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2021-04-18 23:32徐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4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徐璐

[摘 要]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算理算法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计算教学应该达成的根本目标。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借助实物操作,感知算理算法”“引导运用比较,理解算理算法”“促进正向迁移,掌握算理算法”“借助错题资源,内化算理算法”等策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算理算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计算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2-0023-02

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且计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升计算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广大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虽然不少数学教师都加强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但受传统教学思想与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创新力度仍然不够,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发展受到制约。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计算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有效运用策略,提升计算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借助实物操作,感知算理算法

小學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因此,教学计算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小棒、点子等教具,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直观的问题,使学生易于感知算理算法。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20以内进位加法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算理算法,然后出示几道计算题,引导学生利用小棒进行计算,使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师:(板书计算题38+2)同学们,这道题怎么算?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可以先进行口算,再用数小棒的方式,对结果进行验证。如果在计算过程中感到困难,你可以和同桌合作,共同计算出算式的结果。

生1:我先口算得出40,然后数出38根小棒,再加上2根小棒,继续数,发现结果正是40。

生2:我和他的方法不同。我先在左边摆放数好的38根小棒,再在右边摆放数好的2根小棒,之后将左边的8根小棒和右边的2根小棒捆绑在一起,凑成10根,这样加上左边原有的30根小棒,一起就是40根小棒。

师:你是怎么想到把左边的8根小棒和右边的2根小棒捆绑在一起的?

生2:8+2=10,可以凑成一个整数,而整数加整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算式的计算过程?

生3:先计算8+2,得出10后,再计算30+10,最后得出40。

师:(继续出示38+6、38+9等计算题)同学们,请你们先尝试口算得出结果,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通过口算得出结果的。(生尝试口算)大家都得出计算的结果了吗?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两张小棒图(略),谁能借助小棒图将计算过程完整地说出来?

生4:对于38+6这道题,先计算8+6,得出14,再计算30+14,得出44;对于38+9这道题,先计算8+9,得出17,再计算30+17,得出47。

……

上述教学,教师借助小棒这一教具,引导学生验证口算结果,提高了计算过程的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个位满10向十位进1”这一算理,为后续学习竖式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利用小棒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形成深刻认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引导运用比较,理解算理算法

计算教学中,教师适时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算法。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的计算题,使学生发现其中的计算规则,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出示8.54÷0.7、45÷7.2等计算题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计算题和以往所学的计算有何不同吗?”

生1:今天学习的除法,除数不再是整数,而是小数。

师: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有什么办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除法呢?

生2:好像可以将小数进行整数转化。

师:同学们,你们的思路是对的哦!下面,我们用一道题来验证这一猜想吧!(出示计算题8.54÷0.7)你们可以分组展开讨论,五分钟后再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分组展示,共有四种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不错!那么,你们发现这四种计算方法有共同的特点吗?

生3:这四种计算方法,除数都由小数转化为整数,大家都应用到了转化这一思想方法。

师:非常好!那大家应用的转化思想都是一样的吗?

生4:有的同学利用人民币的进率关系,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有的同学在转化过程中应用“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

师:那你们认为这两种转化方法,哪一种更好呢?

生5:应该是后面这种转化方法更好吧!因为利用商不变规律有利于转化,且它的适用范围更广。

师:那么,在利用商不变规律进行转化时,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呢?

生6:在转化过程中以被除数为标准,会遇到除数位数增加的问题,这样就增加了计算难度;在转化过程中以除数为标准的话,这样计算起来会更简便一些。

师:说得很有道理,非常好!我们刚才讨论的是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多的情况,倘若遇到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这种情况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都采用列举法展开验证)

生7:当除数的小数位数多于被除数时,就不能以被除数作为转化标准,否则可能会遇到转化后除数仍然是小数的情况,这样就无法顺利完成计算任务。在这种情形下,需要以除数作为转化标准,将除数进行整数转化,才能顺利完成计算任务。

……

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不断深化对问题的探究与理解。同时,通过反复的比较,强化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进而实现计算技能的不断发展。

三、促进正向迁移,掌握算理算法

在数学学科体系中,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采取复习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新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新知。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课本上的方格涂好了,想必你们对小数的计算方法已有一定的认识。我们之前也学习过有关整数的加减法,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生:是的,学过,记得呢!

师:那你们还记得列竖式进行加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吗?

生1:相同数位,需要保持对齐的状态。

师:非常好!如果老师让你们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你们该怎么做呢?

生2:应该让小数点保持对齐状态吧!

师:为什么呢?理由是什么?

生2:(认真思考后)我认为如果小数点保持对齐状态,那么在计算过程中,两个数的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就可以一一对齐。

师:嗯,不错。小数点对齐的目的,就在于让相同数位处于对齐状态。

……

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新知,然后围绕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通过知识的正向迁移,不断深化对新知的理解。

四、借助错题资源,内化算理算法

计算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明晰算理算法,才能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寻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因此,教师要重视算理算法的教学,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数学的目的。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善于把握与利用学生的错误,采取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内化算理算法。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简便计算》一课时,教师围绕学生的典型错题展开分析:“请同学们简便计算1.25×3.2。”学生动笔计算后,交流展示结果。如下:

生1:1.25×3.2=1.25×(3+0.2)=1.25×3+0.2=3.75+2=5.75。

生2:1.25×3.2=1.25×(4×0.8)=(1.25×4)×(1.25×0.8)=5×0.1=0.5。

……

上述教学,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区分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导致计算出现错误。教学乘法计算时,虽然学生看似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却不懂得如何灵活应用,大多采取“蒙”的方式进行计算,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的运算律。學生计算出现错误,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错误,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内化算理算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而言之,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算法,实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