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能力导向的职教活动课程开发

2021-04-16 07:28崔发周张晶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课程开发职业院校

崔发周 张晶晶

摘 要 专业能力的发展依赖于跨专业、通用性的高阶能力。从高阶能力培养出发,开发系列化的高阶能力课程是当前“三教”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阶能力课程既具有通识课程适用面广的特征,又具有专业课程应用性强的特征。高阶能力课程应采用以职业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课程范式,在突出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相融合,强调“知行情合一”,并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职教科研人员共同开发。构成高阶能力活动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三种载体”,即支架载体、任务载体和活动载体。与学科课程教材不同,活动课程教材编写要处理好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语言风格、教材的主体化呈现三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 职业院校;生活技能;高阶能力;知情行合一;课程开发;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4-0019-06

1995 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生活技能(life skill)定义为:问题分析能力、处事能力、处事方法分析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1]。概括地讲,生活技能就是一种问题解决能力,使得内在的知识、态度、价值转化为外在的行动。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向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转型”[2]。2014年,我国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启动“青少年生活技能开发”项目,目的是让青少年拥有健全独立的人格、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和创新精神,促进青少年社会心理能力的发展,最终能够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2018 年,项目参与院校从中职学校扩大到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分成理论组、课程开发组等子团队开展项目,选择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四个课程模块进行开发[3]。根据项目开发方案,项目组不仅要开发各个课程模块的高职版和中职版教材,还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开发方法(技术路线),引导职业院校基础性课程开发。项目组在全国7个省区的3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了大规模的理论研討和试点行动,极大促进了职业教育界对非专业课程开发的探索。本文主要根据“问题解决”课程开发的实践,提出一种高阶能力培养的体验式活动课程开发模式。

一、高阶能力及其重要性

(一)高阶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类的生存需要各种不同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作战能力、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等。由于能力构成因素的复杂性,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多种多样,有时会将技能视作做事的能力,有时也将最为重要的能力定义为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生活技能”就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具体包含问题解决、批判思维、做决定、创造性思维、沟通、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换位思考、抗压和情绪管理[4]。

根据作用的范围,能力可以分为专门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生活能力。专门职业能力简称专业能力,是某种职业或某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特殊能力,如飞行员的驾驶能力、厨师对烹调火候的感觉能力等。通用职业能力是跨职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这种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许多种生活能力在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是需要的,是职业能力和非职业能力的总和。专业能力与生活能力有时需要根据对象确定,如对于一般职业人员来说,汽车驾驶是一种生活能力,而对于职业司机来说就是一种专业能力;对青年学生而言,人际沟通是一种生活能力,但对于导游而言就变成一种专业能力。生活能力是最为通用的职业能力,卓越的生活能力有利于在各种不同职业中获得成功;专门职业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通用能力的发展,如一些优秀钳工同时也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根据发展阶段,能力可以分为初级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初级能力是起步阶段的初始能力,能够在有经验者的指导下按照规则完成一定的程序性任务;中级能力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高级能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是职业能力还是生活能力,都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当前正在推行的“1+X”证书试点,就是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

根据能力的相互作用,能力可以分为基阶能力和高阶能力。各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果一种能力对另一种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具有促进和加速作用,就认为前者是高阶的。譬如,问题解决能力决定着一名机床操作工能否加工复杂的机械零件,问题解决能力就成为机床操作工职业能力的高端部分,相对于加工能力就是高阶能力。高阶能力也被称为“软能力”“心智技能”和“生活技能”。就如同芯片成为制约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样,通用性越强,能力阶别就越高。一名职业人员职业能力发展的程度,通常取决于高阶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指的就是高阶能力的影响。目前的本科高校课程改革,已经提出了课程高阶性的要求,认为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5]。需要说明的是,高阶能力不同于高级能力,有些高阶能力可能是初步发展的能力(如学生宿舍中的沟通能力),有些高级操作技能也可能为基阶能力(如高超的点钞能力)。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高级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

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大背景下,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带来了职业人员的“去技能化”,即一些程序性的操作技能(如点钞、装配、机械加工等)大量被机器所替代,职业人员专业能力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阶能力的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正在由高级技能人才转变为“高等技术能力人才”。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智慧机器成为程序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将技能称为“具身技术”[6]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只有创造性、不规则、无结构的高阶能力才可能成为具身认知能力。

(二)高阶能力的重要性

在数字经济时代,以学科知识和低技能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培养高阶能力正在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首先,国家正在开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需要培养职业人员的高阶能力。我国未来10年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安装期”,以5G、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础,形成包括购物、出行、娱乐、政务、智能制造等各类数字平台,建立包含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7]。传统基建奠定了工业经济的基础,新基建则要奠定数字经济的基础。工业互联网支撑的智能制造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对职业人员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同步实现职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转型升级,新经济的动能就很难释放出来。职业人员能力转型的根本要求就是提升问题解决和协同创新能力,改变与机器“抢饭碗”的状况。

其次,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需要培养职业人员的高阶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受阻、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体系,最重要的是扩大消费,强化“消费生产着生产”“生产生产着消费”的作用,改变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的状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重点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人口城镇化。一方面,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中西部中小城镇快速发展,都要求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高职院校连续扩招,就是提高劳动力职业能力的重要措施。

再次,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需要改变培养目标。2020年,我国有830多万大学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数约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48%。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除了专业与社会需求错位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综合职业能力较弱。在人社部公布的新职业中,数字化管理师和大数据从业人员规模已经超过200万,且保持着每年超过30%的增速;预计到2025年,相关行业数字化技术人才缺口累计将超过1000万[9]。大部分新职业都要求具备高阶能力和复合能力,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需要作重大调整。

最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强化高阶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要从中职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实现各个学段的接续培养。为适应这种职业发展导向,中职学校在招生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对“软技能”的考核。

二、高阶能力课程开发模式

高阶能力与专业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具有通用性的高阶能力可以促进各种专业能力的发展,因而开发一些培养高阶能力的通识性、稳定性专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集中在应用场景较为具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方面,而对于应用场景广泛,跨专业、跨职业的基础性、通识性课程,相关研究一直处于冷门状态。面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尽快开发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阶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应用能力结构,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系统性问题,促进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内涵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课程模式选择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背景下,开发高阶能力课程需要解决“谁来开发”“开发什么”“如何组织内容”等问题。我国职业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态度上急功近利、方法上单纯模仿、效果上评价缺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发高阶能力课程,应该在职业教育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紧贴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探索一种能够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的课程模式。

1.课程开发的主体

高阶能力课程的开发主体应采用一种合理的组成结构,汲取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院校教师和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共同发挥相应的作用。职业教育是培养一线应用人才的教育类型,企业是职业院校的服务对象,其对课程开发目标最具发言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能包括从事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和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对人力资源的未来需求具有高度的洞察力,可以有效防止课程开发落入普通教育课程开发的心理学范式,因而是确定高阶能力培养课程目标的基本主体。职业院校教师熟悉教学基本情况和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最具权威性,是高阶能力课程开发和评价的核心主体,同时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目前最为稀缺的教学资源。职教科研人员是课程开发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对课程开发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保障作用,是高阶能力课程不可缺少的开发主体,但科研人员需要深入课程开发现场进行指导,及时捕捉现实问题并加以解决,防止陷入空洞说教、形而上学的泥潭。总体上看,课程开发的三类主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課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一般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相互联系的维度,不存在单纯的知识性课程,也不存在单纯的应用性课程。知识性课程的最终目标是确保知识得到运用,应用性课程也无一例外涉及到认知目标。知识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与系统的时间边界有关,较短周期内的知识性课程在较长周期内可能成为应用性课程。高阶能力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种对整个职业生涯都发挥作用的能力,是一种提升职业能力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不如专业能力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确是一个人职业能力发展的“慢变量”。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0],就是对高阶能力培养的强化。

3.课程类型的选择

高阶能力课程目标决定了这种课程应该是显性必修课程,以适应未来技术变化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这类课程的强应用性要求课程类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课程,而不是知识系统化的学科课程。

以高阶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活动课程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作为基本教学目的,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在团体氛围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顺利进入某种“社会角色”,结合实际问题探索解决途径;三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和矛盾冲突出发,而不是依据学科知识逻辑组织教学;四是强调教学创新,教师根据现实条件确定合理的“任务载体”和“活动载体”,提高教学效果。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智力特点;其次,学生通过实际生活情境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更有效地向职业情境迁移,促进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再次,通过活动中的学习(即做中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处理技术问题的直接经验,还可以获得处理社会关系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后,通过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符合智能制造发展的需要和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要求。

(二)活动课程开发

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活动课程,需要逐步认清这类课程的基本规律,探索一套独特的开发模式,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根据现有的改革经验,高阶能力活动课程开发需要解决以下重要问题。

1.课程单元的划分

如何将为达成目标而进行的系列活动组织起来,构成有序的课程单元,是高阶能力活动课程开发遇到的首要问题。由于不同的能力具有不同的要素结构,课程活动的结构也不相同。比如,解决一个问题通常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订方案、确定方案、实施方案、效果评价等步骤,而且每一个步骤都包含许多更为具体的问题,可以将每个步骤作为一个课程单元;人际关系处理需要面对同学、老师、家人、服务人员、社会人员等大量不同对象,不同对象都需要“对症下药”,可以将一种对象作为一个课程单元;为了实现多种复杂情绪的管理,则可以采用“静心”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可以将不同情绪的处理作为活动单元。总体而言,课程单元的排序分为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直线式排序就按照总体任务的活动步骤逐步实施,直到目标达成;螺旋式排序是将一种对象、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课程单元的要素,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问题的复杂程度,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逐一处理,最后实现课程目标。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可以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在前一个阶段,按照直线方式展现一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后一阶段,设置若干个综合性的活动单元。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期,某些学者强调所有课程都采用螺旋方式,且要重复三次以上,实质上是基于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一种粗浅认识。

2.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单元教学目标依据课程目标和单元划分方式而定,是教材编写和课堂组织的基本依据。作为一种培养能力的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但能力的构建与知识和情感密切相关,活动课程并不排斥知识获取和情感培养。高阶能力课程的单元教学目标,应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强调“知行情合一”(离开情感和价值观,知行合一很难实现)。知识目标包括教师传授的间接经验和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直接经验,前者是为提高活动效率,后者是活动效果的体现;能力目标包括主要能力目标和附加能力目标,前者属于课程目标的具体要素,后者则是一些相关能力(如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也会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情感目标同样包括主要情感目标和附加情感目标两个方面,前者是达成单元总体目标所必需的态度和价值观,后者是达成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职业院校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较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轻情感”等现象,在“三教”改革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3.“支架”载体的选择

所谓支架,通常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和适切性的案例、设问、建议、游戏等,能够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建构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知识[11]。职业教育的活动课程,不同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既需要必要的基础知识,也需要生成新的知识,加深对活动规律的认识。支架的作用就是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未知问题相对接,实现“做中学”与“学中做”的结合。设立支架的实质过程,是“生为学本”和“师为邦本”的有机结合[12]。由于支架处于课程的起点,对于教学效果具有关键作用。作为支架的案例和问题应该大小适中、难度适宜、情境适当,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起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由于高阶能力不是面向一个专业的,支架载体也应该是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

4.“任务”载体的选择

高阶能力的水平高低表现为既定任务目标的达成程度,需要通过一项任务作为教学载体进行培养和检验。作为教学载体的任务应该是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客观问题,为不同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所熟悉,并且可以方便地准备教学条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任务一般应选择在教室内实施,但可以以校园内部或校外邻近区域作为教学场所。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选择校园内“垃圾分类问题”作为载体,通过现场观察归纳出发现问题的方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活动”载体的选择

“活动”载体是由“任务”载体决定的。确定“任务”之后,需要根据任务和问题的性质特点,选择一个合理的“活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例如,任务是“找出垃圾分类混乱的原因”,方法是可以选择“画一张鱼骨图”,画鱼骨图就成为了活动载体。从中可以看出,活动是外显的形式,任务是实质的内容。高阶能力课程活动应该具有现代职业院校的特征,学生喜闻乐见,教育意义明显。首先,教学活动的选择应具有目的性,应该能够达成任务目标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娱乐活动;其次,教学活动应具备职业性,所培养的能力可以向专业领域迁移,实现高阶能力的功能;最后,教学活动需要具有现代性,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技术特点,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6.目标与任务的整合

对于较为复杂的任务而言,根据学习需要将其拆分成若干较小的、具体的任务和活动,一般会花费较长的学习时间。在完成一系列具体任务并实现不同的具体目标后,还要整体理解各个步骤、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现整体目标中的作用。比如,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和效果评价各个阶段,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任务载体和活动载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和评价能力;在各种具体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查找一个身边的问题(上课迟到、沉迷网络、浪费粮食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并亲身实践,之后召开小组总结会对结果进一步分析讨论和给出完善方案。从总体上看,各项具体活动和任务起到了综合活动和综合任务支架的作用。活动课程结构见图1。

三、高阶能力活动课程的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学活动设计的结果,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不是学科课程独有的,活动课程同样也需要教材。但是,高阶能力活动课程的教材在结构、内容和语言风格上都要不同于学科课程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教材基本结构

活动课程教材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三种载体”,即支架、任务和活动,对于教学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支架出现在起始位置,起着引入的作用,是教材中一个独立的部分;任务和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实现相互独立,但在教材中通常是融为一体的,需要具体说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完成什么任务”;成果展示和教师点评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因其内容无法预设,在教材中只能留下空间待填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记录和补充;课后反思和课后作业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教材中提出基本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总体而言,任务和活动是高阶能力活动课程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教学活动的主线;每一项任务和活动都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意见)精心设计,各项任务和活动之间应环环相扣、相互支撑。

(二)教材语言风格

一是简洁易懂。尽管活动课程也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但应该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不需要大篇幅的理论分析。由于教材是各个专业通用的,因而尽可能采用生活化的通俗语言,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如“确定方案”单元在试用版中的引言为:“本单元研究决策中确定方案的问题,包括决策的原则和决策方法。解决备选方案分析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原则问题,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备选方案分析,最终选出最优的方案。这是决策的关键环节。”经修改后变为:“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但是,根据当时的条件,又只能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方案。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应该学会在人生的各个十字路口作出正确的道路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又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二是明确具体。活动课程有着具体的操作步骤,每个步骤的操作说明都必须非常明确,否则将会影响课堂效果。譬如,对于原因型鱼骨图的制作,就必须详细而清晰地说明鱼头的方向,鱼头的标注,鱼骨的描述要点,主骨、大骨、小骨的画法等,一个环节的疏漏,就达不到操作要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方法,应该逐条说明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领会其实质和要领。例如,分析原因采用的“头脑风暴法”,既允许每位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要制定严格的规则,如果不能按照规则进行,得出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三是图文并茂。利用图表的方式直观描述一项活动的操作流程和基本要求,是活动课程教材的基本特色。职业院校学生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方面较弱,利用图表方式可以弥补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缺陷。高阶能力课程是一种实用性课程,相应的教材也必然体现出实用性特征,可以采用活页式、手册式等与普通教材不同的形式。

(三)教材立体化呈现

纸质教材可以方便地为学生提供基本学习材料,但所含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为帮助学生获得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更好地处理复杂的活动细节,并不断使高阶能力得到拓展和迁移,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网站[13]。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网络学习资源。与高阶能力相关的生活素材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历史典故、影视片段、电视新闻、文艺作品、报刊摘编、校友故事、师生见闻等,这些素材经过梳理归并,都可以成为生动的学习材料。随着课程网站交互性、智能性的不断增强,学生也將逐步成为学习材料的生成者,师生之间的界限将会变得非常模糊,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未来社会最为通用的高阶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沈绮云,欧阳河.生活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J].校园心理,2019(3):234-237.

[2]李玉静.上海共识——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建议TVET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12(5):84-90.

[3]徐杏玉.“青少年生活技能开发”项目质量保证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以高职版“情绪管理”项目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90-91+96.

[4]沈绮云.高职生活技能教育的价值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0(3):94-97.

[5]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5-6.

[6]姜大源.技术与技能辨[J].高等工程技术教育,2016(4):76-79.

[7]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EB/OL].(2020-06-08)[2020-08-11].http://www.sasac.gov.cn/n4470048/n13461446/n14761619/n14761641/c14807825/content.html.

[8]王俊岭.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以“新发展格局”应对“新变局”[EB/OL].(2020-08-04)[2020-10-11].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804/c1004-31808935.html.

[9]新职业打开就业“新窗口”[EB/OL].(2020-08-04)[2020-09-03].https://edu.gmw.cn/2020-07/31/content_34044988.htm.

[10]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2-13.

[11]过磊.支架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4):15-16.

[12]欧阳河.“帮学课程”:迈向3.0的高职课程范式变革[J].当代教育论坛,2020(4):87-89.

[13]许琪奇,武志峰.深度学习理论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6):49-51.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ivities-oriented Curriculum for Higher Order Competence

Cui Fazhou, Zhang Jingjing

Abstract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relies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general high order competence. Due to industr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creasing procedural tasks are completed automatically by machines, professional structure is undergoing major changes, and for professional workers the demand of complex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grows fast. Focusing on high order competence training to develop a series of high order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current “teacher-textbook-pedagogics” reform. Higher order competence curriculum is widely applicable and professional featured. The high order competence curriculum should adopt the learner centered activity curriculum paradigm to integrate knowledge, competence and quality under the premise of highlight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s well as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ction and emotion.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jointly developed b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managing staff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ers. The basic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the curriculum contents of advanced competence activities are three kinds of carriers: framework carrier, task carrier, and activity carrier.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life skills; higher order competence; knowledge-action-emotion integr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ctivities-oriented curriculum

Author  Cui Fazhou, professor of Ta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Tangshan 063299)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Jingj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a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Tangshan 063299)

作者簡介

崔发周(1963- ),男,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唐山,063299)

通讯作者

张晶晶(1983- ),女,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唐山,063299)

基金项目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生活技能开发”青少年教育合作项目,主持人:刘育锋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课程开发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激励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