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务,有这样一户人家

2021-04-16 07:27施建华
青海湖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雅卓玛老街

施建华

隆务老街位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同仁是国家级历 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合部的中 心点,也是西藏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会地,是 一个藏、汉、回、撒拉、保安等多民族集聚的地区。“隆务”, 藏语意为“良田集中之地”,隆务老街位于城区隆务河西岸, 在不足一公里的老街上,分布着隆务寺、清真寺、二郎庙、 圆通寺,在这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 共存,成为多年来民族包容与交融的典型地区。

在隆务老街,有这样一个特殊而普通的多民族大家庭, 回族女子阿菲亚和藏族男人卓玛他一生育有六个女儿,六 个女儿长大后捡弃非同族不通婚的陈旧观念,分别与四个 民族的男人组成家庭,家中汇聚着回族、撒拉族、土族、 藏族、汉族五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彼此依存, 成就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成为隆务老街多民族家庭的 一个典型代表。

女儿们的阿菲亚

说起隆务老街这个人尽皆知的多民族大家庭,就不能 不提到一位坚韧能干的回族妇女阿菲亚,她既是这个家族的“源”,也是女儿们坚强性格的“源”。 阿菲亚出生于上世纪 20 年代,祖上是早 年间隆务寺夏日仓活佛从异地招募来的 80 家商戶之一。

上世纪 60 年代初,嫁到甘肃的阿菲亚为了躲避饥荒带着 3 个孩子和身孕回 到同仁县城隆务老街投靠娘家。在那个 年代,娘家的生活同样无以为继,兄弟 们自顾不暇,阿菲亚只得带着孩子借居 到附近一个叫做卓玛他的藏族人家里。

1922 年出生的卓玛他是同仁加吾乡 人,他曾经是隆务寺的一名阿卡,老实 忠厚不善言谈,是一个善吹唢呐的美男 子,有一手制作植物唢呐芯的绝技。每 当寺院举办宗教活动,当地的藏族姑娘 们争相去看,周边村子里流传着“不是 去听唢呐,而是去看卓玛他”的说法, 由此可见卓玛他年轻时候的俊美。后来 寺院关闭,卓玛他回到民间靠打零工为 生。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从甘肃拖儿带 女回到隆务的回族女子阿菲亚。

阿菲亚和孩子们借住在卓玛他家 里,勤快能干的阿菲亚常常帮助单身的 男主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俩人逐渐 产生了感情。卓玛他是个心地善良、老 实慈悲、一心只知道埋头干活的人,他 对阿菲亚的几个孩子也很好。伤痛的是, 阿菲亚带来的两个孩子因为出天花先后 夭折,只存活了当时回同仁后出生的孩 子,她就是家里的大女儿法图麦。

在当时的隆务老街,阿菲亚和卓玛 他的婚姻备受争议,常被人们指指点点, 甚至有人说她背叛了教门,娘家人也认 为她嫁给藏族是件丢脸的事情。无处立 足但又必须生活下去的阿菲亚全家只好去了卓玛他的老家同仁县加吾乡满仓村 生活,那是一个在山上的藏族村落。一 直到 1977 年,全家才从加吾乡搬迁下来, 先后在隆务镇隆务庄村和四合吉村租房 子住,直到 1995 年,才在隆务老街修建 了自己的房子,全家人以回族的生活习 俗相依为命。

阿菲亚是一个性格要强、能干泼辣 的人,为了养活孩子们,她吃过最多的苦, 遭过最多的罪。为了能给孩子们一个安 稳的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全家在加吾乡居住的时候,村里的 人看不起她,说她是回族,常会有意无 意地刁难她。那时候生产队里有公用的 耕牛,农忙时节每两家使用一头,有一 次邻居家用过耕牛以后故意把牛放跑了, 阿菲亚带着孩子们在加吾乡的沟沟脑脑 里奔波了三天才找到耕牛。找回来,那 家人又把耕牛牵走不让她们使用,阿菲 亚就跑到邻居家去,硬是把耕牛抢了回来。

阿菲亚乐于助人。有年她住院,同 病房有一个来自泽库县西卜沙乡的牧民 媳妇,因为家里很穷只能顿顿吃开水拌 炒面,阿菲亚就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 她一些。出院后,两家人成为关系很好 的朋友。牧民叫周格,有时候他来同仁 办事还会在阿菲亚家里短住一两天,阿 菲亚腾出地方给他们打地铺,哪怕家里 再困难也会蒸几笼包子待客。1987 年夏 天,周格家的日子逐渐好起来,就邀请 阿菲亚等去泽库做客,走之前村里人帮 助阿菲亚准备了很多烧馍馍和蔬菜作为 带给周格一家的礼物。到了泽库后,热 情好客、知恩图报的周格送给阿菲亚一 拖拉机活羊,阿菲亚把一部分羊卖掉用以贴补家用,留一部分自己家吃,还给 临走前帮忙烧馍馍的村民们每家送了一 只羊后腿,善良慷慨的阿菲亚得到了周 格家族更加丰厚的情感和物质回报。

不识字的阿菲亚是个心灵手巧、聪 明能干的人,除了回族妇女擅长的茶饭 手艺外,还自学了裁缝,每到晚上就开 始做衣服做鞋子以补贴家用。她还自己 摸索学会了看一些简单的小病,在隆务 老街居住的时候,有一次阿菲亚看见一 名藏族妇女抱着婴儿坐在路边哭,就上 前询问原因。妇女说“:加毛,丫头病哈了, 医院里救不活。”阿菲亚说 :“抱过来我 看看。”藏族妇女不信任她,说 :“医院 里都救不活,你能救活吗?”但还是解 开包裹放下孩子给阿菲亚看。阿菲亚试 着给孩子放血,熬了一些泻火的汤汁喂 给孩子。一周之后,孩子奇迹般地好了 起来,藏族妇女拿着酥油和糌粑来答谢 阿菲亚。从此以后,阿菲亚在老街的名 声就大了,人们夸奖她“上炕裁缝,下 炕厨子”“山上是山上的名声大,街道里 是街道里的名声大”(本地方言,意为能 干厉害,名气很大),说的就是阿菲亚的 聪明和能干。

80 年代初,阿菲亚在家里养了一头 牛,出售牛奶和酸奶维持生计,卓玛他 则常年打工,先后在养路段、印刷厂、 屠宰厂打工,后来还去一些单位和工程 队守门守工地,凭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 全家人的生活所需。在长年累月的辛苦 中,阿菲亚的六个女儿先后出生,逐渐 长大,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多民 族大家庭的核心人物。

时光飞 逝,转眼就到了新世 纪。

2010 年,卓玛他在吾屯的三女儿家去世, 女儿们按藏族习俗给他举办了葬礼,骨 灰撒入黄河。2011 年,阿菲亚因患直肠 癌追随丈夫而去,享年 83 岁,一个执着 坚韧辛苦了一辈子的回族女人从此就只 能活在女儿们的记忆里,成为被后辈追 忆的一个传奇。

苦出来的六姐妹

因为特殊的家庭关系,阿菲亚和卓 玛他的六个女儿都各有三个名字,分别 是官名、经名和不常用的藏族名字,她 们在母亲和父亲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人。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阿菲亚 的严格调教下,女儿们从小就开始承担起 家庭的责任,她们要学会和面做饭,学会 割草喂牛,学会去送牛奶,去菜场捡拾 菜叶瓜皮,自理能力很强。年龄稍大一 点后,女儿们就出门去打工挣钱,去工 地上干小工,去单位守大门,去给别人

家的孩子当保姆,女儿们的收入虽然微薄, 却是这个贫寒家庭的一笔重要收入。

大女儿法图麦,藏族名字卡毛措, 是阿菲亚跟甘肃前夫的孩子,卓玛他视 如己出。法图麦回忆说,小时候有一次 母亲训斥她,从来不打骂孩子的卓玛他 护过来,强悍的母亲一拳打落了父亲的 门牙,卓玛他疼大女儿胜过疼自己的亲 生女儿们。

法图麦像母亲一样坚强能干,吃苦 耐劳。小时候总是天没亮就去背粪,吃 完饭以后去林子里捡拾烧柴,除了做家 务,还要照顾妹妹们,吃过很多的苦。 她才 15 岁刚刚懂事就去了生产队干活,帮母亲挣工分,后来还当了三年的保姆, 一个月能挣 15 元钱,再后来去同仁的建筑公司干活,每个月能挣到 58 元钱。之 后,她还领着妹妹们去干粉刷和油漆的 活,尽自己所能帮助父母维持这个贫寒 的家庭。19 岁的时候,法图麦嫁给了父 亲是山东汉族、母亲是吾屯土族的王灵 根。如今,他们的子女均已长大成家, 辛苦了一辈子的法图麦和丈夫终于可以 喘口气了。

二女儿再乃拜,藏族名字索南措, 出生于 1965 年,和丈夫一起在隆务老街 开了一家“老街土火锅”,过着自给自足 的日子。

再乃拜是个性格和善、心灵手巧的 孩子,13 岁的时候就能帮助母亲缝衣服, 还会织毛衣、擀面条、蒸馍馍,是母亲 最为得力的小帮手。再乃拜曾经有过一 段长达十余年的失败婚姻,离异后独自 带着女儿生活。数年之后她认识了现在 的丈夫,两人齐心协力开店挣钱,终于 挣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再乃拜是家中 女儿里最有想法的,心思细腻,考虑问 题很周全,姐妹们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去 找她商量,如今她的“老街土火锅”成 为姐妹们常聚的一个根据地。

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三女儿古雅, 藏族名字扎西卓玛,她同样继承了母亲 性格里的要强和能干,十几岁的时候就 去给人家做保姆,大一点后,又去附近 工地上当小工,每天能挣 2.50 元钱的工 资。在砖瓦厂打工时,她遇到了现在的 土族丈夫尕哥,尕哥是大姐夫王灵根的 亲弟弟。当时母亲坚决反对古雅的亲事, 古雅索性不告而别搬到丈夫家居住,在生了儿子之后才被母亲所接纳。古雅的 丈夫常年在工地上揽活,开推土机。他 还有两个弟弟在吾屯下寺当阿卡,学画 唐卡,是古雅帮着带大的。后来古雅还 承担了照料父亲卓玛他的责任,她把父 亲接到自己家里照料了七八年,一直到 父亲去世。古雅每天的日子既忙碌又辛 苦,要操心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要照顾 患脑溢血偏瘫的公公(已去世),农忙 时节还要去田里干活,是家里的顶梁柱。 她性格泼辣,吃苦耐劳,干活踏实,在 吾屯村名气很大,村里的女人们开玩笑 说 :“我们打架打不过古雅,干活也干不 过古雅。”

古雅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 一个女儿嫁给了吾屯的土族画师,画唐 卡的儿子则迎娶了曲库乎乡江龙村的藏 族媳妇,还有一个女儿在藏医院上班, 一家人过得十分和美。

四女兒索菲娅,藏族名字卓玛才让, 是家中六个女儿中第一个有条件去上学 读书的,也是女儿们中唯一读到高中的 孩子。像母亲一样泼辣能干的她说起话 来快人快语,承继了母亲性格里的精明 和能干。

索菲娅高中毕业后就去餐馆端盘子 挣钱,一个月能挣 180 元钱。后来经姐 姐介绍,嫁给了撒拉族丈夫马文清。索 菲娅从 1995 年开始开铺子,先后开过电 器店、蔬果店以及小超市,但日子依旧 紧张,全家 4 口人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

后来,索菲娅投资 7000 元,开始加工风 干牛肉的生意,她白天跑去各摊点收肉, 晚上叫姐姐们来家里帮忙切肉晾晒,晒 干后再拿到附近超市去出售,没想到风干肉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每年都能挣 十几万元。后来,她和丈夫在隆务老街 上修了一院房子,全家 4 口人总算结束 了长期租房的历史。

五女儿海杰,藏族名字昂毛,是同 仁县水泥厂的下岗职工,现在隆务镇某社 区工作。她在水泥厂工作时,认识了现在 的汉族丈夫曹生辉,在母亲反对、姐姐们 也不同意的情况下和曹生辉办了一个简 单的婚礼,育有两个子女。海杰与汉族 丈夫曹生辉结婚二十余年来,从未因民族、 性格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而吵过架,海杰 是家里的贤内助,长期以来,她侍奉老人、 教育孩子、料理家务,把全家人照顾得 细致入微,受到了亲戚和邻里的一致赞扬。

家中最小的妹妹、初中毕业的六女 儿开素麦,藏族名字切真措,是同仁铝 厂的下岗职工,结婚后一直在家里相夫 教子、侍奉公婆,目前靠在外打工过着 自食其力的简单生活。

欢乐祥和一家亲

全家人一路跌跌撞撞地打拼,各种 奔波和辛劳,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安稳日 子,所有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都成为六 个女儿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将六 姐妹的血肉亲情捆绑得更加紧密。

六姐妹在的人生路上相爱相帮的故 事,虽然普通却总能打动人心。她们有 过彼此间的相互依存,也有过琐碎的抱 怨和争执,但是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 逝化解了,也有些东西在岁月的打磨之 下愈发动人。目前六姐妹和她们的丈夫 以及子女孙辈全部加起来,家庭人口已经达到了 40 人,有回族、藏族、撒拉族、 土族和汉族五个民族。如果再加上舅舅、 姑姑及他们的后人,这将会是一个庞大 的数字。

六姐妹与她们的母亲阿菲亚均能 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这得益于在父亲的 老家加吾乡满仓村的生活经历,搬家到 隆务时,六姐妹才学会了说“街道上的 话”(意为隆务方言)。三女儿古雅,除 了会说汉语和藏语外,还会说吾屯的土 语,常常是在家里跟父亲说藏话,跟母 亲说“街道上的话”,跟丈夫和婆婆说土 话,语言能力超强。

四女儿索菲娅记得许多细碎的家庭 琐事,她上初中时的学费是 15.80 元,需 要母亲东拼西凑才能拿得出来。有一次 索菲娅调皮,不小心撞碎了教室的玻璃, 班主任让她赔钱,捉襟见肘的家里拿不 出一毛钱,母亲哭着去求老师也没用。 后来是二姐提前预支了在工地上打工的 钱,交给老师才免去索菲娅被责罚。

索菲娅在做风干牛肉生意之前,以 开铺面为生,后来孩子出生无法兼顾生 意,不得已将铺面转手,生活陷入困难。 妹妹海杰在自己每月只挣 2000 块钱的情况下,每月给姐姐 200 元钱,帮助姐姐 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 ;家中最小的 妹妹开素麦经济比较困难,姐姐们看在 眼里挂在心头,经常会塞给她一点零花 钱,有时候还叫妹妹出来一起吃饭,改 善一下伙食,这些,最小的妹妹开素麦都 默默记在了心里 ;五女儿海杰的两个孩子 小的时候,夫妻俩都要上班,又没有多余 的钱请保姆,就把孩子送到二姐再乃拜家 里,再乃拜一边照顾生意一边帮着妹妹带孩子,直至两个孩子上学 ;有一年三女儿 古雅的儿子出了车祸,古雅要照顾吾屯家 中的老人,要种地,还要操心喂牛等家务, 实在是分身乏术,不能每天都守在医院里, 二女儿再乃拜主动帮助妹妹照护孩子,整 整在医院守护了五十余天,孩子才脱离危 险恢复健康……

二女儿再乃拜回忆起这样一件久远的 往事,父亲卓玛他在世的时候,一直有个 心愿想去西藏拜佛,但因为家中没有儿子, 没人陪他一起去而始终未能如愿。2005 年, 二女儿再乃拜夫妻前往隆务清真大寺咨 询,作为穆斯林可否陪藏族父亲一起去西 藏朝拜,清真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8 月, 二女婿马昇昇凑了 5000 块钱带着岳父出了 门,他们从西宁乘坐火车到了格尔木,然 后乘坐格尔木至拉萨的大巴到了西藏,马 昇昇陪着岳父去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小 昭寺、甘丹寺等朝拜,还去八廓街、罗布 林卡等处游览,二十余天后从西藏返回青 海,马昇昇又带岳父去塔尔寺拜佛,等他 们回到同仁,不仅用完了随身携带的一百 多条哈达,父子俩身上也只剩下最后 20元钱。长达 28 天的辛苦旅程,成为卓玛 他晚年最暖心的回忆。

按照不同的民族习俗,每個家庭都 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传统,在春节、 端午、中秋、古尔邦节、开斋节、藏历 新年等传统节日里,姐妹们都会为彼此 的家庭送去祝福。每当遇上亲戚间的婚 丧嫁娶,虽然民族习惯不同,但大家都 彼此牵挂,互相往来,从不曾缺席过任何一次重要的家族事务。还是在父母在 世时,家里人就养成了这种特殊的生活 习惯,比如到藏历年的时候,女儿们会 想着给父亲过一个祥和的藏历新年。当 地的藏土族有在端午节转经祈福的习俗, 姐妹们也会携家带口前往吾屯与两位土 族女婿欢聚。遇上穆斯林节日,父亲虽 然不参与,但也从不干涉女儿们过节。 父亲和母亲虽然信仰不同,性格差异也 很大,感情却很好,靠着相互扶持度过 了漫长而艰苦的几十年。

…… 如今,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街坊邻居们时常能够看到戴盖头的回族 妇女们在油锅前忙碌着炸馓子、油饼、 麻花等特色食品,为前来拜年的亲朋好 友做上一顿清真美食。也能看到开斋节 上两位土族女婿忙前忙后招呼客人的憨 厚笑脸。还能看到汉族、回族、撒拉族 和土族亲戚们围坐一桌,尽情享用手抓 羊肉、酸奶、凉面、面片的相聚场面。 他们聊着已经过世的父亲母亲,聊着小 时候去别人家当保姆的往事,聊着儿女 们长大后的各种烦心事,聊着关于生活、 关于工作、关于全家人齐心协力打拼出 来的寻常日子……全家人用爱与坚韧、 用善良和包容诠释着“民族团结一家亲” 的时代内涵,用真切的民族大爱维系着 这个普通的多民族大家庭。

岁月无涯,人间有爱,长眠地下的 阿菲亚和卓玛他一定能够感受到女儿们 深深的怀念和牵挂。

施 建华 青海省作协会员,黄南州作协副主席, 出版散文随笔集《临水踏歌》。

猜你喜欢
古雅卓玛老街
卓玛,卓玛
太平老街
浅谈王国维之“古雅说”
老街
东门老街
我的敖鲁古雅(外一首)
一只叫卓玛的藏羚羊
从《长物志》器具中看现代简约设计
幽 景
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