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镜人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

2021-04-17 23:24蔡莉莉孟静岩
中医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代赭石张老香附

蔡莉莉,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张镜人教授出生于上海中医世家,为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行医近7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脾胃病诊疗经验,尤擅治慢性胃炎。张教授治疗脾胃病遵循“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法则,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及脏腑之间的关系,采用升降并调、寒温相配等基本治法[1],并善用药对治疗脾胃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张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简述如下。

1 疏肝理气解郁

张老认为慢性胃炎“病起于肝胆,症见于脾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首次提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木横逆,则刑克脾土,肝胆气调,则脾胃和顺。故虽治脾胃之病,亦需调肝胆之气机。

1.1 紫苏梗、香附紫苏梗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宽胸利膈,顺气安胎之效。《本草崇原》言其“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药理研究表明,紫苏梗具有促进结肠平滑肌收缩及胃肠运动的作用[2-3]。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可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本草纲目》云:“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本草正义》记载:“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药理研究表明,香附挥发油可促进胃肠动力,并对小肠平滑肌细胞有一定的促进增殖作用[4]。

《施今墨对药》云:“香附、紫苏梗伍用,不寒不热,不腻不燥,流畅气机甚妙。”香附入血分,行血中之气而散瘀,紫苏梗走气分,以行气宽中而散滞。二者配伍,一血一气,气血双调,则行气止痛,消胀除满益彰。故二药相配可散肝经之郁滞,共奏和胃疏肝止痛之功。张老临床常用剂量:紫苏梗9 g,香附9 g。

1.2 八月札、九香虫八月札又名预知子,味苦,性平,归肝、胃经,具有疏肝和胃,理气散结的作用。《本草拾遗》谓其可“利大小便,宣通,去烦热,食之令人心宽,止渴,下气”。药理研究表明,八月札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及保护肝脏的作用,对于治疗肝炎、胃溃疡、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5]。九香虫,味咸,性温,归脾、肝、肾经,能行气止痛,温肾助阳。《本草纲目》称其“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本草新编》称其为“虫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九香虫水煎液可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作用显著[6]。

胃痛气滞热郁日久必致络损血瘀,不通则痛,故当活血行气以通络,二药合用理气活血止痛之功倍增。张老临床常用剂量:八月札12~15 g,九香虫5~6 g。

1.3 旋覆花、代赭石旋覆花味苦辛咸,性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尔。”《本草汇言》曰:“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代赭石味苦,性寒,归肝、心、肺、胃经,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长沙药解》云:“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旋覆花、代赭石对大鼠胃底条肌有明显的收缩作用[7]。

二药为旋覆代赭汤中主药,《本草新编》曰:“代赭石虽能旋转逆气,然非旋覆花助之,亦不能成功,二味必并用为佳。”旋覆花宣气涤饮,代赭石敛浮镇逆,二药伍用,共奏降逆止呕、化痰消痞之功。张老临床常用剂量:旋覆花9 g,代赭石15~30 g。

1.4 柴胡、黄芩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药理研究显示柴胡皂苷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8]。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名医别录》言其“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药理研究显示,黄芩具有较强抗菌消炎、抗过敏、抗肿瘤的作用[9]。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泻,一升一降,疏利气机,使胃气调和。柴胡开郁,黄芩泻热,二药伍用,疏调肝胆气机、清泻内蕴湿热。张老临床常用剂量:柴胡6~9 g,黄芩9 g。

2 清热和胃——知母、连翘

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药理研究显示,知母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凝血、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理作用[10]。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雷公炮制药性解》云其“泻六经之血热,散诸肿之疮疡,利小肠,杀白虫,通月经,疗五淋,破瘿瘤,解痘毒。”药理研究表明,连翘不仅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还对胃肠运动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11-12]。

张老认为胃炎大多属受寒或挟食滞引起,但慢性胃炎则以热为主。因嗜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盛,或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郁日久化热,故治以清热和胃。知母苦寒质润,连翘清热解毒,二者合用,清泻阳明火热,使热去胃自安。张老临床常用剂量:知母9 g,连翘9 g。

3 养阴益胃——白芍、甘草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药理研究显示,白芍具有保肝作用,并对便秘、腹泻、腹胀、阴寒、脾虚等肠道应激性综合征具有一定改善作用[13]。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本草汇言》云:“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药理研究显示,甘草具有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保护和修复胃黏膜、改善胃黏膜血流量和微循环的抗溃疡作用[14]。

二药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或腹中痛。热郁犯胃,久则损及胃阴,故当养阴生津。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二药相合,有酸甘化阴,解痉和胃之功。张老临床常用剂量:白芍9 g,炙甘草3~6 g。

4 活血化瘀——丹参、血竭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作用。《本草纲目》称其“能破宿血,补新血”。药理研究显示丹参主要化学成分有抗血栓、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炎、抗氧化等作用[15]。血竭味甘咸,性平,归心、肝经,能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海药本草》言其“主打伤折损,一切疼痛,补虚及血气搅刺,内伤血聚,并宜酒服。”药理研究表明,血竭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对血小板集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6]。

叶天士云:“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故治脾胃病要调气分,亦要行血分。丹参一味功同四物,配以血竭和血生肌,二药合用清化瘀热,多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肠上皮化生,或伴不典型增生者[1]。张老临床常用剂量:丹参9 g,血竭2 g(研粉冲服为宜)。

5 健脾养胃——白扁豆、山药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之功。《本草备要》称其“调脾暖胃,通利三焦,降浊升清,消暑除湿,止渴止泻,专治中宫之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扁豆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治疗脾虚所致各种胃肠疾病具有较好疗效[17]。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本草求真》认为:“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然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不似黄芪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山药能够调节脾胃,对胃排空运动和肠管推进运动具有抑制作用[18]。

脾胃病日久皆损伤正气,此当从脾胃论治,宜健脾养胃。山药平补三焦之气阴,扁豆补脾和胃而不滞,二者合用,化湿而不伤胃阴,补脾又不碍脾,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止泻之功。张老临床常用剂量:白扁豆9 g,山药9 g。

6 结语

药对是方剂配伍的特殊形式,仅通过两味中药相配伍,具有药简力专的特点。在治疗中通过合理运用药对,从而提高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疗效。张镜人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重视脾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脾胃病的诊治有着独到而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灵活,用药精当,疗效显著。临床遣方用药注重保护胃气,同时强调肝胆气机对于脾胃的影响,且气郁日久易化热,故用药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热化瘀为法,灵活加减。

猜你喜欢
代赭石张老香附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代赭石矿物学研究及应用探讨
骂鸭记
张仲景代赭石配伍特点探析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治胃寒痛
张耀光:不老的百岁翁
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含香附制剂质量控制的探讨
补中益气丸合七制香附丸治疗产后便秘26例
HPLC-ELSD法测定中药两头尖中竹节香附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