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与昆曲

2021-04-22 18:23廖俊雄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化活动李渔昆曲

廖俊雄

摘 要:芥子园是明末清初文化名人李渔在南京营建的私家园林,从营建伊始便与昆曲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渔在芥子园生活期间,出版了《笠翁十种曲》和《闲情偶寄》等与昆曲相关的著作,作品中多有与芥子园相关的记载。李渔又组建了芥子园家班,邀请文人雅士到芥子园鉴赏昆曲,并经常携班四处演出,往来顾曲家对芥子园及芥子园家班多有题赠。近年来,南京老门东重建了芥子园,并在园中演出昆曲,芥子园对于昆曲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芥子园;昆曲;李渔;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1)01-0075-04

一、芥子园的营建及昆曲的影响

芥子园的营建者李渔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出生,祖籍浙江兰溪。少习儒业,词章出众,本希望通过科举求取功名,不料科考失利,又逢明清易鼎,家产在连年动乱中毁于兵燹。清顺治九年(1652),李渔移居杭州,通过创作戏曲、小说谋生。黄鹤山农(陆梦熊)在《玉搔头》序文中的一段记载:“盖笠翁髫岁即著神颖之称,于诗赋古文词罔不优赡,每一振笔,漓漇风雨,倏忽千言。当涂贵游与四方名硕,咸以得交笠翁为快。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久之中落,始挟策走吴越间,卖赋以糊口,吹毫挥洒怡如也。”[1]215可看作李渔这一时期的生活写照。

随着李渔戏曲、小说作品的身价日增,不少书商竞相以刻印其作品牟利,其中不乏盗版者,影响了李渔的声誉和经济收益。金陵印刷业发达,书肆繁盛,对李渔作品的翻刻和盗版尤为严重。为维护声誉,李渔自顺治十四年(1657)开始往来于杭州与金陵之间,捍卫版权,保证经济收益。康熙元年(1662),李渔正式移家金陵。李渔在《与赵声伯文学》一书中提到移居金陵的原因:“弟之移家秣陵(即金陵)也,只因拙刻作祟,翻板者多,故违安土重迁之戒,以作移民就食之图。”[2]李渔在金陵开设书坊,刊刻出版自己的作品,并开始营建私家园林芥子园。

康熙八年(1669),芥子园正式落成。芥子园选址金陵城南,自明中后期以来这一带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文人墨客皆汇聚于此,昆曲演出也极为盛行。《板桥杂记》记载:“金陵都会之地,南曲靡丽之乡,纨茵浪子,潇洒词人,往来游戏,马如游龙,车相接也。其间风月楼台,尊罍丝管,以及娈童狎客,杂伎名优,献媚争妍,络绎奔赴。”[3]23李渔既是一位造园家,又是一位戏曲家,他自称生平有两项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制造园亭”[4]181。金陵特有的文化底蕴让李渔两方面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芥子园也在营建伊始便与昆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芥子园有来山阁、浮白轩、栖云谷、月榭、歌台等园林景观,其中多处的设计营建与昆曲相关。浮白轩是李渔的书室,有对联“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5]242浮白轩与假山瀑布相呼应,园景尽收轩内,竟日琴歌不辍,而“夜听歌”即指家班演唱的昆曲。月榭与歌台则是李渔为家班排演昆曲之处。月榭对联为:“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5]243 “登台”与“入座”暗示了家班演员的粉墨登场和四方宾客的聚集观剧,“无论春秋冬夏”“不分南北西东”则反映出芥子园排演昆曲的频繁及往来宾客的繁盛。歌台对联为:“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5]244正是李渔将新作传奇付与家班演员排练演出之所在。

二、芥子园时期李渔的昆曲创作

顺治八年(1651)寓居杭州期间,李渔开始创作传奇《怜香伴》,是为现存可见的李渔最早的传奇作品。其后《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蜃中楼》《比目鱼》《奈何天》等传奇相继问世。移家金陵,营建芥子园期间,李渔又创作了《凰求凤》《巧团圆》《慎鸾交》三部传奇作品,与此前创作的七部传奇作品一同由芥子园书坊“翼圣堂”刊刻出版,即昆曲史上著名的《笠翁十种曲》。

《笠翁十种曲》中,《凰求凤》一剧的内容与李渔寓居芥子园的背景最为密切。第二齣《避色》中,小生吕曜上场有一段念白:“小生吕曜,字哉生,三山二水中人也。际皇明全盛之世,处六朝最胜之区。新移白鹭洲边,旧住乌衣巷里。避纨绔之积习,羞言家世簪缨;具榖玉之兼才,一任年华丰歉。不幸早背椿萱,终鲜花萼;功名未偶,姻事難谐。”[1]426剧中人吕曜的家世与早年的身世与李渔相似,又同是居住“六朝最胜之区”金陵城南一带,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李渔寓居芥子园的写照。第十五齣《姻诧》中,小生吕曜本要入赘金陵名媛乔梦兰家,其妾许仙俦与乔梦兰交恶,用计将吕曜赚入名媛曹婉淑家,促其成亲。吕曜不明所以,乍见曹家园林顿生欣喜,感叹道:“好一个园亭,奇石参差,画栏曲折,正好位置佳人,送在此处成亲,又添我许多妙趣!这位岳丈,真可谓体贴人情。”[1]468【忆莺儿】第三支中,又有“行碧阡,经翠轩,鸟作笙歌花作毡,不是兰房是洞天”[1]468的曲文。第十八齣《囚鸾》敷演许仙俦与曹婉淑将吕曜软禁在曹家园林中,终日与其品茗、联诗、弈棋,隔断吕曜与乔梦兰的往来。老旦许仙俦有一段念白:“此时节当盛夏,到处皆苦炎蒸,独有这水榭中间全无暑气。你看葵日方中,柳荫欲暮,远树微闻蝉咽,轻罗尽染荷香,是好一番清况也。”[1]477夏日园林水榭的清凉景象跃然呈现。【节节高】第一支曲文为:“行行过小堤,怪鸟鹥,避人飞入汀鸥队。桐花坠,柳线垂,松涛沸,凭栏不止荷风媚,奇香百和争来会。人比鸳鸯乐事多,双飞更有相从翼。”[1]479精致细腻的园林生活描写很难说完全出自李渔的想象,同是金陵城内的园林,戏曲中吕曜在曹家花园生活景象很可能以李渔在芥子园中的生活为原型。

李渔注重舞台实践,他的传奇作品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如范骧在为《意中缘》所作的序中记载:“予自吴阊过丹阳道中,旅食凤凰台下,凡遇芳筵雅集,多唱吾友李笠翁传奇,如《怜香伴》《风筝误》诸曲,而梨园子弟,凡声容隽逸,举止便雅者,辄歌《意中缘》。”[1]317可见李渔传奇作品在金陵城中的风行。而三千里外的秦晋之地,同样演出着李渔的传奇作品。康熙五年(1666)李渔游历燕、秦等地,经过平阳即应友人之邀观看问世不久的《凰求凤》。李渔自己都不禁疑惑:“此词脱稿未数月,不知何以浪传,遂至三千里外也。”[5]95

《闲情偶寄》的成书与出版是李渔在芥子园期间戏曲创作的另一成就。《闲情偶寄》对戏曲、园林、器玩、饮食、种植、养生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涉及,可看作清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对戏曲的剧本创作、填词度曲、结构穿插、演员选择等方面有着详尽的指导论述。琴隐翁在《审音鉴古录·序》中言道:“元明以来,(传奇)作者无虑千百家,近世好事尤多。撷其华者玩花主人,订以谱者怀庭居士,而笠翁又以授曲教白之书,皆可谓梨园之圭臬矣。”[6]将《闲情偶寄》与《缀白裘》《纳书楹曲谱》相提并论,奉其为圭臬,可见《闲情偶寄》在文人曲家间倍受推崇。

寓居芥子园时期李渔出版刊刻的《笠翁十种曲》和《闲情偶寄》为他在昆曲史上中奠定了重要地位,芥子园的园林生活则被李渔写入戏曲作品之中。

三、芥子园家班的演剧活动

金陵城南一带,素来演剧活动兴盛。《板桥杂记》记载:“秦淮古佳丽地,自六朝以来,清溪、笛步间,类多韵事。洎乎前明,轻烟澹粉,灯火楼台,号称极盛。殆申、酉之交,一片欢场,化为瓦砾。每揽板桥前记,美人黄土,名士青山,良可慨已。乃承平既久,风月撩人,十数年来,裙屐笙歌,依然繁艳。讵江左流风,于今未艾,抑山温水软,良由地气使然欤?”[3]53明清易鼎之际,江南经济、文化遭受损失,但随着顺治、康熙年间社会的逐步稳定,到李渔寓居芥子园时期秦淮河畔又恢复了轻歌曼舞,水磨昆腔依旧在水榭歌台流转。

李渔夙有组织家班演出昆曲的心愿,曾感叹道:“若天假笠翁以年,授以黄金一斗,使得自买歌童,自编词曲,口授而身导之,则戏场关目,日日更新,毡上诙谐,时时变相。此种技艺非特自能夸之,天下人亦共信之。然谋生不给,遑问其他?只好贫女缝衣,为他人助娇,看他人出闺而已矣。”[4]96李渔对自己的编导能力颇为自信,只是连年奔波经营,难得机缘。

李渔寓居芥子园期间,组织家班的梦想得以实现。康熙五年(1666)李渔出游燕、秦,途经山西,平阳知府程质夫出金,购一十三岁少女相赠,是为乔姬。乔姬生于北方,从未接触过昆曲,而看过李渔的传奇《凰求凤》演出之后,却表现出惊人的领悟能力。乔姬向李渔的随从学习吴侬软语,半月之后尽改乡音,“俨然一吴侬矣”[5]96。李渔遂聘请当地旧肃王府的苏州老伶工教乔姬习昆曲。乔姬才华出众,反应敏捷,很快便青出于蓝,李渔对她有“弦管乍教师让座,词章未习口成篇”[7]的赞誉。翌年(1667)李渔行至兰州,又得兰州主人赠数名少女,王姬为其中翘楚。王姬从乔姬习昆曲,二女埙篪合奏。王姬唱生、乔姬唱旦,芥子园家班在此基础上得以成立。

此后数年间,以乔、王二姬为台柱的芥子园家班排演昆曲,为李渔夫妇及往来芥子园的盛友高朋助觞。尤侗为《闲情偶寄》作的序中记载了家班在芥子园演习昆曲的情景:“家居长干,山楼水阁,药栏花砌,辄引人著胜地。薄游吴市,集名优数辈,度其梨园法曲,红弦翠袖,烛影参差,望者疑为神仙中人。”[4]96

芥子园家班演出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李渔的自撰新词,即《笠翁十种曲》中的作品;二是李渔据前人传奇改编的作品,如《明珠记·煎茶》《琵琶记·剪发》等。乔、王二姬只需李渔稍作指点,便能做到“朝脱稿,暮登场,其舞态歌容,能使当日神情活现氍毹之上”[5]98。

李渔及其亲友时常邀约文人名士入园鉴赏芥子园家班演习的昆曲,并互相以诗词唱和。

康熙八年三月三日,李渔在粤游途中,其友方文邀请孙承泽入芥子园观看芥子园家班,方文作诗称赞:“因问园亭谁氏好?城南李生富词藻。其家小园有幽趣,累石为山种香草。两三秦女善吴音,又善吹箫与弄琴。曼声细曲肠堪断,急管繁弦亦赏心。”[8]67芥子园的幽趣、李渔的词藻、家班轻歌曼舞的赏心悦耳,相得益彰,令往来宾客流连忘返。

康熙十一年(1672),堵天柱、熊荀叔、熊元献、李仁熟等文人聚芥子园观剧,席间熊元献赠诗四绝,李渔倚韵而和,其一曰:“试问周郎曲若何?燕姬赵女复秦娥。为听字里方音别,才晓人间辙迹多。”[8]79-80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提出演习歌舞,先要正音,姑苏一郡的乡音最合昆曲,而“九州以内,则其乡音最劲、舌本最强者而言,则莫过于秦晋二地”[4]177。芥子园家班的主要演员大多是来自北方的“燕姬”“赵女”“秦娥”,李渔道“才晓人间辙迹多”虽是自谦,却也对自己的教习成绩颇为自得。

此外方邵村、何省斋等顾曲周郎也在芥子园中留下多处墨迹。龚定孶题赠了碑文匾“芥子园”,方邵村题赠了石光匾“栖云谷”,何省斋题赠了册页匾“一山房”,周亮工题赠了手卷匾“天半朱霞”。

从康熙六年(1667)芥子园家班成立,此后六年时间芥子园始终是金陵昆曲活动的一个中心。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乔姬病逝,康熙十三年(1674)王姬病逝,芥子园家班也随之解体。

四、芥子園对昆曲的当代意义

康熙十六年(1677)李渔离开南京,举家迁往杭州。此后芥子园数易其主,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为纪念李渔,南京市在老门东三条营蒋百万故居旁重建芥子园,于2018年4月底正式对游客开放。

新建的芥子园坐北朝南,大门正对三条营。大门上方“芥子园”联匾仿龚鼎孳所题“碑文额”图样。门前对联“孙楚楼边觞月地,孝侯台畔读书人”。园林主景围绕一座大水池。水池南面是假山“栖云谷”,山上建有“仙源亭”,是全园制高点。假山西部与“来山阁”相接,向北曲廊蜿蜒。山下有笠翁垂钓的塑像,神态怡然。水池西面是“歌台”,与东北面的“月榭”遥相呼应,同为家班的排练演出场所。东南面舫形建筑“不系舟”,与假山动静相谐。

园林与昆曲互为依托,不可分割。老门东的芥子园恢复之后,定期邀请江苏省昆剧院专业演员及南京的业余昆曲曲友于园内演戏。时隔百余年,水磨声腔再次在这座精致的园林中回响。四方游客通过游览老门东芥子园,欣赏昆曲表演,更好地了解李渔和芥子园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期望有朝一日,《笠翁十种曲》中更多的折子戏能被挖掘恢复,重新在这座园林中上演。

参考文献:

[1] 李渔.李渔全集(修订本):第二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2] 李渔.李渔全集(修订本):第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67.

[3] 余怀.板桥杂记[M]// 板桥杂记·续板桥杂记·板桥杂记补.南京:南京出版社,2017.

[4] 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 李渔.李渔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6] 琴隐翁.审音鉴古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

[7] 李渔.李渔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205.

[8] 李渔.李渔全集(修订本):第十二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67.

(责任编辑:涂 艳 杨 飞)

猜你喜欢
文化活动李渔昆曲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现状及创新发展
论如何加强基层村级文化建设
引领群众文化建设,走向和谐社会发展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