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2021-04-18 01:00王迎春韩苗苗
文教资料 2021年1期
关键词:普及化就业能力大众化

王迎春 韩苗苗

摘   要: 1999年我国高考扩招,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开始走向大众阶段。此后,我国大学生入学率连年攀高,迅速从1998年的108万激增至2018年的791万。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在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客观背景下,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高是破解和应对难题的关键一环。本文认为,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适应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普及化   大学生   就业能力

一、背景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1年前,积压了11年的五百多万考生盼来恢复高考,当年录取了28万人,率取率为5%;1998年,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1999年开始扩招,到2002年,我国大学生招生人数实现了15%的突破。2019年,中国高等学校录取率已超过50%[1],故适应社会发展建设所需要的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再到普及化,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高校开始扩招。随着历年招生毕业人数的不断攀升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高级劳动力供给和社会需求出现矛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关注。

除了扩招带来的直接原因外,还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其他现实情况:

1.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就业市场的深刻变革

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就业者劳动技能、综合素质等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相关产业劳动者能力不断提高,将社会的经济发展推升至新的更高的阶段——大量传统工作岗位逐渐被机器淘汰、高智能人工的后现代模式。尚未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领域,工作能力要求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要求劳动者具备更深层次的能力集(skillset),具备从零到一的创意,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能力的底层思维,具备跨越所谓学科和行业领域的基本线随时整合资源的能力,这种如今和未来需要的工作能力与目前的人才培育机制脱轨。

2.现行教育体制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短板

大学生就业能力低,说明现行教育培养机制尚存在不足之处。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高质量的增长是由创新驱动的,最关键的要素是创新型人才。当前的就业形势,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能够学习和储备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而是能够透过“知识点”探索和挖掘新内涵、提出新观念、新创意的人才。教育的目的不能仅止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应定位于训练大脑、开拓思维[2]。

3.现行高等教育制度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上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跨度大、波及面广的宏大课题,涉及家庭、学校学习各个阶段、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不可一蹴而就。与大学生就业最直接相关的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问题上,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可以从大一开始,努力让学生在思想上积极准备,将敬业精神等贯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始终,在课程设计上与社会积极衔接,在社会实践等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季加强政府、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联动机制,将合力的效力发挥到最大。

4.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落到实处

目前,虽然大学生入学率早已超过40%的普及阶段,上大学难的问题不复存在。但需要看到上好大学难和就业难的矛盾依然存在。好大学一直走在改革的前线,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下足功夫,在思政育人、专业设置、课外实践安排等方面深耕细作,始终瞄准国家需要和未来趋势输送人才;在数量上占足优势的大量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整体能力上显得被动,完全依赖和等靠国家政策,甚至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不乏应付差事及弄虚作假等情况。比如与提升就业能力关系紧密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等环节,学校应该下功夫保证学生的实习权利得到实现,做好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切实保护好大学生各项权利。不断扩招的学生在校人数,给高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果不能合理规划,很可能造成各项工作成效缩水。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分析

严峻的就业环境和新形势,都要求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以适应新需求。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需从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着手:客观上,要形成提高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需要从政策制定层面、环境净化与改善、高校的主动作为等方面积极努力;主观上,需要大学生主动转变观念,调整就业心态,苦练内功,全面提高自我能力与素质。

1.政府

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优良社会环境。如今,以中央媒体为主导的鼓励大学生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文化宣传已渐成气候。各地方媒体要勇于跟进,深挖当地涌现出来的扎根基层、创新创业的典型进行宣传,让清气上扬。

不断完善新形势下大学生实践实习等环节的制度体系。新的历史时期,供需市场发生大的改变,每年几百万大学生涌入社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与社会实际需求岗位不断收缩和对高精尖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对于一些需要与社会加强衔接的专业,各级政府需要着手为高校搭建挑梁、铺好路子;对于一些实操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让学生有条件做实验、有条件踏踏实实实习实践。让地方大学、非重点大学的经费进一步得到保障。

继续加大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多元化时代,大量传统工作岗位不断消失,一些新兴行业悄然崛起。作为整个社会最具有活力的青年大學生团体,他们的创业激情尤为高涨,需要政府层面不断加大对青年创业大学生的支持力度,支持其在新的就业形态上不断创新,支持其在创业初期投资一些小规模经济体,并在政策上对其进行精准帮扶,在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方面给予切实支持;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对于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在审批管理、资金场地等方面予以绿灯待遇。

2.社会

鼓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各种规模企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例如免费提供就业场地、免费提供就业培训等;鼓励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共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更需要一些有担当的企业转换思路,将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到首要位置,积极为大学生就业贡献力量。

3.高校

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培养社会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普遍存在难上难下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传统工业产业的基础学科,做大做强以后涉及科研教学等多方面利益纠葛,不以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学所学对于就业没有任何帮助,只能和其他专业抢饭碗,或者沦为“毕失族”。另外。高校专业设置过细的情况不容乐观,在如今取消文理分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高校本科教学应该重新思考定位,立足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思维和意识强、实操能力强、沟通合作能力强的通才,以备更好地适应未来千变万化的新形势。

4.大学生

广大青年大学生是就业工作最重要的一环,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关键。就业工作客观环境的变化,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广大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期间不断调整心态,合理规划在校学习、苦练内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积极调整就业心态。习近平同志曾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需要认清形势,端正心态,既要摒弃好高骛远的不切实际心态,又要坚定在复杂的新业态站稳脚跟的积极心态。同时,积极准备到基层去,到人民和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不断磨砺自我,锻造精彩人生。

应该看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项目,每年都向大学生敞开怀抱。在云南、贵州、广西、新疆、西藏、甘肃等广袤的祖国大地,还有很多壮美山河翘首期盼着建设者,在脱贫攻坚的关键岗位还急需很多有才华、有抱负、有担当的青年建设者们留下来大展宏图。特别是陆续有一些欠发达地区走出来的大学生,回到家鄉、反哺家乡的经济文化事业,可能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苦练内功、合理规划在校期间学习。就业难始终是相对的,就业环境怎么变化,始终有一些优秀人才一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高薪聘用,格外抢手,可见只有足够优秀,才会在毕业时有更多的选择。要成为毕业时有很多选择的优秀人才,必须在校期间苦练内功、合理规划、刻苦学习、自我驱动、不间断成长。

四、结语

在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每年几百万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关键。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不断优化就业环境,打造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政策制度和配套举措,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各类型企业的不断参与合作,需要高校继续调整工作思路以跟上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下苦功夫,更需要大学生积极转变思想、积极调整就业心态、苦练内功、自我驱动、努力成长,立志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国际统计局[EB/OL].http://www.stats.gov.cn/was5/web/ search?channelid=288041&andsen.

[2]郝景芳.你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什么[J].环境经济,2019(6).

课题项目:本文为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思政党建课题一般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YB-40)。

猜你喜欢
普及化就业能力大众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推动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摄影机全面涌现
2015年预测: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