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唤起“饥饿感”

2021-04-22 01:58
大众文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饥饿感心理过程

(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临河 015000)

求知欲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也应该是学生求学和要求进步的始发点,顺理成章它就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和发力点。当老师站在讲台上,望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低头玩手机或睡觉的学生时,心里肯定在想,我怎么能让他们看我讲、听我说?批评和奖励的作用时效相当有限,而且容易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劳,那么该如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他们求学的初心和本心?笔者觉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决定每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起作用的关键一步。

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学习知识也有饥饱之分,人在感觉饱了或没有食欲的时候,一般不会强迫自己吃饭。大脑应该像胃肠一样有自己的工作节律和强度限制,我们应该尊重这种自然规律,而不是想当然、自以为是地认为大脑有无限空间,它的工作毫无节律,只要我们强输硬灌它就会欣然接受。另外,我们常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连教育心理学也承认人的学习是有动机、有选择的,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愿意花时间记忆背诵和思考,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需要想办法解决的问题。否则,就算你的学生由于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但实际应用时还是“不会”“没学过”“不知道”,老师又该情何以堪。

那么,“怎么做?”摆在了我们面前,笔者觉得除了改良教学方法,改善教育环境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即对知识的饥饿感很重要。饥饿从何而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饥饿”来源于对知识的向往

为了学好知识,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正确认识“知识”和“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结果的总和,在这里知识是名词。也有人从汉字词源、心理学来解释,“知”表示感知、信息的接受。“识”表示区别、辨别。在这里“知识”是动词。所以我们可以说“知识”既表示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过程,也表示探索的结果。所以学习“知识”一方面要学习知识的内容,另外也要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不能照搬照抄,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中需要主动思考和辨别,通过实践或观察分析,验证所学,运用所学,才能增长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最早由培根提出,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能丰富人的思想,增长人的见识,使人变得更聪明,通过获得的知识可以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知识有这么好的作用,为什么我们不让学生先了解之后再学习呢?比如语文教学中语法的教学,老师会先展示一些语法错误的语句让学生辨别,有些话说出来有可能引起哄堂大笑,这样学生们就知道了说话、写句子是有规矩的,不遵守规矩,写出来的句子可能会让别人误会或成为笑话。所以关于“知识价值”的展示,会使学生发觉知识的欠缺,从而产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进一步产生对知识的向往。就像买卖商品一样,买家先要了解商品的用途,确定为个人需要,才肯付出代价去获得。

“知识就是力量”的下半句为“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我们大多数人包括老师在内,更重视知识的内容,忽略应用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这也是现代教学的短板。在教学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我们当然要选择后者。拿我周围的事例打比方,比如医学院学生在学习心电图时,一般是课堂书本教学,学生没有亲手操作和试错的机会,对心电图没有直观和生动的认识,虽然老师把工作原理、图纸分析讲得十分清楚,但在后期的临床工作中,能实际操作并成功读懂图的学生寥寥无几,这项技术还要在以后的实习、培训,甚至实际工作中反复学习巩固。这样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对知识的向往了。

所以笔者认为知识学习最好能还原知识的本来模样,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点语文教学做得比较好,不管是字、词、句,还是文章写作,都是从优秀的课文中学习,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其他学科可以效仿这样的教学模式。比如物理知识来源于观察、实验与验证,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否可以从它的源头开始呢?而不是先让学生知道要发生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再验证和计算。现在老师们好像更注重学生科学原理记住没有,计算过程对不对,计算结果对不对,而不关心它的真正意义何在。这是不是本末倒置呢?这怎么能体现科学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呢?

近年来,教育界开始重视知识解决问题的实用价值,比如前些时候提出的“核心素养”,叶小兵教授解释说:核心素养就是解决问题的本领,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通俗一点说,就是做人、做事的本事。陈志刚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观念。笔者认为为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对获得知识过程的学习,也应该是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解决心理问题,排除生活困难

就像种庄稼一样,除了施肥、浇水给予营养,防治病虫害、铲除杂草对于植物的健康生长也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教育,解决心理问题、排除生活困难在学校教学管理中也应该被放在与教学相当的重要地位。

我们很多人,甚至很多老师看不起这些问题,我们还抱着旧观念,认为只要一心向学或者只要管住学生的人,什么困难、什么心理诱惑都不在话下。哪承想管住了人,却管不住心。有多少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出现生活问题,在没有得到老师家长及时帮助和指导的情况下走向了不归路,我们难道还无动于衷吗?听到那些关于学生伤人或自伤的报道,我们不痛心疾首吗?因此我们说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现在不管哪个类型的学校,哪个级别的院校,大部分忽视心理教育,有个词叫“无处安放的心灵”,我们都曾经过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研究生等学习阶段,都有切身的体会,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迷惘与无措,如果不帮助孩子们解除疑惑、指点方向,又怎么能让他们始终沿着学习的轨道,一点都不偏斜的完成学业呢?而这些仅仅依靠水平参差不齐、忙于工作、焦虑的家长,或是靠心智还未健全、又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孩子是不行的。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我们认为这个任务应该、也必须依靠学校来完成,只有学校才能为孩子们提供科学、正面的引导教育。另外因为家庭和学校是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起源地,所以只有家庭和学校一起努力才能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也是保持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关键一步。

我们用图例(见图一)的方式,来大致分析一下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和可能遇到的生活困难。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或家长交流,获得相关信息,对症处理。

图1

三、遵循“消化”规律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

“饥饿”首先要将之前的食物消化掉,所谓的“消化”是指吸收营养,排出糟粕,这需要多种活动的参与。首先学生通过预习(或老师组织的预实验)和老师的讲解将知识囫囵吞枣地装进大脑,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完成初步的知识接收,就像饮食物进入“口”,通过咀嚼进行最初的粉碎一样,这时各种知识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接下来就要通过胃、小肠、大肠来逐步进行消化吸收,就像学习新知识之后,再通过课堂练习、实际操作或实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定时复习等使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得到巩固。但课后巩固需要有一定难度和强度,只有通过思考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理顺知识脉络、理解知识内容,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从中分辨出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即所谓的吸收精华,排出糟粕。由此完成整个知识的“消化”过程。

由此可见,学习的每一步:从学习新知识前——新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之后的巩固和运用。都需要有目标明确、秩序井然、分量满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这是需要我们老师动脑筋、想办法的地方。

四、分享的最后

从“食物消化”的角度理解学习和学习过程,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标新立异,这是个人多年学习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学习知识及学习过程的个人理解与心得体会。笔者不是专门研究教育的教育家,也不是教授、导师,但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一个带教老师,学习几乎伴随了我的前半生,也必将陪我度过余生。看着孩子们为学习苦恼,甚至厌学、弃学,失去信心,很是痛心。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需要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希望能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饥饿感心理过程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为啥晚上吃得越多,第二天早上越饿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心理感受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饥饿感”意味着什么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