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历史性意义

2021-04-23 09:54王禹澔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贫困治理制度优势脱贫攻坚

王禹澔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在世界反贫困事业进程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对脱贫攻坚的投入和成就、精准脱贫的体系与机制、指导脱贫攻坚的理念与方针进行系统总结,发掘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意义、原因和路径,是通过理论认知与实践验证、历史总结与现实概括、经验提炼与学理论证的有机结合,是达成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意义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脱贫攻坚  社会保障  制度优势  贫困治理  反贫困理论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1.013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1]。新中国成立后70余年反贫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做得好”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到2020年年底,我国9899万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下一步,如何才能“讲得好”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对中国脱贫攻坚的历程与经验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是“讲得好”的必要前提。总结脱贫攻坚的意义何在?需要总结什么?如何进行总结?这是对脱贫攻坚的历程与经验进行回顾、梳理和凝练时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总结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与现在,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其精髓在于阐明脱贫攻坚事业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和战略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基础。今天,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已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普遍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条件,深刻推进了农村发展,加速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后对其进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与世界意义。

理论意义。首先,总结是对中国反贫理论的创新与发展。70多年来,中国反贫实践是反贫理论的源泉,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不同时期,反贫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计划经济的救济、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涓滴效应和定向扶贫开发,均大幅缓解了贫困现象。然而,无论是救济扶贫还是开发扶贫,都没有完全消除绝对贫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提出了精准方略并深化了其内涵、强调发展脱贫与保障兜底并重。脱贫攻坚总结将拓展中国反贫困理论;同时,新时代脱贫攻坚淬炼的治贫理论,也是对世界既有的福利救济、发展涓滴等反贫理论的超越。其次,总结将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生动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完善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共同富裕的理论思想。总结将阐释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以发展理念促脱贫、坚持生态扶贫,逐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思想。最后,总结有助于构建中国贫困治理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在切实把握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治贫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深入凝练脱贫攻坚经验,有助于构建中国贫困治理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

实践意义。脱贫攻坚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总结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实践,对梳理中国反贫困历程、厘清决胜脱贫攻坚的过程、指导未来乡村振兴和应对相对贫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总结将系统记录、梳理中国反贫困历程。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反贫史。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中国将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总结将客观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减贫理念、政策与机制,由此形成的宝贵数据和资料,对未来反贫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次,总结将直接指导脱贫攻坚成果拓展。一方面,总结成果可以对近期脱贫人口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在全党、全国、全社会艰苦卓绝的努力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然而,2020年脱贫的人口仍是弱势群体,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添了新的难度。将各地典型经验、有效措施进行提炼,对刚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具有指导价值。另一方面,总结概括的创业和就业的经验与模式,对于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切实可行的参考价值。再次,总结有助于乡村振兴和治理相对贫困。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助力乡村振兴,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三农”发展的制度、政策、措施,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逐步衔接,有利于实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的目标。此外,总结将为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依据。2020年后,如何巩固既有脱贫人口的稳定发展、解决相对贫困群体的能力提升问题,对国家、社会及贫困者,都是全新的命题。而精准脱贫开创的有效治贫体系,无疑是应对相对贫困的决策依据和努力方向。最后,总结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脱贫攻坚的成效是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脱贫攻坚实践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稳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总结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做法,必然有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巩固和完善贫困治理体系、分析和探讨基层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打赢污染防治和防范风险攻坚战,具有现实意义。

世界意义。中国曾经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改写了世界的贫困版图,为人类摆脱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首先,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中国率先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切实履行了中国作为世界公民的减贫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仅提前10年实现了减贫目标,而且在追求健康生活、机会平等、权利公平、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目标上也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其次,总结中国脱贫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反贫困进程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中国政府在转移支付与对口支援中投入了大量物力与人力资本,国家主导、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多主体协同体系,以及经济发展脱贫与社会保障兜底的防护结合的减贫体系,系统提升了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世界减贫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进程提供了可复制和可借鉴的经验。最后,脱贫攻坚总结的成果,对于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向世界呼吁携手“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总结的成果,对发展中国家在减贫领域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内容

梳理分析攻坚投入、成就和问题。脱贫攻坚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在脱贫攻坚中投入了多少资源,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需要规避哪些风险,需要进行如下总结。一是整理计算攻坚的投入。精确梳理每个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投入了多少资源、派驻了多少帮扶干部,这不仅仅是对攻坚工作“预算”的“决算”,更是对后续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的经验依据。二是总结攻坚实际成就。具体包括对目标的完成度、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增速、贫困地区生产条件与公共服务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详实数据。量化的成就对于政策的优化极具参考价值。三是分析探讨不足。毋庸讳言,由于2020年必须脱贫的刚性目标的压力传导,某些地方政府层层加码,从而使得脱贫攻坚在精准识别、项目论证、资金使用、贷款审批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统计不准、项目契合度不够、贷款风险较大等问题。显然,正视、分析不足并探寻解决方案,必然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和应对相对贫困。

归纳总结治贫体系与机制。其一,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体系及其优势。主要内容包括:1.党的领导。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责任机制。2.组织动员。党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合力扶贫的机制,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系统加强农村基层反贫的组织与治理能力。3.考核监督。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的程序标准,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交叉监督巡查及整改、约谈机制。其二,科学分析治贫制度与政策体系及其优势。脱贫攻坚逐渐构建起完善的贫困治理体系,包括依靠经济发展脱贫的政策体系和依靠社保兜底的防护体系。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反贫体系以开发为主,着力于改善落后地区的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的能力素质,相形之下,社会保障的制度供给不足。新时代脱贫攻坚通过财政、土地等政策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同时,着力构建了低保制度在内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该总结既要反映出贫困治理体系的创新,又要凝练出中国反贫制度与政策所蕴含的普遍规律和普适性经验。其三,切实显示精准的工作机制。脱贫攻坚“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总结精准方略不仅要总结“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方略内涵,而且要总结精准方略所蕴含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其实施机制。梳理系统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脱贫主体与对象的动态闭环工作机制。

论证阐释价值理念。对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进行总结,除了记录成就、分析贫困治理的体系之外,还应深入挖掘脱贫攻坚的价值理念。本质上,脱贫攻坚的价值理念是国家贫困治理意义、目标和指导方针的反映,是制定脱贫攻坚制度与政策的价值基础与准则。这些价值准则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升发展能力的目标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理念。首先,精准脱贫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堅的目标指向、精准方略与工作机制都体现了脱贫攻坚以人民的需求、权利和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真正体现脱贫为了人民、脱贫依靠人民、脱贫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新时代党领导人民以超常规举措推进和发展的脱贫攻坚战,是将贫困群体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为了让中国人民一个不少地进入全面小康。其次,脱贫攻坚的目标是提升发展能力。虽然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以收入衡量的,但脱贫攻坚的精准方略、政策目标和具体措施,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一方面,国家通过对贫困地区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升级、改造,着力通过物理和信息通路改善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精准定向的就业、扶贫搬迁、教育、健康、生态等多个一批“授之以渔”,提升人的可持续增收的能力,使贫困人口在政府社会的帮扶下,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中国脱贫攻坚不仅仅关注贫困者本身,而且着重改善贫困者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这是需要重点总结的中国贫困治理的特色,也是中国脱贫攻坚与西方的福利救济贫困群体的根本不同之处。最后,脱贫攻坚是社会主义的要求和目标。社会主义在本质上要求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同时,在目标上追求共同富裕。这决定了中国反贫任务和目标是要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脱贫攻坚从目标和方法上都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转移支付再分配是社会主义公平的直接体现。

研究提炼理论成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反贫理论来自70年减贫实践,并将进一步指导未来的相对贫困治理和社会发展。提炼脱贫攻坚的理论成果,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一方面,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思想和实践。具体包括挖掘习近平扶贫论述的理论和实践渊源、内涵及时代价值;凝练脱贫攻坚方略、典型案例以及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经验模式;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另一方面,从新时代反贫实践中抽象出贫困治理的一般理论,包括“收入贫困、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等贫困成因理论,通过“救济式、福利式、开发式以及赋权式”精准脱贫的治贫路径选择理论[3],以及国家和社会共同为贫困负责的治贫主体理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贫困的结构不均衡、发展不充分、自然禀赋差异等致贫原因,国家、社会与公民协同治理的制度基础、互动机制与治理成效,系统阐释中国以经济发展脱贫为根本途径、以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防护的贫困治理体系,为世界反贫事业作出理论贡献。

新时代脱贫攻坚总结的路径方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重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新时代脱贫攻坚历程与成就进行全记录,需要国家社会合力、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系统总结。

不同总结主体及其侧重。第一,国家对脱贫攻坚的宏观总结。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中国首次全面彻底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应该向中国和世界人民庄严宣告这一彪炳史册的成就,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贫穷的帽子。具体来说,国务院扶贫领导开发小组及其办公室理所当然承担起领导责任,组织队伍从国家层面总结脱贫成就、治贫体系与反贫理念,以及脱贫攻坚对于经济发展、缓解社会主要矛盾、保护生态、国家构建的价值意义,向世界提出中国贫困治理的理论与方案。

第二,地方政府对脱贫攻坚实践与成效的总结。地方各级政府的总结是对脱贫攻坚艰难历程的客观呈现,宣传与扶贫部门需要承担总结的组织责任。无论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盟)县(区、旗)乡(镇)村,还是有东西部协作和定点扶贫等对口支援任务的政府和单位,都应该对本地本部门的脱贫攻坚投入、政策、成效进行系统梳理,在此总结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提出巩固脱贫成果、应对相对贫困的行动方案与政策建议。

第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理论总结,创新反贫困的一般理论。脱贫攻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指导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思想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职责。同时,新时代中国反贫困的实践,其规模和速度都是世所罕见的,应该将脱贫攻坚实践加以学理阐释和创新,通过学术交流与既有的反贫困理论对话,结合中国实践进一步丰富人类反贫理论。

第四,社会各界及个人对脱贫攻坚的多形式总结。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动员了全党、全国、全社会参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社工组织、国际机构和个人均参与其中,在脱贫攻坚总结过程中,同样需要社会各界及个人发挥各自优势和专长,以各种形式总结脱贫攻坚,产出脱贫攻坚报告和各类反映脱贫攻坚事业的艺术作品。

脱贫攻坚总结的方法。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的总结,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运用唯物辩证法,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學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贫困现象发生的原因、机理和发展规律,探求摆脱和治理贫困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和研究中国贫困治理思想的发生发展规律,阐发其理论逻辑、深刻内涵和根本特征。由此,新时代脱贫攻坚总结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展开。

历史研究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把贫困现象和贫困治理实践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研究。中国反贫成就是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理论和成就,是在中国既有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的累积创新发展,通过对中国贫困治理不同阶段的考察,梳理脱贫攻坚的理念、制度、政策及措施。

量化研究方法。总结和构建科学脱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影响与机制的量化模型,构建中国贫困治理实践绩效评价数据库。同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贫困人口识别与预测模型,对减贫成效进行评估,并采用世界银行等发布的指标数据,就各国反贫困成效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案例分析方法。在总结脱贫攻坚过程中,选取不同样本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系统、细致的分析,从反贫困的多个方面、多个层次间的互动联系以及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从典型案例中抽象出治贫的一般规律。在这方面,案例研究的对象选择可以从个人到团体、组织、村、乡镇、县、市、省,按照实证研究抽样的规范抽样,收集所研究案例的基本资料,通过实地深度访问和观察获取进一步资料,发现影响贫困治理成效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出这些因素的共性,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概括经验和模式,凝练出新时代反贫理论基础和治贫模式。

访谈研究方法。通过重点访谈、深入访谈、客观陈述、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实地展开访谈,为长时间跨度的中国贫困治理过程提供系统的研究素材。通过与贫困治理政策的制定者、参与者与贫困人口进行面对面地互动,深入全面直接了解脱贫攻坚的政策依据、目标、实施过程与效果。

经过八年奋战,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分析、提炼,必定会在脱贫攻坚实践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极大地推进中国特色脱贫治贫理论的创新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思想和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ZDA002)

注释

[1]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

[3]燕继荣:《反贫困与国家治理——中国“脱贫攻坚”的创新意义》,《管理世界》,2020年第4期。

责 编∕郭 丹

猜你喜欢
贫困治理制度优势脱贫攻坚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认清制度优势 坚定制度自信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