者的属性,根据用户需求策划生产相应内容。

3)微学习资源。博物馆微学习资源可以理解为以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为依托制作的微型学习内容,学习者通过微型媒体进行学习,并通过他人、信息和软硬件设备的支持实现互动和交流。席丽、赵星宇、涂强《博物馆微学习资源设计思路初探》提出,博物馆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应遵从强调馆藏特色、联结现代生活、内容开放共建、呈现方式多元、鼓励交流互动等原则。将公共考古作为博物馆宣教内容,已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共识。张英伟《关于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推进公共考古的几点思考》中就列举其通过文物图版宣传、各类讲座、电视台和电台宣传、大型展览等方式开展公共考古工作。随着近几年新媒体的兴起,很多博物馆已经将考古发掘及与其相关的文物知识作为微学习资源推送到公众号上,受到公众欢迎,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俨然成了博物馆微学习资源的主要传播渠道。

3 公共考古作为博物馆微学习资源的编写原则

综合以上文献,笔者认为,公共考古作为博物馆微学习资源的编写原则应包含以下几点:

1)立足本地,立足馆藏。地方博物馆主要收藏本地出土的各类文物,是地方对外展示历史文化资源的一张响亮的名片,这决定了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平台必然要以推介当地历史文化及博物馆文物藏品为己任。考古作为博物馆微学习资源,也必然要服从这个任务,必须立足本地历史文化和考古发掘情况,立足该博物馆文物藏品。正如前文所说,很多博物馆已将公共考古作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文章内容,也有各类考古微信公众号专门做考古类文章。社会教育服务功能是博物馆做出公众号特色、形成差异化的关键,其微学习资源也要办出特色,因此设计时要做到同一主题各有千秋,不同主题各具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同样是以考古为内容,要突出本馆、本地的藏品特色和当地的历史、自然、文化特征,立足本地历史文化和考古发掘情况,立足该博物馆文物藏品,既给受众以“考古在我身边”的亲切感,又使博物馆微学习资源更加具有本地特色,也有利于促进博物馆地方特色名片的打造。

2)找准定位,找准受众。既然以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公共考古作为微学习资源就必须以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受众为定位。多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均指出,找准微信公众号的定位、找准微信公众号的受众,才能保证微信公众号能够吸引并留住受众,有利于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进而达到微信公众号预想的社会效果。开展公共考古的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应将自身定位为开展社会教育,对外展现良好形象,宣传考古、文物、博物馆知识的平台。除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微故宫”(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数家博物馆外,其他博物馆的主要关注人群都有地域限制。对云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相关分析表明,其订阅群体主要为博物馆所在城市中龄(26-43岁)男性微信用户,该结果可作其他博物馆受众群体参考对比数据。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应主要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也更容易吸引该人群其他受众及类似群体的注意。基于此,公共考古作为博物馆微学习资源内容,其针对的受众应是对考古、文物、博物馆知识有兴趣,对本地历史文化有兴趣,博物馆所在城市中龄(26-43岁)的男性微信用户;同时,尽量吸引对考古、文物、博物馆知识有兴趣,对大本地历史文化有兴趣,年龄在12-26岁的青少年群体,既是为了博物馆配合中小学教育,尤其是教育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又可以培养潜在受众,扩大受众面。

3)紧贴公众,紧贴当下。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将设计内容与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建立联系是引发学习的重要路径,而日常生活无疑是最便于将资源内容与使用者联系起来的桥梁。在博物馆打造微学习资源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亲民性和时效性的统一,否则既不接地气,又陈词滥调,最后只能自娱自乐。多项研究都表明,紧贴公众,尤其是紧跟热点、紧贴时节、巧借名人“东风”,都能够赚足用户眼球,带起关注度。因此在编写以公共考古为内容的博物馆微学习资源时,也可以如法炮制,令用户在兴趣的驱动下,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2021年四川三星堆第三次考古发掘时,微信公众号上出现了不少以此为主题或引子的公众号文章,获得比平时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公众不只在电视上进行了考古专业的“集中学习”,也在新媒体上接受了一次次“微学习”,这些公众号文章可以理解为各个微信公众号打造的微学习资源,并且获得了很好的关注效果。

4)符合专业,符合风格。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系统学习某项专业知识;而新媒体的出现与盛行,为知识学习提供了碎片化的可能。设计微学习资源,应考虑的不是如何将知识做成“大盘菜”放到受众面前令其自行全部消化,而是要在碎片化的前提下做好做精、少量多次,既要将知识讲好,又要尽力克服碎片化带来的弊端。微学习资源要将知识讲好,必须保证专业性,作为学习资源的一种,学习内容容不得半点水分,既不能因为走新媒体风格而玩笑学术,也不能因为碎片化趋势而将学术打折;既然冠以“微”,微学习资源的编写就必须避免用单一、过长、过于专业的方式表达,而是对学术知识进行重新整理规划,将大块头的知识掰开、揉碎,重新组合成若干小而精的专题,归纳到一个大专题下,既实现了碎片化,又克服了碎片化带来的弊端。随着现代科技的加入和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呈现形式多样能够提升学习效果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设计微学习资源应当充分利用线上学习的技术优势,更丰富地呈现实物,如通过文、图、声音、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和变换,丰富感官体验;适当使用时下受欢迎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风格,如在标题中灵活运用问号、感叹号、引号、分隔符等标点符号,文章风格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有吸引力,适当运用网络语言,叙述角度、文章结构、语言格调注意变化等等,都会将微学习资源风格变得生动活泼,对于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所定位的中青年受众而言更乐于接受,微信公众号影响力也会更大。

5)注重互动,注重反馈。微学习资源将新媒体平台视为“课堂”,将受众视为“学生”,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回应与反馈,才能实现教学的闭环。反映在微信公众号上,就是要积极唤起受众的反馈,才能及时调整,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打造为学习资源;受众的反馈必须及时,否则会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落伍;对受众的反馈要更加及时地回复,以同受众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让受众实实在在体会到学习的参与感,从而唤起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体验。微信公众号在文章里设置点赞、分享、评论、回复功能,充分利用这些功能,能够实现微学习资源同受众的双向交流,从而增强用户黏性。微信公众号平台还设有投票、小程序等功能,微学习资源设计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投票活动统计学习效果,或利用小程序进一步增强微学习资源的生动活泼风格和教学效果,等等。

4 结语

博物馆基础在“物”,即其使命在于“物”的传播,微信公众号作为博物馆文物信息和历史文化的传播窗口,必然要利用馆内“物”的资源;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在“人”,即其中心在于对“人”的服务,微信公众号作为博物馆参观导览和社会教育的服务平台,要以人为本,秉持观众导向。考古是“人”发现“物”,博物馆是“物”展示给“人”,而两者体现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就是既要做好对文物的研究工作,又要做好对观众的阐释工作。开发以公共考古为内容的博物馆微学习资源,就是进一步做好“人”与“物”的工作,一方面立足博物馆本身的文物研究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又要立足博物馆观众和微信公众号受众的需求与偏好。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点,并做出优秀的微学习资源,尚需不断努力与探索。

猜你喜欢
考古文物博物馆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三星堆考古解谜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
考古与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