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多国为何趋之若鹜

2021-04-18 23:33李平
科学大观园 2021年7期
关键词:南极洲科考南极

李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南极是位于地球一隅的孤僻独立的白色大陆,与我们生活的绿色世界隔着千山万水,似乎没有必要开展全球合作式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其实不然,人类经过20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随着对南极考察的深入,越来越认识到南极洲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为什么要研究南极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极地迷恋。为了进行地球、生物、物理和海洋科学方面的考察,南极吸引着许多探险家、科学家和各国政府。

早期,一些探险家、科学家是在各国政府、团体、个人的资助下从事南极探险活动的。而现代的南极考察则主要由各国政府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进行,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南极考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从四个方面给予了回答:

第一,南极是一个资源库,具有丰富的生物、矿产与水资源,可作为长远的后备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第二,南极是气候的调节器,其冰雪气候的变化影响全球,也影响中国。

第三,南极是地球科学研究圣地,冈瓦那古陆的演化、大量陨石遗存、巨量冰雪中气候环境信息,以及极光、极端条件下的生命等,都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第四,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地质遗存,为发展地学旅游的理想之地,也是普及地学科学知识的良好场所。

“南极洲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极为特殊的一块土地,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科学研究程度最低的一个洲。”李廷栋说,“但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质、地理位置,科学探索上的独特条件,自然资源的巨大潜力,近几十年来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80多个站进行科学考察,常年站近50个,其中以美国和俄罗斯最多。美、英、俄、法、意、日6国均有5个以上南极科考站。

南极的地理位置比较独特,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四周被南大洋所环绕,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9.4%,其中岛屿面积为7.55万平方千米。

南大洋由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南部组成,面积约为3800万平方千米,水深4000米~5800米,在南桑威奇群岛以东的海沟, 海水最深可达8428米。南大洋常年为海冰所覆盖,海冰面积冬季约为1880万平方千米,夏季最小为260万平方千米,有大小冰山22万座。

南极大陆边缘海较少,主要有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罗斯海、威德尔海等。以横贯南极山脉为界,南极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南极在地质上是一个典型的地盾区,是一个平均海拔4000米的巨大冰原区。冰下有高山与深谷,如果冰雪消融将变为多山地区。

西南极主要由褶皱山脉组成,包括南极半岛及其外的南设得兰群岛等岛屿。如果冰雪消融将变为一系列孤立的岛群。

据介绍,南极有6个“最”:世界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最高峰为文森峰,海拔5140米;世界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的大陆,年平均气温-25℃,最低-88.3℃,有“世界寒极”之称;沿岸风速17.18米/秒,最大风速100米/秒,为“世界风极”;世界最干旱的大陆,年降水量仅30毫米~50毫米,有“白色沙漠”之称,有的地方近200万年来滴水未降;冰雪(淡水)储藏量最大的大陆,冰层平均厚度1600米,总体积300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冰雪储存量的90%;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磷虾资源;是世界上最干净和最安静的大陆,无永久居民,少污染,除风声、浪声、海豹及企鹅叫声外,无其他声音。

南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南極有“四库”之称,南极是一个淡水库,其淡水量占全球的72%;南极是一个陨石库,地球上90%的陨石采自南极,目前已采集到的陨石约5万块;南极是一个巨大的冰雪库,冰雪的体积300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冰雪总量的90%以上;南极是一个磷虾库(蛋白质库),其蕴藏量为4亿~6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单种生物资源。

国际极地研究学界公认,南极有4个必争之点,即极点、冰点、磁点以及南极最高点——高峰点。极点即南极点,位于南极洲中心点,已被美国抢占,并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冰点位于东南极腹地,苏联率先考察,测到了-89℃全球最低温度,并于附近建立了“东方站”。磁点即磁极点,位于东南极沿海地区,已被法国抢占,并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科考站。高峰点即西南极文森峰,中美联合登山科考队于1988年12月登上该峰,其海拔为5140米。这里即使在夏天,气温也在-40℃。

东南极拥有巨大的冰下湖泊——东方湖。1996年,俄罗斯在东南极俄罗斯东方站发现一个面积广阔的淡水湖——东方湖。湖距海岸线1500千米,海拔3500米。湖泊长250千米,最宽处50千米,大小相当于北美安大略湖,为南极已发现冰下湖中最大的一个。有关钻探结果表明,东方湖可能是地球上水量变动最小的湖泊,其湖水是在约100万年前形成的,拥有世界上浓度最大的氧气。

湖水为什么未结冰?这是因为湖面以上约4000米厚的冰壳像毛毯一样有效地保存了地热能,并把一些有机生命封盖了大约百万年。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2013年1月28日,以冰川学家John Priscu为首的美国科考队首次在800米以下惠兰斯湖取得沉积物及水样品,并首次在湖泊中发现生命。该湖位于西南极罗斯冰架边缘,湖水面积约60平方千米。经分析测试,在水体及沉积物中都含有大量微生物,每毫升湖水中含1000个细菌。这些细菌不需阳光而存活,其食物来源于有机质,或者类似在金矿和深海热泉口附近的“化能营养型”物质。冰层保护了这些湖泊与大气层隔绝数百万年的原始环境。

南极的生物资源主要包括:一是磷虾。南极磷虾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种动物蛋白资源, 每年捕捞1亿~1.5亿吨(相当全世界年水产量的2倍),不影响南大洋生态平衡。二是低温微生物资源。低温微生物资源具有独特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生理生化特性,在基础研究及生物工程应用上有很大价值。同时,南极还有大量其他地区少见或南极特有的动物,如企鹅、鲸、乌贼、鱿鱼、龙虾及一些特殊鱼类等。

南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南极洲已发现220多个矿床和矿点,主要为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镍、铬、铅、锌、金、银、金刚石。其中,煤、石油、天然气、铁、铜很有远景,金、银、铂族金属有较大找矿潜力。

同时,南极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号称“世界最大淡水资源库”,按目前全世界用水量计算,可供全球使用100万年。

南极科考的三个阶段

据李廷栋介绍,人类对南极洲与南大洋的考察、探索是和航海与探险分不开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闯入南大洋,而后登上了南极洲。从1675年英国航海家发现南极地区的南乔治岛算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步加深,对它的争夺也日益加剧。

李廷栋表示,南极洲的发现和考察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探险时代的南极考察(17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叶,经历约22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各海洋先进国家纷纷赴南大洋探险,寻找新大陆。1675年,英国航海家发现南乔治岛;60年后,法国航海家发现鲍威特岛;1773年—1774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率海军考察船首次穿越南极圈,驶进南纬71°10′的极区,发现南设得兰群岛和丰富的海豹资源。这一发现激起了英、美等国资源开发的欲望,到19世纪初各国开始挺进南极,捕捞鲸鱼和海豹。

第二阶段是资源时代的南极科考(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约130余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各列强“中原逐鹿”,争相进入南极洲,开发南大洋的生物资源并探查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一些国家对南极大陆提出主权要求。19世纪,各先进国家纷纷挺进南大洋,到19世纪90年代登上南极大陆,20世纪初到达南极点。

2019年1月5日, 中國科考队16名队员顺利抵达南极昆仑站。图片|新华社

人类对南极洲与南大洋的考察、探索是和航海与探险分不开的,从1675年英国航海家发现南极地区的南乔治岛算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步加深,对它的争夺也日益加剧。

1907年11月,澳大利亚探险队到达南磁极点;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险队到达南极点;1912年11月17日,英国探险队到达南极点,但全体队员不幸在归途遇难;1912年1月18日,日本探险队到达罗斯海附近。

1908年,英国第一次提出对南极大陆的主权要求,随后,其他欧洲国家也宣布和相互承认主权要求;20世纪40年代,智利、阿根廷也提出主权要求。

第三阶段是科学时代的南极科考(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从1957年—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开始,人类对南极的探索进入综合科学考察阶段,主要围绕资源、环境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科考项目。在南极洲及南大洋进行了大量的地震、重力、磁法等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和航海重磁调查及海底采样,国际岩石圈委员会组织实施了全球地学断面计划,国际深海钻探计划在南大洋进行了深海钻探,在几千米深海钻获石油、天然气,证明深海大洋同样可以找到油气田。1990年,《马德里公约》规定,未来50年内南极禁止任何与矿产资源有关的活动。

这一阶段,南极科学考察突飞猛进,地质调查主要集中于冰川地质、变质地质、火山地质、陨石、大陆构造及岩石圈结构等。1989年~1990年由美国组织实施了横穿南极大陆的国际考察计划,我国也派员参加了这项考察。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始于1980年。当年1月,我国首次派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进行科学考察。 1985年2月20日,在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并开始了我国一年一个航次的南极科考。目前,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已成为我国开展南极考察研究基地和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李廷栋称,我国在南极冰川、泛非事件、地层古生物、陨石收集(在格罗夫山地区已收集到近12000块,一度跃居世界第三)、磷虾、测绘等研究方面已经步入国际先进前列。

◎ 来源|中国矿业报(有删减)

猜你喜欢
南极洲科考南极
恐龙跑得快吗
Explore Antarctica with the photographer 与摄影师一起探索南极洲
南极洲无人干扰区缩至不到32%
难忘的南极之旅
畅游南极之乔治王岛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南极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