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欺凌及应对策略

2021-04-19 11:20高亚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中学生

高亚男

〔摘要〕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它带给人们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正面的。近年来,网络欺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网络欺凌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以及对中学生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了预防对策,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欺凌;应对策略;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8-0048-03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深入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网络是把双刃剑,除了给中学生的生活带来种种便利外,同时也引发了继传统欺凌后的另一种欺凌方式——网络欺凌。当前,网络欺凌已成为青少年中最常见的一种暴力形式,其危害程度已超过传统欺凌。国内一项青少年网络安全调研报告显示,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占比达71.11%,主要表现形式是在网络上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或者恶意图片、动态图等嘲笑、讽刺、辱骂、恐吓他人,场景呈多样化,包括社交软件、网络社区、短视频和新闻评论区域等[1]。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欺凌事件也在不断增加,严重危害着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因此,必须预防和制止网络欺凌。

一、网络欺凌概述

(一)网络欺凌的概念

关于“网络欺凌”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Smith、Mahdavi和Carvalho等[2]将网络欺凌定义为“一个群体或个人在一段时间反复使用电子手段对无法轻松自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行为”。Patchin和Hinduja[3]认为,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电子信息媒介故意造成的反复伤害。本研究将网络欺凌定义为:个人或群体通过使用信息传播技术,如电子邮件、短信、网站等形式,有意、重复地实施旨在伤害他人的恶意行为。网络欺凌是发生在网络上的欺凌行为,是传统欺凌的延伸。

(二)网络欺凌的特点

网络欺凌作为欺凌的一种,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2)具有很强的扩散性,易于重现,欺凌者可以很容易地在多个网站和博客上复制和粘贴攻击性消息,给被欺凌者带来持续和反复的伤害;(3)受害者和欺凌者不平等,颠覆了传统欺凌中的“力量原则”;(4)具有匿名性,欺凌者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

(三)网络欺凌的分类

之前的研究根据网络欺凌发生的载体,将其分为互联网欺凌和手机欺凌两种[4]。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可通过手机收发电子邮件和访问互联网,手机欺凌和互联网欺凌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 [2]。

从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来看,Willard[5]将网络欺凌划分为七种类型:情绪失控、在线骚扰、网络盯梢、诋毁、伪装、披露隐私和排斥。Kowalski、Limber和Agatston[6]将网络欺凌分为八类:在线骚扰、网络盯梢、孤立排斥、冒名假扮、诋毁、披露个人隐私、网络论战和恶意投票。从学者们对网络欺凌的分类可以看出网络欺凌的典型特征,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欺凌的形式也越来越多。

二、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危害

(一)自身因素

中學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学业压力大,与父母沟通不畅,与同伴的矛盾等,都会引发他们一定的负面情绪。在网络虚拟、匿名的环境下,他们可以通过发表粗俗的文字和图片来发泄心中的情绪,以此获得快感。有些学生曾经是现实中校园欺凌的受害者,由于自身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与欺凌者抗衡,因此选择在网络上进行报复或反击。因为对网络世界的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还不足,部分中学生陷入网络暴力无法自拔。

(二)家庭因素

中学生心理状态较为敏感,部分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一味地说教,亲子间的矛盾不断增加,孩子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归属感,亲子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一些中学生选择在网上发泄自己的情绪,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内心的满足感。有研究认为,忽视型等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欺凌有关。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导致中学生产生网络欺凌的原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现阶段学校的教育仍然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主,法律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不足,尤其是网络安全教育。目前,有的学校、教师可能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网络欺凌的严重性,对网络欺凌不够重视。学校没有及时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监控,多以禁止学生使用电子设备这类比较刻板的方式防治网络欺凌事件,导致学生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四)社会因素

我国关于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政策不够完善,除了2016年11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其他法律中涉及网络安全的部分也只是一笔带过,不够详尽。对网络欺凌行为的预防和监控主要还是以网络运营商的自主管理为主。有些网站对网站内的不良信息不做处理,甚至放任不良内容的存在,将其作为增加点击量的手段,这无疑为网络欺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虽然网络欺凌不会直接对中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但它会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与传统欺凌的受害者相比,网络欺凌的受害者报告了更多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如抑郁、自卑、焦虑、疏远,有自杀意图,出现身体症状,如应激性头痛和恶心。一些受害者甚至将欺凌引发的心理问题带入成年[7]。网络欺凌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欺凌者,他们在成年后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反社会倾向,出现暴力或犯罪行为[8]。

三、中学生网络欺凌的干预对策

(一)学校:加强网络欺凌教育,注重心理辅导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向学生普及关于网络欺凌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素养,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不做网络欺凌的实施者。班主任可以开展以网络欺凌为主题的班会,向学生讲解网络欺凌的危害,指导学生在面对网络欺凌行为时,积极寻求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帮助与支持。心理教师可以在许多方面提供支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网络欺凌造成的后果;在得知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后,应主动与学生沟通,及时对网络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对其提供心理帮助;加强人际交往指导,引导学生在平时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人,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主动寻求和解。

(二)父母: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则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父母应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给予他们信任。父母应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在孩子遇到网络欺凌问题向父母寻求帮助时,父母应充分倾听孩子的描述,了解他们的处境。在应对网络欺凌问题时,不能一味阻止孩子继续使用网络,而是应该充分寻求社会、学校、专业机构等的帮助,必要时要求助法律和公权力。 同时,父母应以身作则,在平时使用网络时,应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本身有网络欺凌行为,会对孩子形成错误示范,导致孩子成为网络欺凌者。

(三)社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督

干预网络欺凌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我国虽然已有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未涉及网络欺凌,并且关于欺凌行为的专项法律也不健全。

目前,网络欺凌事件不断发生,逐渐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已经出台了关于网络欺凌的规定。但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尽快研究、出台专项法律,依法处理网络欺凌事件,让欺凌者无处可逃,给予被欺凌者支持和帮助。

同时,需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网络运营商应积极建设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增强系统的即时性和可操作性,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同时对连续恶意发布不良信息的人进行封号、报告公安部门等处理。我国目前对网络用户的实名制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频率。除此之外,公安部门需要持续对网络进行监管,并且加大监管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多部门联合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才能有效遏制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降低对被欺凌者的伤害,将负面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安全》编辑部.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查[J].中国信息安全,2018(6):56-59.

[2] Smith P K,Mahdavi J,Carvalho M,et al . Cyberbullying: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0,49(4): 376-385.

[3] Patchin J W,Hinduja S.Bullies move beyond the schoolyard a preliminary look at cyberbullying[J].Youth Violence & Juvenile Justice,2006,4(2):148-169.

[4] Ortega R,Elipe P,Mora-Merchán J A,et al. The emotional impact on victims of traditional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A study of Spanish adolescents[J]. Zeitschrift für Psychologie/Journal of Psychology,2009,217(4):197–204.

[5] Willard N E. Cyberbullying and cyberthreats[M]. Eugene,OR: Center for Safe and Responsible Internet Use,2006.

[6] Kowalski R M,Limber S P,Agatston P W. Cyber bullying:Bullying in the digital age[J]. Cyber Bullying in the Digital Age,2012,165(6):780-781.

[7] Patchin J W,Hinduja S. Cyberbullying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Expert perspectives[M]. New Media & Society,2013,15(1):154-156.

[8] Albin K A. Bullies in a wired world: The impact of cyberspace victimization o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nd the need for cyberbullying legislation in Ohio[J]. Journal of Law & Health,2012,25(1):153-188.

(作者單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