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民生发展前瞻:美好生活与人的尊严

2021-04-23 09:54唐任伍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生发展

唐任伍

【摘要】2035年中国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之后,迈入民生强国的发展阶段。民生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信、骨气和价值“尊严”。2035年中国将以民生基础更加坚实完善、收入消费更加充盈宽裕、居住出行更加舒适便捷、文化教育更加丰富优质、安全健康更加牢固可靠彰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尊严”。实现高质量、高品质、高水平、高层次、高规格的民生,必须走改革创新、平衡协调、绿色低碳、开放包容、共赢共享之路,从组织、思想、制度、价值、精神上建构坚实保障。

【关键词】2035年 民生 尊严 道路 保障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1.009

2035年,中国将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阶段,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1]“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

民生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关注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近100年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完成民生救国的伟大使命,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后,实施民生立国和民生富国,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和中国人民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民生强国,致力使中国强起来。本文试图勾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的中国人的民生图景,展现2035年中国人有“尊严”的民生生活,探讨抵达有“尊严”民生生活的道路与相关保障。

尊严:2035年中国人的民生发展美好图景

尊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自信、骨气和价值。近代以来,由于外敌的侵略和掠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人民水深火热,国家和民族“尊严”遭到蹂躏。自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有了“尊严”,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于世界东方。到2035年,更优质的生活品质和更高的民生福祉,将更充分地彰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尊严”。

第一,民生基础更加坚实完善。人民尊严的获得基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发展,民生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基础作支撑。社会发展方面,到2035年,中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8亿至15亿左右,人类发展指数将超过0.75,成为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3]城镇化率提高到75%,有11亿多人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数比2020年增加近4亿,出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乡协同互动和大面积的劳动力重新配置。[4][5]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在2028年或2029年經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2035年GDP总量大约达到209万亿元人民币,约47.57万亿国际元左右(按购买力平价2017国际元计算),相当于美日两国GDP总和,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7.3%提高到27%左右,对世界GDP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强国;[6]金融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基础建设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基础设施,例如现代化粮食生产基地、水利、电力、铁路、公路、航道、码头、国家大科学装置、空间站等,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真正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支撑民生基础的强有力结构得以形成。

第二,收入消费更加充盈宽裕。收入与就业密切相关,到2035年,城镇居民多样化就业成为常态,灵活就业、家庭就业、弹性就业成为主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仅为3%左右,农业人口降到总劳动人口的6%左右,超过20%的农村就业人口将被配置到高端制造业或者高端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集中在新业态领域,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7]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减少至32小时,四天工作制成为法定工作安排。收入方面,到2035年,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指标,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按不变价格均比2020年翻一番,人均实际GDP水平年均增速达到4.8%,[8]各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随着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居民消费率从2020年的39%提升到接近60%,其中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44%提升至60%。[9]总体上,到2035年,根据相关数据测算,我国CPI水平将被控制在4%左右,城乡收入比降低到2.5:1,恩格尔系数控制在0.35~0.40,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3500元~4000元人民币(按当时可比价格计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的生活品质和福祉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居住出行更加舒适便捷。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诉尽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也道出天下“寒士”安居乐业的希望。到2035年,这种延续千年的美好理想将成为现实,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保障房、公租房、廉租房、共有房等各种形式住房供给充分,包括年轻人、低收入人群等在内的各类人群不必再为住房发愁,“居者有其屋”真正实现,且人民的居住环境更加宽敞舒适。

2035年,中国将成为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交通强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车里程世界第一,“八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四通八达。全国铁路总里程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里程达到7万公里左右,覆盖20万人口以上的所有城市,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形成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10]私家车、城市公交、地铁、快轨等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绿色、低碳出行成为常态。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绿道和乡村田园等供给充分、配置合理,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旅游的常去之处,是城乡居民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

第四,文化教育更加丰富优质。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至今传承有序、历久弥新。到2035年,我国将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建成文化强国,使中华文化繁荣昌盛,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元素,并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届时,中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基础设施星罗棋布,馆藏丰富多彩,人们学习、娱乐和怡情雅致的场所选择多样、使用便捷;中国的电影、戏曲、美术、曲艺和各种民间艺术得到发扬光大,迎来“万方乐奏”的文化繁荣盛况。

2035年中国将成为教育强国,届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80%以上的年轻人可接受到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城乡教育均衡化初步实现;教育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将成为外国年轻人最理想的留学国家之一。教育成为创新的发动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安全健康更加牢固可靠。中国近代史中,上海租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和“东亚病夫”的称号极大刺痛了中华民族的神经和中国人的尊严,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对中国人的蔑视和中国人缺乏安全和健康保障的民生悲剧。追昔抚今,21世纪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安全得到根本保障,人民身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安全和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2035年,平安中国建设将达到更高水平,中国将建立起覆盖近15亿人口的安全健康网,满足人民在民生、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解除人民后顾之忧、化解生活风险、促进社会公正和共享发展成果的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巩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广泛使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最宜居的国家之一。

2035年,健康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中国防未病、治已病的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完善;中西医结合不断发展,医疗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医疗资源供给充分,人民看病再无后顾之忧。新医药、新医术、新医疗不断研发、扩充和提升,癌症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不治之症”能够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将超过80岁。

道路:2035年中国人的民生发展之路

道路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尊严的民生,其发展需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发展之路,中国人民的民生已经实现了从民生保障到民生改善的飞跃,今天的中国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超强的社会组织能力,民生状态持续改善,民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的良性循环。到2035年,中国人民要實现更高级、更有尊严,在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民生,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达到理想彼岸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之路,实现高质量的民生发展。到2035年,尽管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改革创新仍然是民生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民生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改革、创新不足。制约民生发展的瓶颈,诸如科技对民生支撑能力不足、居民消费观念落后、动力缺失、民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才能得以有效破解。

二是坚持平衡协调之路,实现高品质的民生发展。2035年中国民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发展速度与民生增长水平等关系上,需要进一步平衡协调,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实现与满足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与需要,真正破解民生发展的“木桶效应”。

三是坚持绿色低碳之路,实现高水平的民生发展。绿色低碳指向最重要的民生基础。到2035年,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仍然存在,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面对国内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的国际承诺,中国的民生发展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绿色低碳的高水平发展之路,实现清洁美丽高水平的民生。

四是坚持开放包容之路,实现高层次的民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11]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高层次的民生需要高水平的开放包容环境,才能保证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到2035年,中国将依托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和内外联动的发展,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应对国际经贸摩擦,提升获得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增强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实现交流互鉴,进而提升中国人的民生福祉水平。

五是坚持共赢共享之路,实现高规格的民生发展。一部分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所有人共赢共享的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繁荣和富裕。到203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和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等问题仍然阻碍着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因此,只有坚持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获得更多拥有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保障:2035年中国人的民生发展支撑

在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发展道路的基础上,鉴于民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支撑其发展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系统,以保障高质量、高品质、高水平、高层次和高规格的民生发展稳定、有效和可持续。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2035年中国民生发展的组织保障。伟大的成就,从来离不开伟力的托举。对于中国而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并汇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改善了中国人民的民生,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3]2035年,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仍然是中国人民实现高质量民生发展的组织保障。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党的组织架构和领导体制,保证了党具有最高政治权威,能够把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向着同一方向聚合,形成推动民生发展滚滚向前的强大合力。2035年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当口,“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尤其需要强大的党的领导作保障,才能使中国的民生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是2035年中国民生发展的思想保障。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4]民生事业的发展始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的教条,而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即必须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成果,是破解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铸就民生发展“中国奇迹”的法宝。

2035年,中国要创造新的更大的民生奇迹,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来研究和解决民生问题,大胆解放思想,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态度,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与时俱进地把民生事业推向前进。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2035年中国民生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和探索中,发现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不能保障中国人民的民生,不能为中国人民带来民生福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因此,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最大限度地汇聚起中国力量,为全中国人民谋幸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15]。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正是因为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极度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集中力量为人民办大事、做好事、解难事,并建立起一系列民生工程。我国先后建成三峡大坝、遍布全国的高铁线路、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完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要能源工程;自主研发了空间站、北斗导航和探月工程,完成了量子通讯、大飞机等高科技项目;战胜了1998年特大洪水、“非典”、“汶川”大地震和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灾害与疫情;实施了援藏、援疆、脱贫攻坚等重大民生工程,极大地造福了人民,极大程度地实现了人民的普遍幸福。2035年中国民生要实现大发展,仍然面临很多艰难险阻,需要啃下很多硬骨头,同样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破除阻碍民生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将中国人民的民生福祉提升到新水平。

又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2035年中国民生发展的价值保障。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始终依据人民对利益和幸福的追求确定自身的前进方向和道路,从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并以此团结带领人民,铸就了彪炳史册的民生发展的辉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满足人民需要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并以此确定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进而实现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民生。

最后,艰苦奋斗、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是2035年中国民生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凝聚起来的艰苦奋斗、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提供持续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民生发展的强大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今天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创造得来,伟大民族精神恰是人民辛勤劳动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中国人民已经走过万水千山,但2035年要进行伟大斗爭、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要实现更美好的民生,面临的任务将更艰巨,挑战将更严峻,需要继续艰苦地跋山涉水。只有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创新进取的精神,激发出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中国人的民生发展,中国将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满足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吃穿住用等生理、安全需要的物质生活将极大丰裕,尊重尊严、自我实现、公平正义的文化与价值将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将大幅增强。到那时,尽管中国人民还将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金融风险、老龄化等各种挑战,但体现中华民族民生“尊严”的伟大实践,将再一次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ZDA012)

注释

[1][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年10月27日更新。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104/c64094-31917780.html,2020年11月4日更新。

[3]作者根据国家目前人口增长率、人口政策的调整以及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测算得出。

[4]《刘俏:预计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5%至80%》,http://k.sina.com.cn/article_5993531560_1653e08a802000vsd9.html,2020年12月19日更新。

[5]《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从5大趋势看中国经济的未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514710209199700&wfr=spider&for=pc,2020年12月19日更新。

[6]胡鞍钢、刘生龙:《解读:中国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05916,2020年11月4日更新。

[7][9]《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刘俏:需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SUzI4T7?COLLCC=3483559045&s=op398&appid=s3rd_op398,2020年12月1日更新。

[8]刘伟、陈彦斌:《2020-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10]樊曦:《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973637291936010&wfr=spider&for=pc,2020年8月14日更新。

[1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期。

[12][14]《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17页。

参考文献

胡鞍鋼、刘生龙,2020,《“十四五”大战略与2035远景》,北京:东方出版社。

责 编/桂 琰(见习)

猜你喜欢
民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