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市少数民族街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2021-04-26 07:20连政
西部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安少数民族民族

摘要:西安“坊上”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街区。西安市政府紧贴实际,正确贯彻民族政策,使“坊上”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做法是:(一)尊重文化,发展经济;(二)给予政策,以经济推动“美丽城区”的建设与发展;(三)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面提升西安回坊文化街区各项功能。如今“坊上”已是西安的一张名片,成为多民族混居、多元文化融合、和谐繁华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典范。

关健词:西安回坊;少数民族;党和政府工作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6-0009-03

中华民族的“多元”是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间的差距会长期存在。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解决得是否得当,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非常重视,认为文化建设与传承起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作用,而经济向前发展是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的根本办法。列宁曾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结晶。城市可以为市民提供更为优质、更为配套、更为便利的公共服务。我国城市世居少数民族,已经适应并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城市社会生活的准则和规范,成为城市生活和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传载的人群之一[1]。

一、尊重文化,发展经济

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中,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我国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确定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伊斯兰教随经商的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接纳并最终形成中国穆斯林社会。古城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多民族混居、多元文化融合已成为主要的城市特色之一。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西安回坊位于明城墙内,紧邻钟楼、鼓楼,交通位置极其优越,如今居住着数万回族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形成了“依寺而居,依坊而商”[2]的“寺坊”街区形态,西安回坊是西安市最重要历史街区之一,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化街区。西安人普遍认同这一区域,将其称为“坊上”。西安“回坊”是西安独特的旅游资源,观光者不会错过光顾回民街,不光是因为街道两边极具民族特色的商品,还由于受城市多元文化的影响,原有聚居性社区的文化场效应已弱化,但兼容并蓄的民族宗教文化生态反而更具吸引力。有人说,“坊上”人是来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节的后裔。隋唐长安城不仅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一座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坊上”传统经营的餐饮、肉食、副食摊点遍布大街小巷,食者川流不息。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帮助少数民族和其居住社区发展的政策,为少数民族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少数民族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居住条件等方面与汉族的差距逐渐减小。西安是西北地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吸引了大量的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坊上”也因此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做好社区民族工作,强化社会管控,增加社会福利,是当前形势下西安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给予政策,以经济推动“美丽城区”的建设与发展

西安回坊是一个重要的回族聚集区,也是一条著名的旅游街区,一种以聚居型模式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文化圈。西安市政府紧贴实际,正确贯彻民族政策,反映少数民族心声,做到了科学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为“坊上”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3]。尤其是西安市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服务引导和网格化管理,充分满足回坊居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营造了一个“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优者有其荣”的生活氛围,创新了机制,强化了城市功能。

(一)微改造

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西安市政府把顶层设计与微观规划有机结合,顺应自然布局,不搞大拆大建,一方面通过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微改造”方式,优化“坊上”区域功能、激发街区活力,“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另一方面注重以人为本,让“坊上”被改造房屋的居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居民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文脉”融合“商脉”,激活一个包容与创新的“坊上”,实现人文、商业、旅游、产业聚合共生,既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激活了历史街区的商业氛围,放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市场运作,强化资金保障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记忆”,是城市的“坐标”。对“坊上”的保护改造不仅是为了保留历史遗迹,更是为了打造能够充分彰显西安城市个性的特色,是代表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的优质地方特色产物。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直接作用强、见效速度快、带动性强,可对技术进步和就业的促进作用却非常有限[4]。“坊上”的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单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要由政府包办转型为政府有限投入,引导、激励街区自主能动性和市场机制的发挥[5],要建立官方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保护改造机制,根据市场需要对街区的商业进行再规划和调整。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必须精干高效,精简统一,职责不交叉、不重复[6]。而且还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經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区域空间结构。西安市政府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①要求,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进行节约化、紧凑化、均衡化布局,提升西安回坊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改善宜居环境,打造美丽样板。这使得回坊成为拥有特色美食、文玩工艺、书画瓷器、青砖黑瓦的民居,13座清真寺,居住着6万多穆斯林居民,历史感厚重,浓浓的烟火味浓厚的历史文化社区,呈现出难以言说的和谐感。西安回坊早已凝练成西安的象征之一。

三、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面提升西安回坊文化街区各项功能

总体上看,西安回坊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财力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旅游爱好者的基本经济、文化、生活需求。但是,距离现代化城市街区尚远,仍需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市场培育机制。

(一)适应开放包容,不断提高回坊市容市貌管护水平

1.完善功能布局,适应旅游开放

坚持“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规划理念,在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坊上”现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突显的公共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满足市民、游客的购物、餐饮、休闲、赏玩、娱乐需求,提供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设施,适应城市人文街区新的发展要求,提升街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完善服务设施,扩大活动场地

更新和完善道路、排水、综合管线、绿化带、宣传橱窗、垃圾箱、消防设施、健身器材、无障碍设施、各类标识标牌、停车位标线等。为自助旅行者提供实时的信息服务,为老年游客提供便利化服务,建立全面安心的旅游环境。

3.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冗余

保护环境,废弃物高效处理和循环利用[7],以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要抓手,认真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节约型城市建设落到实处。注重新优植物品种运用,进一步提升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

4.市容秩序的再改造

规范道路、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市容管理。实施规范经营者促销行为,取缔占道非法经营等活动,规范电力、电信等设施管理,取缔店外经营,严禁乱堆乱放,清除各类违章亭、棚和非法建筑物。

(二)提升服务品质,焕发西安回坊生机

1.注重以人为本,提升服务设施品质[8]

街区建设应更接近人性化,公共设施、自然环境、街区建筑等资源要进行全盘考量,全面结合和利用,完善各种无障碍设施,让更多的消费者、市民感受到便利。

2.实现街区文化与城市空间、市民生活互动发展

营造人与空间互动,打破封闭格局,认真梳理街区建筑设施,创造条件以提高边界的透空度,使之成为承载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区,促进“坊上”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街内街外景致隔而不断、遥相呼应,包括地下空间的资源利用与综合开发。

3.注重科技先行,提升街区管理水平[9]

西安是西北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具有较强的高科技开发能力。智慧城市是西安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坊上”的智慧城市建设逐渐走向完善,建设了视频监控、电子显示等设施,围绕“优政、惠民”,努力将“坊上”建设成为“西安会客厅”,统筹规划云计算平台建设,整合公安、路政、城管、人力资源等部门相关信息资源,推进区域内云脑中枢建设。

4.文化创意产业在“坊上”发展迅猛,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坊上”吸引和聚集了多家创意企业,创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庞大产业链。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加强传统产业转型规划,减少对传统资源的依赖和消耗。

(三)完善保障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西安市政府通过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让劳动、知识、技术等各要素在活跃的环境中竞相迸发,创造财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少数民族群众。“坊上”的管理与建设同等重要,“建管分离”是城市文化历史街区的一条重要原则。城市的活力是全方位的,只有将城市管理好,它的发展才能是可持续的。

1.管理上提出了“民族工作社会化”的工作思路

一个加快民族区域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正越来越完善,“坊上”民生改善被注入了空前的资源。就民族工作本身而言,在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经济事务、社会事务方面,政府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以实现公共利益和主体间效益的最大化。公民参与政策的制定,是权力下放的首要标志。公众参与是对“坊上”进行良好管治的一条重要途径。西安回坊逐步摸索出了适应本民族社区建设的工作模式,少数民族参与到大都市区的管制中非常必要,是一个积极适应社区转型而构建起来的城市民族社区工作规范体系。

2.动员市民参与街区管理

新的生活与传统的文化必然要发生某些冲突和矛盾[10],创新理念,整合资源,着力排查可能存在的矛盾;组织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到完全法制化的管理;引导市民、游客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有效反映少数民族的诉求。政府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以形成全社会参与街区和民族工作的局面。

3.解决有限公共资源与无限的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

流动人口主要是经济型人口,流动性强,是少数民族人口最活跃的部分之一。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水平,使自由、无序,变成有序、成规模的流迁,认真落实入户调查和居住登记,做好辖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登记,既拓宽了民族间相互了解、认同和学习的渠道,又减少了引发民族矛盾的隐患。民族工作部门要为“坊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坚决执行党的宗教信仰政策,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11],大力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

“强化城市管理,提升整体形象”。无论是战略目标的确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抑或是考核评价,“坊上”的建设发展应围绕区域产业升级的整体目标同向而行[12]。要加强综合管理中出现的老短板、新问题,形成齐抓共建的社会合力[13]。少数民族城市居民亦追求新鲜空气、阳光、安全感、宜居生活,故而要不断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城市转型和绿色发展,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服务功能,“人人讲团结、共同谋发展”,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强大、宜居和惠民。

注 释:

①“五个扎实”: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即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参考文献:

[1]蒋连华.当代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张芷.我国城市商业街的发展战略构想[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3).

[3]龚志祥.创新与发展民族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

[4]田畴雍,周青.智慧城市建设:主导模式、支撑产业和推进政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5]王红扬,钱慧,顾媛媛.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治理:南京江宁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6]安树伟,常瑞祥,张晋晋,等.西部大都市区管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7]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8]潘君瑶.基于文化导向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策略研究——以西安回民街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湖南学院学报,2015(3).

[9]凯文·凯利.新经济规则: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M].刘仲涛,康欣叶,侯煜,译.北京:電子工业出版社,2014.

[10]储庆,库少雄.理解与服务——民族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1]李安辉.社会转型期散杂居民族政策的实践与完善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3.

[12]林崇建,俞建文.全域都市化——宁波新型城市化的战略选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13]王立东.我们的城市[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连政(1992—),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单位为云南大理大学,研究方向为民族宗教。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西安少数民族民族
西安2021
Oh 西安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多元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