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4-23 02:06
甘肃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急诊科有效率护士

王 飞

(武威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

急诊患者大多起病急、病势严重、病情发展快,如未施以及时有效的救护,患者致残、致死的风险较高。因此,有必要探索有效的救护模式提高患者抢救效率,以最大程度保障其人身安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为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颖救护模式,有研究指出[1],运用此救护模式有利于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序且高效运转的救治体系,能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更多时间,从而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本研究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应用于急诊救治中,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对照组为本院急诊科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前收治的96 例危重症患者,其中男53 例,女43 例;年龄21~83 岁,平均(52.16±6.75)岁;疾病类型:心脑血管疾病43 例,呼吸系统疾病21 例,外伤25 例,其他7 例。观察组为本院急诊科实施此急救护理后收治的98 例危重症患者,其中男56 例,女42 例;年龄22~83 岁,平均(52.41±6.91)岁;疾病类型:心脑血管疾病45 例,呼吸系统疾病18 例,外伤24 例,其他11 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即急诊护士随救护车赶至现场对患者开展紧急救治,未创建急救小组,按班次随机整合院内、外人力,各班根据各自职责进行急救护理。

观察组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具体方法:(1)成立护理急救小组:由护士长、护理组长、若干科室护士骨干组成急救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综合能力来分配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并对全体成员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以提高其急救护理水平。明确各成员职能范围,建立呼吸支持组、循环支持组、联络组、处置组等多个职能护理小组,每组推举1 名护士担任小组组长,要求其职称在护师以上,并具有丰富的急救护理经验。(2)院前急救护理:在接到急救电话,急救人员准备妥当所有急救物品,迅速出动,尽量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现场;快速开展急救,包括开放静脉通道、提供呼吸支持等,如患者心脏骤停则实施心肺复苏,如发生骨折则予以适当的外固定,如存在严重出血则及时给予止血、包扎处理。此外,急救护理人员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来对患者、家属的情绪予以安抚,以确保急救工作平稳开展。(3)在转运过程中,应用车载设备动态监护患者瞳孔、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同时,通过车载通讯系统与院内保持联系,通报患者基本情况、详细病情及预计入院时间,以便院内急救人员提早备好医疗器械及药物,使患者入院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4)院内急救护理:当患者抵达医院后,急救护士根据自身职责、分工配合医生完成急救护理。具体包括:①呼吸支持组:负责吸痰、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支持。②循环支持组:负责开放静脉输液给药,以及实施胸外按压。③处置组:负责采用ABCDE 法对患者病情进展再评估,给予生命监护及处理伤口等。④联络组:负责联络相关科室会诊,并和患者家属保持有效沟通。(5)院内转运无缝对接:开启绿色通道,为患者进一步开展影像学检查,明确其身体情况,并通过组织科室人员会诊商讨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如需手术,则立即向手术室下达通知,使其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并将患者安全护送至手术室。对于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则转入专科继续进行治疗,并与专科护士完成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救治时间。(2)统计两组救治有效率。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不存在功能障碍;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存在一定功能障碍;无效:致残或死亡。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率。(3)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知两组患者或家属对急救护理的满意情况,问卷共100 分,分为极为满意(分值>85 分)、满意(70~85 分)、一般(60~69分)、不满意(<60 分)等5 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救治相关时间

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救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救治相关时间比较 (,min)

表1 两组救治相关时间比较 (,min)

2.2 比较救治有效率

观察组救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6.04%(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救治有效率比较 例(%)

2.3 比较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90%高于对照组的78.13%(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急诊患者发病急,进展迅速,在短期内病情可发展至极其严重的程度,致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为此类患者及时开展有效的急救处理对提高救治率、降低致残及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既往急诊科所实施的急救模式存在院前、院内两部分衔接不紧密的缺陷,导致诊治时间被延迟,有可能造成部分患者因错失最佳救治时间而落下残疾,甚至丧失生命[2]。故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急救模式为危重患者开展急救护理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是基于常规急救护理所延伸出一种新型急救及护理配合模式,有研究指出[3],此护理模式可将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并能实现各急救环节无缝衔接,进而有效保证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救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较少(P<0.05),其救治有效率92.86%与对照组的76.04%相比较高(P<0.05)。提示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有助于提高急救效率及有效性。分析其原因包括:(1)此急救护理实施后,明确划分各急救人员职能,落实岗位责任制,使人人各司其职,进而可避免因职责不明晰所致的急救工作混乱及低效情况,从而可降低患者病死率[4]。(2)在院前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与院内保持信息沟通的畅通,使院内充分了解患者情况,以及抵到医院的时间,便于院内提早做好相应准备,从而可确保院外院内急救工作有效衔接[5]。而在患者被转运至院内后,各急救人员在职能护理小组组长的调度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急救工作,可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到宝贵的黄金时间,并能够为其预后康复奠定良好基础[6]。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90%与对照组的78.13%相比较高(P<0.05)。提示采用此急救护理模式还有助于提升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综上所述,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诊救治中应用,可明显减少急救时间,有效提高急救效果,并显著提升急救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急诊科有效率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很有效率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