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常州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视角

2021-04-22 02:11李佳玲宋秀珍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方差常州长三角

傅 姣,李佳玲,宋秀珍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汇集着全国近1/3的研发经费支出、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高新区的长三角区域,迎来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常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区,其科技创新能力备受关注。据上海社科院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城市排名报告》,常州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排名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第八名,其中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等发面都取得重大的突破。近年来,常州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日益增大,据统计,2020年常州市R&D活动经费达230亿元,占GDP比重3%,2010年以后常州市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一直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但与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比较,常州科技创新能力在某些领域仍处于劣势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主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常州科技创新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本文基于长三角城市群比较视角,对常州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常州加快转型创新,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表1 长三角区域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市场交易额(亿元) X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个) X10科技进步奖(省级、国家级)(个) X11科技创新产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X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X13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户) X14空气优良比例(%) X15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 X16经济发展质量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外部各种科技创新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衡量科技实力和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综合考虑指标构建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参考了张铁山、董彦斌等学者的指标体系,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共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技术方法。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该方法通过研究矩阵内部变量的相关性,把一些复杂的变量关系转换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以较少的因子来反映资料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主要起着降维和简化数据结构的作用。其计算步骤为: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假设原始数据X=(xij)n×p,为了消除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在量纲化和数量级上的差别,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Y=(yij)n×p。然后进行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2)确定协方差矩阵R,它是反映标准化后的数据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

(3)计算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公共因子。对特征方程|λE-R|=0进行求解,得到特征值λi;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按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低于某—阈值(一般80%)来确定K个公共因子。

(5)计算因子得分。K个公共因子得分fi=ai1y1+ai2y2+…+aipyp(p=1,2…k),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从而计算综合得分F=(w1f1+w2f2+…+wpfK)/(w1+w2+…wp)。

2.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测算及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滁州、池州、宣城,以及上海市共24个样本。根据上文构建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各省和市2019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库搜集和筛选数据。

2.2 实证过程

2.2.1 适用性检验及主因子提取

首先运用Excel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SPSS21.0对科技创新能力的16个指标变量进行适用性检验,得出 KMO统计量为0.719大于阈值0.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0.05,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较强,适合做因子分析。为了将原始变量综合成较少的因子,对因子模型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抽取方法为主成分。表2中前四个因子的初始特征值分别为8.994、1.991、1.325、1.0851,均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83.727%,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原始数据中的内容,故提取前4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评价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根据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因子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指标上荷载较大,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率水平,命名为“F1经济发展质量因子”;第二主因子包括在技术市场交易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进步奖指标上荷载较大,反映城市科技创新产出成果,命名为“F2科技创新产出因子”;第三主因子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指标上荷载较大,反映城市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命名为“F3科技创新投入因子”;第四个公因子为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指标上荷载较大,反映城市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命名为“F4科技创新环境因子”。

表 2 解释的总方差

6 .600 3.748 92.327 7 .360 2.249 94.577 8 .315 1.967 96.544 9 .231 1.441 97.985 10 .139 .866 98.851 11 .088 .552 99.403 12 .041 .256 99.659 13 .031 .193 99.853 14 .016 .101 99.954 15 .005 .029 99.983 16 .003 .017 100.000

2.2.2 确定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

确定主因子的基础上,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和原始数值计算4个主因子得分Fi,再根据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加权平均的线性组合,计算长三角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其计算模型为:

F=0.31126/0.83727*F1+0.2796/0.83727*F2+0.12731/0.83727*F3+0.1191/0.83727*F4

表3 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创新能力得分及排名

2.3 结果分析

根据2019年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排名第一,属于长三角核心城市,科技创新极具竞争力;南京、苏州、杭州得分接近,排名第二等级;无锡、合肥、宁波、常州、南通排名第三等级,其余各市为第四等级,得分远低于平均分。从综合得分排名看,常州在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中位列第八、江苏省位列第四,常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位于上海、南京、杭州三个都市圈的交汇点,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各公因子Fi得分情况看,常州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发展质量均排名第四,常州市的高等学校数量、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和科研人员数量等指标均位于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6%。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21家达1760家,表明常州的科创能力潜力较大。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639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45元,空气优良比例69.9%,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体现常州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态势。常州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得分为-0.6,低于平均分,投入明显不足。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为2.83%,虽高于均值,但排名靠后,比起上海4.00%、杭州3.45%、南京3.28%、苏州3.25%差距明显。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4.09%,而苏州为8.48%、杭州7.6%。常州科技产出方面的得分为0.64,高级别的科技奖数量偏少,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6.6个,技术市场的交易不够活跃,技术市场交易额仅为105.01亿元,远低于排名第一上海的技术市场交易额1522亿元,相比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排名靠后。常州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促进科技成果不断向企业和市场流动。

3.结论与建议

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本地区经济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动力。本文以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为比较视角,构建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经济发展质量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24个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和比较,综合评价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研究表明,总体来说,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常州科技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名靠前,但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较,常州应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效率需要提高,技术流动不够活跃。随着我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应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视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区域内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集聚全球要素资源,极具科技创新竞争优势,南京、苏州、杭州和合肥位于副中心城市,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安徽各城市具有诸如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优势,常州应加强和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共建共享跨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技术、资本和产业市场联动融合,促进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

第二,拓宽R&D经费的来源渠道,增加创新投入。创新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企业应具有良好的融资能力,如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筹措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的资金,提升科技自主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应发挥政府补贴的杠杆作用,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可以引导和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激发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应建立R&D投入保障体系,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方式。同时,政府需要加强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提升。

第三,构建科创政策体系,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人才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就是在加强创新驱动力。政府部门应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政策体系,完善聚才留人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同时,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科技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网络链条,加速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还应注重人民生活的提升和环境的保护,通过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提高区域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长三角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方差常州长三角
常州的早晨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概率与统计(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方差生活秀
揭秘平均数和方差的变化规律
方差越小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